(四百四十六)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下)
本篇参考剧情第三十集
田有禄跪在地上哭的是梨花带雨,赵贞吉却已站起身,唤了声“来人”,对着当值的书吏问道,“送到胡部堂军营的军需粮草,最后一批什么时候起运?”赵贞吉口中的“最后一批”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也是明明白白地告诉朱七,以后不会再有军需粮草送到前线了,至于接下来的仗要怎么打,那是胡宗宪和戚继光该操心的问题,反正赵巡抚这边肯定是爱莫能助了。严党不希望胡宗宪打赢这一仗,清流又何尝希望胡宗宪打赢这一仗,剿灭倭寇的不世之功,凭什么白白送到一个铁杆儿严党手里,何况胡部堂不倒,严阁老自然也不会倒,赵贞吉给胡宗宪供应粮草,这不就是妥妥的资敌嘛。连严党自己人都在掣胡部堂的肘,难道还能指望那群清流去雪中送炭嘛,如果不是道长这边盯得紧,只怕胡宗宪的军需补给早就断了。
就算赵贞吉和胡宗宪还是二十年的知交,在政治立场与大是大非面前,那点儿个人情分根本就不值一提,又何况俩人早已是心存芥蒂、反目成仇了,赵贞吉这个时候再帮胡宗宪,不就等于是在坑自己嘛。谁能想得到,势如水火的严党、清流,为了阻止胡宗宪打赢这一仗,竟然还特么地联手了,真是活见久了。当值的书吏答道,“回中丞,这一次是好几万人的军需,还有十几船今天下午才能到齐,到齐后立即起运。”赵贞吉闻言,转过身冲着朱七大义凛然地说道,“剿灭倭寇这是最后一仗,一粒粮、一颗草也不许短缺。再去催,到齐后三日内运到。”剿灭倭寇,是不是还差最后一仗,这事儿赵贞吉说了也不算,反正道长下的任务是年底前把倭寇平了,眼下才刚立秋,离过年可还有好几个月呢,赵巡抚你这最后一批粮草运完,万一前线战事胶着,无法毕其功于一役,这仗你让胡部堂还怎么打阿。
原著里有一段情节电视剧里没有拍,这里一并补上,赵贞吉扫了一眼哭哭啼啼地田有禄,冲着书吏吩咐道,“把他还有海瑞抓的那个人一并带上,送到胡部堂那里去”。田有禄闻言登时就傻眼了,本来盘算着借赵贞吉的手放了胡公子,没想到人家赵巡抚还给自己送上船了。田县丞本来可以带着胡公子,不显山不露水地偷偷摸摸溜去台州,结果让赵巡抚这么一安排,几十条船上千号人,一路浩浩荡荡、大张旗鼓地把胡公子押去台州,这特么不就是公开在扇胡宗宪的脸嘛,跟当初挂着织造局的灯笼去买田也差不多了。估计田有禄也想不明白,自己明明是来杭州求救的,怎么就莫名其妙地就上了赵贞吉的贼船了,这下好了,偷鸡不成还蚀把米,彻底得罪了胡部堂不说,自己暗算海老爷的事儿也露馅了,真是自作孽不可活阿。
镜头一切来到台州,此时已是深夜,海风呼啸、暴雨如注,齐大柱手里握着胡宗宪送给他的那把剑,顶着雨幕,一动不动地守在中军大帐门口,胡宗宪穿着布衣半躺在椅子上,正在和一身戎装的戚继光对弈,不远处一个亲兵正在专心致志地煎着中药。胡宗宪心不在焉地下着棋,空洞的双眼漫无目的地望着前方,心里却在琢磨着几天前严嵩的那封亲笔信,“今国库亏空如此,再打下去,为师也拿不出钱给你了,暂且修兵歇战吧”。严嵩也很郁闷,自己借严世蕃的名给胡宗宪写过,劝他给倭寇留点种子,结果胡部堂不但不休兵,反而是亲临前敌、不避炮矢,还差点为国捐了躯,比青春期的中二少年还要逆反。既然学生不听劝,那就不要怪老恩师上手段了,严嵩亲自给胡宗宪写了封信,再也没提什么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养寇自重的道理,通篇都是官方用语,乍一看像是良言相劝,其实就是釜底抽薪,公事公办的态度下还藏着几分疏离,胡宗宪知道,老恩师这次是真生气了,后果怕是很严重。
东南沿海这一仗打到现在,胡宗宪手里,从最初的几千戚家军发展到几万明军,对面的倭寇却是越打越少,明眼人都看的出来,胜利的天秤已经在向大明这一边倾斜了,只要胡总督稳住别浪,不要再干送人头的蠢事,年底前全歼倭寇,应该问题不大。正当胡宗宪带着戚继光,在通往胜利的坦途上一路狂飙之时,自己后方这些猪队友,毫不犹豫地纷纷选择了掉链子。曾经的好基友赵贞吉,不但送来了最后一批粮草,还顺路捎来了自己那个败家子,老恩师的那封信犹如一颗巨石,重重地压在了胡宗宪的心头,胡部堂明白,以后不会再有粮草了,这一仗打还是不打,这个决心难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