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七十三)杨金水的精神鉴定(终)
本篇参考剧情第二十七集
大殿之内徐阶低着头静静地站在一旁,道长立在案边,戴着一副老花眼镜把那份浙江的捷报举在眼前仔细审视,片刻之后随手把捷报放在案上,在精舍内缓缓地踱着步。道长摆出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默默地在心中盘算着,许久之后方才沉声问道,“汉高祖不读书,诗却比那些读书人做的好,最好的是哪一句?”命题作文要想得高分,一是要点题,二是要应景,最好能顺着考官的思路,紧紧扣住当下时代的脉搏,再结合一些近期的时政要闻,大发一通议论,可以捎带手的再夹带点私货,如此这般行文,便是八九不离十了。汉高祖不是乾隆爷,一生戎马倥偬拿的出手的诗句也不多,再结合那份儿浙江的捷报,自然是《大风歌》中那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最为应景。
徐阶略一躬身从容答道,“回圣上,臣以为当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句,最有帝王气象,最有苍生之念”,这是一道送分题,唯一的作用便是抛砖引玉,引出道长真正想聊的话题,面无表情的道长紧接着问道,“胡宗宪算不算得猛士”。要说猛,胡宗宪是真的猛,放眼整个大明朝,除了身负主角光环的海老爷外,敢当面对道长直接sayno的,估计也就是胡部堂了;猛人胡宗宪不但敢在精舍里逞凶,上了战场那也端的是一条好汉,人家就敢大喇喇地站在倭寇火铳的射程范围内,一动不动地狂摆pose,简直猛地令人发指。徐阶略一思忖,便朗声答道,“赵贞吉的奏疏里说的很明白,这一次台州大战,胡宗宪亲临前敌,不避炮矢,堪称忠勇”,在领导面前评价别人,尤其还是敌对阵营的业务骨干,遣词造句方面自然要格外地谨慎。徐阁老这话乍一听是在夸胡宗宪忠勇,仔细一琢磨,这些话全是人家赵贞吉说的,徐阁老只负责转述,自己可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不过徐阁老特地点出了“亲临前敌,不避炮矢”这八个字,话里话外似乎还有些弦外之音,战场一线指挥官戚将军,都是坐在后方指挥所里,举这个望远镜在发号施令,偏偏这三军统帅胡部堂,就那么直戳戳地站在倭寇的枪口前面挂机,说好听点这叫亲临前敌,说难听点分明就是以身犯险,胡部堂你搁这儿草船借箭呢。胡宗宪这厮勇是真特么的勇,就是貌似脑子不太灵光,至于忠不忠,徐阁老就不评价了,估计道长心里比谁都有数。
徐阁老这通彩虹屁里夹杂了一丝明褒暗贬的异味,道长不置可否地瞟了徐阶一眼,转身踱了几步,捡起那张捷报,举着老花镜又仔细看了看,装作不经意地随口问道,“赵贞吉算不算得猛士”。这赵贞吉初来浙江便把杨金水给逼疯了,然后又把沈一石的家产卖给了徽商,让他当个主审官,一个经济案件愣是审出了毁堤淹田和通倭的案情,内阁跟司礼监发急递让他重审,结果却把案子给审成了铁案,按照道长的标准,斩将夺旗也不一定非要在阵前,供词上署不署名,姓赵的这厮都算得上是真的猛士。徐阶斟酌了片刻,方才小心翼翼地答道,“回圣上,赵贞吉只是给前方供给军需”,听徐阁老这口风,貌似赵巡抚在浙江只负责给前线筹措军需粮草,审案的事儿和他这个主审官没有半毛钱的关系,猛士肯定是不算的,最多就算是个鸡贼吧。
道长听了徐阶的话,眼中闪过一缕寒光,难怪浙江的案子出了这么多的幺蛾子,敢情是咱们这位主审官成天尸位素餐,占着茅坑不拉屎导致的。道长心中一阵腹诽,脸上却是不动声色,也不看那徐阶,只是盯着捷报,自顾自地呢喃道,“前方有胡汝贞,后方有赵贞吉,他们的名字中都有个贞,贞者,不二也。对此东南二贞,你怎么看?”此时大明的朝局全部系于东南,称的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胡宗宪在前面剿匪,赵贞吉在后面审案,正所谓日防夜防,家贼难防,道长什么都不怕,就怕这二贞生了二心,暗中推波助澜,坏了道长的大局。不是名字里带个贞字,这人就忠贞不二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严世蕃的那封信根本就瞒不住道长,赵贞吉本就是首鼠两端、自作聪明,若是胡汝真也居心叵测、养寇为重,别说是东南数省了,只怕这朝局都要天下大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