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五十二)波澜再起,郑、何翻案(终)
本篇参考剧情第二十六集
作为十几年的老刑名,何茂才当然明白,对审案而言,所谓的是非黑白并不重要,人证物证更无所谓,案子怎么判关键要看审案的是谁,赵贞吉这厮根本不会在乎自己的死活,但剩下那哥仨可都憋着劲儿等着弄死自己呢,两害相权取其轻,比较起来,还是姓赵的靠谱点儿。对郑、何二位而言,既然选择了当堂翻供,此时便再无退路,生死全在一线之间,赌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当务之急便是争取最大的生存几率,除了刚刚亮明态度的赵贞吉,谁来当这个主审,郑、何二位心里都不踏实。
对于两位钦犯的殷切期盼,赵巡抚表示充分理解,但那终归只是一厢情愿罢了,趋吉避凶本是人之常情,浙江这趟浑水赵巡抚从一开始就避之唯恐不及,有些因果是绝不能沾的,沾了便是天大的干系,当然心里怂归怂,可话说出来必须要硬气,“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前问官所审供词是一种说法,后问官所审供词是另一种说法,这样的供词能够再上报朝廷吗?原来谁审的供词,现在还是谁审。还有七天日期,两天审结,第三天八百里急递五日内必须送到京师!”赵贞吉面无表情地站起身,用不容置疑地语气布置好了工作,抄起海瑞审的那份供词往大堂的砖地上一掷,随即头也不回地转身走了。赵巡抚端的是来也匆匆,去也冲冲,最后一个来的却非要第一个走,自己才把话说完,也不问问底下人的意见,全然不顾别人异样的目光,着急忙慌地扭头便走,只留下身后郑、何一连串的哀嚎之声。
赵贞吉的话其实也算有一番道理,好汉做事好汉当,姓海的捅了篓子,让他自己擦屁股去,不要连累别人就好。如果姓海的识相,按照急递的意思重审,案子审完赵巡抚签个字呈报朝廷,道长那边自不必说了,即使裕王殿下追究起来,那也只能怪他自己手下人是群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可不关赵巡抚的事;如果姓海的不识相,一门心思要给毁堤淹田翻案,那也无所谓,反正赵巡抚肯定不签字,有本事姓谭的你就继续往朝廷报,等朝廷追究下来,到时候看谁挨板子。别看人家赵贞吉脚底下溜得快,其实这叫审时度势、进退有据、游刃有余,这案子甭管海老爷怎么折腾,赵巡抚都能做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理学之臣不但能言善辩,这身法也是端的了得。
顺便插一嘴,虽然内阁要求的是七日内回话,但急递在赵贞吉的案头压了两天,所以赵巡抚要求“急递五日内必须送到京师”,似乎也没啥毛病。去掉路上的时间,留给海老爷审案的时间还剩两天,诸位可千万别嫌这两天时间少,要不是谭大人今天来巡抚衙门报捷,按赵巡抚这尿性,估计最多也就给海老爷剩一天时间去审案。一天也好,两天也罢,总之是时间急任务重,只要郑、何二人能咬死不松口,等耗到最后一分钟,赵巡抚自然会现身去逼着海老爷草草结案,逼良为娼、赶鸭子上架,这才是赵贞吉的真正杀招。职场上类似的情况也不少,总有些不安好心的领导,会给下属一个匪夷所思的deadline,再布置一大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说穿了就是借工作之名行整人之实。遇到这种情况也别慌,大大方方、客客气气地公开拒绝就好,尽量强调各种客观理由,实在不行也可以承认自己能力不足,承担不了这种艰巨的任务,总之一定要多学学赵贞吉跟朱七,遇到坑厚着脸皮能躲就躲;千万别学海老爷,一言不发梗着脖子迎难而上,毕竟职场不是电视剧,现实中可是没有主角光环的。
赵贞吉说了两句片汤儿话,拍拍屁股大喇喇地扬长而去,谭伦站起身扫了一眼兀自跪在地下鬼哭狼嚎地郑、何二人,板着个脸郑重其事地说道,“上命如此,那就只能请海知县重审,王知县笔录了”,谭大人语气中套着一股淡淡地疏离,眉间藏着一抹似有若无地羞赧。海老爷迫不及待地站起身,故意不去看谭伦,胸中好似塞了一团火,高声回复道,“当然由我重审,来人,将郑泌昌、何茂才押回大牢”,几个衙役走上堂前,不由分说从地上薅起郑、何二人,犹如拖死狗一般拖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