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
互飚国政(终)
公元489年4月,北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平仓政策,可最开始的时候,效果并没有多好。因为灾年之时,米价涨得非常高,政府却以便宜的价格卖出,这就使得各个阶层的人都在疯抢。那些富裕的商人为了继续把米价提高,竟然派出无数家丁前往买米,将大米继续囤积,好趁着灾年发国难财。而那些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根本抢不到大米,这使得拓跋宏最早的谋划本末倒置了。
于是在本月,拓跋宏再次向全国下诏:“朕听说,常平仓开始之后,有人趁着这个功夫发国难财,这是不能被允许的,所以从现在开始,凡有旱灾水灾之地,政府都要率先把粮食卖给孤寡老人、病人、残疾人、穷人、孤儿和寡妇,而财产超过一定数额的,要排在最后!”
6月,北魏怀朔镇将汝阴灵王拓跋天赐(拓跋晃之子)和长安镇都大将雍州刺史南安惠王拓跋桢(拓跋晃之子)皆被查出贪污腐败。按照北魏对于贪污腐败的律法,这两个人都应该被处死才行。可因为二人都是北魏景穆皇帝拓跋晃的儿子,冯太后真心不希望这两人被处死(冯太后的老公公就是拓跋晃,当初拓跋濬还活着的时候,冯太后就和这两个弟弟处得不错,等她老公死后,这两个弟弟更是对冯太后百般力挺,所以冯太后对二人很是心存感激)。
拓跋宏了解祖母的忧虑,可又不能因为二人废黜国家的法典,于是带着冯太后召开了廷议。而在开庭之后呢?拓跋宏却一声不吱,老老实实坐在旁边像一个乖宝宝一般。冯太后也知道她这个小孙子的孝心,所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直接发问道:“你们认为,一个国家的治国根本是要统治者顾念亲情废弃法律,还是应该大义灭亲严明法律呢?”
一众大臣也都知道冯太后实际上是想让二王活,所以全都道:“二王都是景穆皇帝的儿子,所以应该得到宽恕!”
见状,冯太后没有回答,只是沉默不语。说实话,冯太后也是一个相当牛13的女政治家,她知道,一个国家如若不能严明法纪就不会长久,所以她不想这样。其实,老太太只不过是想让二人活着罢了。如此,她也能对得起死去的老公公,对得起死去的丈夫。
聪明的拓跋宏看出了冯太后心中的真实想法,于是立即道:“二王所犯的罪行实在是难以宽恕,但是太皇太后追思文成皇帝的大恩,顾念手足之情,再加上南安王侍奉母亲十分恭孝谨慎,内外闻名。所以杀掉他们确实有点太不合适。我觉得,应该特别赦免二王的死罪,但同时也要撤销官职和爵位,让他们终身监禁。”
话毕,冯太后点头应允,满朝文武皆称万岁。而从这一件事上我们也能看出,现在的北魏是多么重视法律,而老百姓敬畏这个国家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7月,拓跋宏开始在京城设置孔子庙,以显示自己重视汉家文化的决心。
9月,拓跋宏又开始将目光瞄向了北方六镇。
六镇,是北魏北部的屏障,是保证抗击柔然,保证北部安稳的根本。那里全民皆兵,那里崇尚武勇,可最应该享受优良待遇的他们,却是整日愁苦。为什么呢?国家虽然每年调拨给六镇的粮饷都是全国最多的,但因为是北部边陲之地,风沙漫天,经济落后,尚武的人们又重男轻女,女人又都不愿意嫁到六镇去,所以此时的六镇极度阳盛阴衰,有些大老爷们三四十了都没有老婆,还有些一直老死都没尝过女人的滋味。拓跋宏因此十分不好受,便遣散了大批宫女,把她们都赏赐给了六镇没有妻子的百姓。六镇官民自此对拓跋宏感恩戴德,都念着他的好。
12月,柔然开始有部落首领率全部落之民偷渡到北魏投降。
为什么呢?
话说之前柔然被高车王阿伏至罗打得东迁,从那以后柔然的百姓就没过过好日子,而看南边的魏人,那小日子过得,是一天比一天红火,所以柔然的百姓都羡慕魏人的生活,这便开始有部落南迁,投靠到了魏人的怀抱中。而这,不过是柔然崩溃的开始。
再看南齐。
刘宋荆州刺史巴东王萧子响是萧赜的儿子,他勇猛又有力量,精于骑马射箭,喜欢军事,他亲自挑选了六十多名贴身武装侍卫。这些侍卫都很有胆量和才干。萧子响就任荆州刺史以后,多次在自己的内宅设宴,用牛肉、美酒来犒劳侍卫。
同时,萧子响还在私下制作了锦绣长袍,打算将这些东西秘密送到边市,和南蛮人来换取武器。
这些事情是非常不合规矩的,也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一旦被发现并捅到萧赜那边,那他萧子响就有事儿了。萧子响也没想过要造反,不过他实在太喜欢和军事有关的东西了,所以也没管那么多,认为不被发现就没有问题,所以依旧和蛮人交易,从未中断。
终于,有一天,他的行为被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