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3.8强悍的刘裕
公元405年3月13日,晋安帝即将抵达建康。
14日,文武百官在刘裕的领导下前往建康外相迎。尚书殷仲文见乐队参差不齐,一首完整的音乐都整不出来,便走到刘裕身旁将此事告知,并请重建乐队。刘裕看着殷仲文道:“那玩意儿有没有能咋地?!现在国家正是多事之秋,大事都处理不完,哪里还有时间去管那些玩意儿?!再说,我看不出这些东西对于国家有什么用,也听不懂其中的道理。”
殷仲文笑着道:“大将军说笑了,音乐就是要品的,你只要听多了,便能懂得它内在的道理。”
刘裕淡漠地转过了头,这回看也不看殷仲文道:“所以,我才不愿意去了解这种腐朽人心的东西,既然乐队人员不足,那么从此就彻底将这个东西取消了吧!”
殷仲文闻言,不敢再说任何话语,低头便退下了。
就这样,在一首音乐都没有的情况下,晋安帝有些尴尬地进入了建康,重新当上了他的大晋皇帝。
19日,晋安帝任命琅邪王司马德文为大司马,武陵王司马遵为太保,刘裕为侍中车骑将军中外军事大督徐、青二州刺史,刘毅为左将军,何无忌为右将军、五郡大督,豫州刺史,刘道规为辅国将军、淮北大督、并州刺史,魏咏之为征虏将军、吴国内史等等等等…
当时,所有的人都开心地接受了晋安帝的任命,只有刘裕没有接受,坚持要回自己的属地去。因为他知道,离开建康,自己依然可以权倾朝野,依然可以遥控朝政,可一旦在京中滞留,那么保不齐自己哪一天便会被斩杀于无形。所以,他绝对不会留在京城这个大染缸之中。而晋安帝呢?自然是想刘裕留在建康,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一步一步削弱刘裕的力量,增强各地藩镇的力量,进而到达一种平衡,所以再三请求刘裕留在京中,甚至带领百官一起到刘裕的府中请求刘裕能够留在建康。
刘裕呢?装作非常惶恐的样子,当即跪在晋安帝身前,痛哭诉说着自己的理由,什么建康外部不能没人防守,什么国家现在还乱,需要平乱云云。总之,刘裕说得确实没毛病,对于晋安帝在表面上也是非常恭敬,所以晋安帝也挑不出理来,便只能应允,放刘裕返回封地。
4月,刘裕返回京口,晋安帝十分害怕,便封刘裕为十六州大督,并加其为兖州刺史。可以说,其是将整个东晋所有的军权全都交到了刘裕的手中。
同月,见东晋的内乱已经结束,占据了广州的卢循恐怕晋室接下来会对自己动刀,于是遣使往建康上供,愿意充当晋室的藩镇,请求晋室收纳。而当时的东晋刚刚稳定下来,还要面对南燕的威胁和西蜀的乱局,所以没有时间征讨卢循,便答应了他的请求,任命卢循为广州刺史。可卢循知道,光晋安帝答应了他的请求没有用,最重要的是刘裕答不答应,只有他点头了自己才会真正的安全,于是又遣使往京口,并给刘裕献上了大礼。
可刘裕的回礼只有一碗很普通的汤,而这碗汤在南方也非常有名,他的名字就叫续命汤。
刘裕为什么要送这碗汤?史书中没有说明,不过我猜想,只有可能是一种意思,那就是让他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活命机会,不要给自己找麻烦。
6月,北魏皇帝拓跋珪调兵遣将,对东晋发动了试探性攻击,可都被刘裕轻松击退,拓跋珪遂停止了对东晋的侵略,依然以全统北方为第一要务。
同月,秦主姚兴命姚硕德率主力大军对汉中进行攻伐,杨盛不是对手,直接奉献汉中各地向后秦投降。姚兴答应了杨盛的请求,并封其为益、宁二州大督征南将军益州牧,想要利用杨盛之手将巴蜀之地尽数拿下。
这消息很快传到东晋,当刘裕闻听此消息以后,当即便遣使往长安拜见姚兴,声称愿意和姚兴结为同盟,不过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将之前所侵占的汉中地盘还给东晋。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刘裕疯了。汉中,那可是汉中,是能够凭此地拿下益州的门户,姚兴好不容易占据了,怎么可能如此轻松便还给东晋?做梦都不带这么做的好不好?可刘裕却对他们笑道:“姚兴如果是聪明人,他一定会答应我,而就我所观察,没有谁会比这个老羌更加聪明。”
而事情的结果呢?果然被刘裕料中了!因为当姚兴接见了使者以后,甚至都没有和臣下商议便将整个汉中土地全都还给了东晋。他下面的大臣对姚兴这个举动非常的不解,不满,于是纷纷询问。姚兴呢?笑着问他们:“我们现在的主要目标是北方还是南方?”
众人:“当然是北方。”
姚兴:“那么我们现在最大的敌人是晋还是魏?!”
众人:“当然是魏!”
姚兴:“那就对了!我们的目标是统一北方,我们最大的敌人是魏国,那么就不能在对抗魏国的同时和晋国交战,不然哪里还有半点儿获胜的机会呢?”
众人:“陛下就这么害怕东晋?”
姚兴:“我不是怕东晋,我怕的是刘裕啊!那刘裕出身于社会最底层,却能凭借自己的实力一步步成为晋国最强的实权家。众位想想,就晋国腐败的程度,刘裕如果没有超强的政治、军事能力,他怎么可能达到如今这个位置?这种敌人,往往是最可怕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将这种可怕的人变成自己的朋友,而让我们的敌人和他交战呢?”
话毕,众人频频点头,算是认可了姚兴的意思。
就这样,汉中大部土地再次回到了东晋的版图之中(还有一小部分在后秦手中)。没错,刘裕就是这样厉害,是一个让姚兴和拓跋珪都投鼠忌器的存在。
好了,东晋的事情暂时就先说到这,我们再看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