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
崛起(2)
当时,整个东晋还残余的刘牢之的势力几乎都已经投到了刘裕帐下,桓玄一天不死他们便人人自危,如履薄冰。所以,在再次见识到了刘裕的英勇以后,这些人便建议刘裕带领他们讨伐桓玄,得到整个东晋的控制权。
起初,刘裕没有做声,而是将这些人好言劝退以后召来了心腹孔靖商议道:“手下人都希望我能讨伐桓玄,掌控东晋大局,战意十分高昂。有如此人和在,我觉得事情成功的机会很大,不知你有什么想法。”(注:孔靖,今浙江绍兴人,是三吴会稽之地的豪族,颇有能力智慧,很有些大局观,当初刘裕征讨孙恩的时候,这个人敏锐地发现了刘裕的才能,所以倾囊相授,遂成刘裕之心腹,有些像刘备和糜竺,不过能力却不是糜竺所能相比)
孔靖:“哦?将军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人和吗?”
刘裕:“难道不是吗?”
孔靖笑道:“当然不是。桓玄掌权以来,除了安插亲信,斩杀政敌以外,并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情,反倒颁布了一些仁政,得到老百姓的拥戴,所以人心并没有丢失。再说,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距离建康很远,如果突然发动政变,会给桓玄反应的时间。到那时,我们成功的几率就太小了。因此,现在的将军,不但没有掌控人和,甚至天时和地利都没有掌控。不过嘛~~~~,再过一段时间可就不一样了!”
刘裕:“此话怎讲?!”
孔靖:“那桓玄有心篡位是明摆着的事,此人虽然有些能力,可却没有长远的眼光,必定看不到自己身后的危险,所以我断定,他一定会在短时间内行篡位之举!到时,天时和人和就不在他那一边了。而将军大可在最好的时间悄悄率军屯驻京口,等桓玄篡位以后对其发动袭击。到时,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将军这边,再配上将军无与伦比的战阵之能,成功几率可超过九成!将军为什么要放弃大好的机会而去争那毫无成功可言的‘机会’呢?”
话毕,刘裕频频点头,接受了孔靖的建议,以战功为名,请朝廷能将自己迁至彭城,实现靠近京口的谋划。
桓玄见卢循已经被击退,料定短时间内不会再来,再加上让刘裕离自己近一些也能对其实施监视,便批准了刘裕的奏请,将其调至彭城。
9月,桓玄手下的一些马屁精通过桓玄最近一系列的举动看出了他心中篡晋的图谋,所以尽皆建议桓玄威胁晋安帝禅让。桓玄也有了这个心思,所以暗中命人威胁晋安帝,让他封自己为丞相、大将军、楚王,并赏九锡。
晋安帝不过一个傀儡,皇帝做到他这个份儿上,也只能勉强保得一命罢了,哪里还敢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所以统统批准,并下诏书昭告天下。
那么问题来了,桓玄为什么不一次性威胁晋安帝禅让,而是要扯这么多的哩哏儿棱呢?
第一,篡位这个事是一个大事,要一步一步来,可快不得。
第二,刘裕手下士兵虽然并没有多少,可那都是精锐的北府兵,再加上刘裕统兵作战的本事南方无双,所以他要防备刘裕,不给他反叛自己的理由。哪怕是他再想登基称帝,也要先看看刘裕的态度再说。因此,桓玄在成为楚王以后,第一时间派桓谦前往彭城,试探刘裕的态度。
而那桓谦到了彭城以后先是和刘裕客气一番,然后便看似漫不经心地道:“楚王功勋卓著,现在全国德望都很高,所以朝中很多大臣都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了楚王的身上,希望陛下能禅让于楚王,不知您对这件事是一个什么看法呢?”
话毕,刘裕眼中精光一闪,心说“来了”,可表面上却是非常高兴地道:“嗨呀!现在的晋室已经微弱,早就不具备统帅天下的资格,如果继续让司马氏统治的话,天下不一定还要乌烟瘴气多久。而楚王呢?仁德显著于天下,又有能力,如果由他带领国家的话,国家一定会再度辉煌。所以您要问我,我是一万个支持楚王的。”
这话一说,桓谦非常高兴,直接便对着刘裕一躬,然后心满意足地道:“有您这句话,那么就没什么办不成的了。”
10月,得到刘裕“支持”以后,桓玄再无顾忌,于是唆使手下装扮成老百姓在全国各地造谣,说什么建康天降甘露,什么临平湖的湖水突然溢满等等等等,其意思无外乎是说连老天都希望桓玄来做大晋皇帝。老百姓们都不是傻子,心中大概也有了个数,所以都开始鄙夷桓玄的行为。不过身为乱世的百姓,谁当皇帝都无所谓,只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就行了。所以百姓们虽然对桓玄的行为很鄙夷,但都没有什么太不好的言论流出。而让桓玄民心丧尽的是下一件事。
那桓玄见流言对国家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便开始了他的下一步计划。什么呢?那就是为老百姓谋福利。
古时候,为老百姓谋福利最好的办法便是颁布一些有利于老百姓的仁政,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可桓玄呢?不走寻常路,非要学习西汉时候的王莽,净起一些天马行空的幺蛾子。什么彻底改变货币(用粮食和丝绸当做流通货币),什么恢复肉刑等等等等。
总之,这货弄的这些没有一个最后能够成功。非但没有成功,还给老百姓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负担。而这货呢?还不赶紧改回来,反而不断地变变变,使得国家的政策朝令夕改,不管是老百姓还是当地官员都苦不堪言。因此,东晋的老百姓和很大一部分地方官员开始憎恨桓玄。这人和,也就逐渐不在桓玄的掌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