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9
桓玄崛起(下)
公元399年12月,就在刘牢之和谢琰打得孙恩退守孤岛之时,荆州却发生了数年难得一见的洪灾。
当时,洪水泛滥,平地水深三丈(七米左右),荆州民不聊生。殷仲堪可怜百姓,便将府库的存粮全都拿出来赈济灾民,所以导致荆州军的粮食极其短缺。桓玄认为灭亡殷仲堪就在此刻,便集合全部部队向西进发,表面上是要讨伐杨佺期,可实际上目标却是殷仲堪。
同时,为了麻痹殷仲堪,桓玄还特意在进军之时给殷仲堪写了,其内容如下:“杨佺期享受了国家的恩宠,可一直想的却是背叛朝廷,我们应该联合在一起共同讨伐杨佺期,这才是沧桑正道。”
当时,殷仲堪是想要派兵堵住各个要道的,可当看过桓玄的信件以后,却舒了一口气,好,好,只要不是来打我的就行,你先和杨佺期打吧,我看看形势再说。
抱着这样的心态,殷仲堪没有派兵防御他处,而是打算等着坐山观虎斗。而这,正是桓玄最希望看到的。
当时,湘州巴陵是殷仲堪的地盘,还囤积着很多粮草,如果将巴陵的粮草运到荆州,殷仲堪足以抵抗桓玄,可因为放松了对桓玄的警惕,他便没有在此地派兵。因此,桓玄轻轻松松拿下了巴陵。而当拿下巴陵以后,见那堆积成山的粮草,桓玄哈哈大笑道:“大事成了!”
之后,桓玄开始向北分兵略地,但凡攻击之地无不被轻松攻克。而直到这时,殷仲堪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所以仓促组织士兵前往阻击。可现在的荆州兵,已经没有多少粮食可吃,所以士气极低,纷纷被桓玄所败,使得桓玄的势力已经开始向北延伸至江陵。因此,荆州大震,人人惶恐不安。
殷仲堪知道,如果任由事态发展下去的话,他早晚会被桓玄所杀。所以赶紧遣使至杨佺期处,请求他能派兵援助。可杨佺期却遣使回复道:“之前劝您攻击桓玄你不打,现在一切都晚了。我的援军可以过去,但这些士兵是要吃饭的。我们同属荆州,你没有粮食难道我就有了吗?所以我们现在根本拼不过桓玄。不如放弃所有的地盘,你我合兵一处共守襄阳,那样也许可以撑到来年秋收。”
当时,荆州的地盘大多都是殷仲堪的,他舍不得自己的地盘,还想让杨佺期过来,因此再次遣使者至杨佺期处欺骗他道:“最近我征集到了许多粮草,已经足够支撑部队战斗一年之用了,还请亲家速速前来,不然悔之晚矣!”
杨佺期手下诸多能战猛士,单从战斗力这点来看,他根本不虚桓玄,不过恐怕没有粮草罢了。如今见殷仲堪已经有了存粮,便即率步、骑八千前往支援。
各位别看八千人好像不多,可这八千人,那可都是湖北雄兵,战斗力非常彪悍。史书更是载其:“精甲耀日,望而生畏”。可当这些士兵到达江陵以后,杨佺期却傻眼了。为什么?因为声称自己军粮充足的殷仲堪只能拿出一些最下等的粗粮来给这些威猛的士兵吃。而这,还是殷仲堪硬挤出来的。
见此,杨佺期无不悲愤地道:“这场战役完了。”
可现在士兵已经到了,杨佺期也无法撤回。再加上他心中还有一点侥幸,那就是能在短期之内用无比猛烈的进攻将桓玄的部队击败。因此,杨佺期也不去拜见殷仲堪了,而是直接带领自己的部队对桓玄发动了总攻,意图在饥饿来临之前将大敌消灭。
桓玄呢?他知道杨佺期的厉害,更知道他手下养着一批精锐无比的战士。因此,桓玄没有接战,而是带兵向后退去,并且一边后退一边将部队分成两部,分别由一别将带领于正方作牵制之用,自己则带领主力部队往侧部偏移,意图从两面对杨佺期之军形成合围之势。
次日,杨佺期的部队追上了桓玄那支别部。
通过马蹄卷起的尘烟,杨佺期已经看出了桓玄的谋划,不过杨佺期认为,桓玄犯了一个最低级的失误,那就是他带领的主力部队往侧翼走的太远了,而杨佺期有信心在桓玄主力回来之前便击溃那别将率领的分部。而一旦两军被灭其一,另外一部的士气将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因为,哪怕知道桓玄玩儿的是什么,杨佺期也要在第一时间对桓玄之别部发动拼命一般的突击,就是要在桓玄主力到来之前彻底解决掉这支部队。当初的英布是怎么消灭楚王的?不就是靠着这个办法嘛?
这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战役,这更是一种赌命的战术,如果杨佺期能在桓玄回来之前消灭别部,他就能胜,可如果他在桓玄回来的时候还没有消灭这些人,那么侧翼就必定会被击溃。那时,必死无疑!
一层、两层、三层…直到杨佺期已经突击至最中心,眼看就要斩杀别部主帅之时,侧翼方向突然尘烟滚滚,桓玄带着他的部队终于赶在别部被消灭以前来到了战场。
紧接着,杨佺期部队的侧翼被轻易突破,部队解体,士兵溃散而逃。杨佺期见再也没有胜利的希望,便只能舍弃还剩下的将兵,独自往襄阳而逃。可结果呢?却被桓玄派出的追兵所袭杀。
那个优柔寡断的殷仲堪,在听说杨全球已经失败的消息以后,也不再执着于所谓的地盘,反带着残余的士兵往襄阳疾逃,意图到达襄阳以后坚壁清野,和桓玄耗到底。
可这时候逃跑已经晚了,桓玄既然能擒杀杨佺期就自然能够追上殷仲堪。果然,最后殷仲堪还没等逃到襄阳便被桓玄所擒杀。
至是,桓玄在旬月之间便平定了杨佺期与殷仲堪,成为了真正的荆湘霸主,那么他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将会如何对待东晋呢?是效忠于东晋,还是宣布独立另起炉灶,亦或者…改朝换代?
这个,我们到时候再说,现在还是先将目光瞄向北方吧。
(另:佛教在近些年席卷了华夏大地,所以信奉佛教的人越来越多,想要从佛教发源地天竺(印度)取回佛经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一名叫法显的苦行僧便前往印度求法,最终耗费十四年时光带回并翻译佛经百万言,是第一个成功到天竺取经回来的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