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
1.8北方霸主
再说后秦。
自上一次夺取东晋诸多地盘之后,姚兴的势力逐渐逼近洛阳。他继承了姚苌闷声发大财的光荣传统,虽然当时就已经有实力攻击洛阳,不过恐怕遭受四方打击,他还是没有动,而是停止了侵略的步伐,继续发展国力,休养生息。直到公元399年7月,姚兴感觉差不多了,便再起刀兵往攻洛阳,其一统中原之野心已彰显无疑。
本月,姚兴分兵两路,一路主力由经验丰富的姚崇率领,兵峰直指洛阳。二路别部由一个不知名的将领率领,兵锋直指襄阳。但其意图并不是攻下襄阳,而是牵制住荆州的主力军团(东晋主力皆出湖北,甚至可以说,南朝之兵,历代主力都是出自湖北,因其民风彪悍之程度甚至不虚北方边民),让他们不能前往援救洛阳。
就这样,后秦对东晋展开了凶猛的攻势。
当时,洛阳是由一个名叫辛恭靖(东晋忠臣、烈臣,一个非常有节操和能力的官员)的官员镇守的,他见洛阳守军不多,荆州的援军又被牵制,无法前来救援,料定洛阳无法久守,便请求雍州刺史(分治洛阳)杨佺期能以他的名义请北魏出兵援救。
杨佺期认为有理,便遣使往常山,请救于北魏常山王拓跋遵(拓跋珪的堂兄弟,拓跋什翼健之孙,少而勇壮,不拘小节,是一名b+级骁将,并拥有多年的战争经验)。
拓跋遵不敢私自处理这件事情,便将此事上报给了拓跋珪,让他去拿主意。北方历代君主,他们的总战争方略都是先统一北方再往南征伐。为什么?因为只有率先统一北方才能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向南征伐。当初强大至极的晋武帝司马炎,他为什么死死盯着东吴却不敢进攻?还不是因为西北的秃发树机能吗。所以,拓跋珪的第一个大目标就是统一整个北方。
基于此目的,他不可能让后秦强大起来,所以当即答应东晋的使者,承诺会出兵去救援洛阳。可这个时间嘛~~~,呵呵,那就值得商榷了。
想当初战国时期,强魏攻韩,韩抵挡不住,遣使往强齐求救,齐王本来想救,不过在孙膑的建议下,齐王硬是拖了好几个月才去救援的韩国。而等他开始救援以后,不管是韩国还是强魏,都已经成了强弩之末,不复锐气、国力。
而拓跋珪呢?他想的也是这样,所以,北魏虽然准备了庞大的军队,可光准备和行军,就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10月,辛恭靖坚守洛阳已经一百余日,城中的粮食已经吃光,士兵们已经疲惫不堪,可北魏的援军依然没有到达,甚至连已经前来的消息都没有。因此,士兵们再也没有了抵抗的信念,洛阳便被后秦拿下。当时,东晋虽然占据很大的地盘,可国内政治不稳,藩镇势力越来越大,朝廷官员又贪污腐败,所以长江以北各个地方都对东晋失去了信心,如今又见洛阳被后秦所夺,未免殃及池鱼,便纷纷投降了后秦。因此,淮河、汉水以北的势力大多投降了后秦,后秦因此更加强大。
再说北魏。
将后燕赶回东北塞外以后,北魏全夺河北、两陕之广袤土地,已经成为了现在北方最为强大的存在,可拓跋珪知道之前的苻坚是怎么失败的,所以他在击败了后燕以后停止刀兵,开始休养生息,强国之内政。
因为国都已经开始向南倾斜,所以北魏的军事、政治中心也逐渐向南偏移,这就导致了对北方一众游牧民族的震慑力大减。因此,那些已经老实很多年的游牧民族又开始“活”了起来,甚至有数次抢劫都抢到了北魏的边境之上。而这其中,又以高车为甚。
拓跋珪知道,自己如果想要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必须先将北方这些游牧民族彻底收拾服帖了,不然,背后将永无宁日。
于是,在公元399年正月,魏帝拓跋珪发数十万大军征伐高车。他将这数十万大军分成三大军团同时攻击高车。其中东路军由常山王拓跋遵率领,攻高车之东翼;西路军由镇北将军、高凉王拓跋乐真统帅,率军攻高车之西翼。至于主力大军,则由拓跋珪亲自统帅,负责从正面横推高车。
公元399年2月,北魏大军在拓跋珪的领导下大破高车(过程没有半点儿记载)三十余大部,掳七万余口、战马三十余万、牛羊一百四十多万。可哪怕这样,拓跋珪依然不满足,于是又命别将率三万骑兵追击逃散之高车部落,再破高车七大部,再掳人口两万、战马五万匹、牛羊两万。高车族群因此几乎灭绝。
自此,高车残部再不敢逗留于漠南,而是通通逃往漠北去寻找新的生活。
而北魏呢?这次大战并没有损失多少人,反倒是得到了无数的物资。因此,北魏更加强大,整个漠南塞外再无人敢动北魏分毫,哪怕是想,他们都不敢想。
3月,拓跋珪凯旋平城,然后立即将尚书三十六曹以及一些京外官署整理划分为三百六十曹,并令八部大夫统一管理。于是,北魏政权的政令实施更加系统、精准。
这之后,拓跋珪又设置五经博士,增加国子太学生名额至三千人。于是,北魏开始急速汉化,很多北魏人在多年以后甚至都忘了自己的祖先是胡人,而理所当然地将自己当作是汉人。
10月,就在洛阳刚刚陷落之时,北魏的援军亦到达河南。当时,河南大乱,有的地方投降了后秦,还有大量的地方处于独立状态。因此,拓跋珪立即命令那些援军去攻击河南一众独立势力。因此,援军绕过洛阳,直接对河南诸地发动攻击,又夺取了河南诸多土地。
再看东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