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9
藩镇之乱(终)
公元398年10月中旬,就在朝廷斩杀王恭之后,杨佺期、桓玄的部队也已经到达了石头,殷仲堪的部队也在同时抵达芜湖。
当时,王恭死去的消息已经传遍了整个南方,所以殷仲堪已经有了退兵之念。可手下将士连战连捷,士气正旺,就如此退兵实在太不划算,殷仲堪便致信于建康,要求朝廷斩杀刘牢之,并给这次出征的官员们升官发财。
其实,斩杀刘牢之是假,升官发财才是真。不过买卖买卖,必须要懂得讨价还价才行。
可殷仲堪万万没想到,他的讨价还价却给一尊大神引来了。
那刘牢之本来得到王恭的位置以后便不打算再对殷仲堪动手。可他不动手,殷仲堪这傻x玩意却自己找事儿!那还有什么说的?!干他x的!
于是,刘牢之亲率麾下北府兵南下建康,驻扎在新亭(江苏南京江宁区南部),准备时刻对殷仲堪发动攻击。
殷仲堪吓坏了,赶紧将部队回退到蔡洲(江苏南京江宁区西南十二里大江中)。这种态势很明显是殷仲堪畏惧了,如果朝廷能在第一时间出全军征伐的话,百分之九十以上可以彻底解决这一次的藩镇之乱。可朝廷却没有,他们还在想着不战而屈人之兵。尤其是司马道子,这种想法更是强烈。(注:王恭死后,司马道子又钻出来了,代替其子司马元显成为了这次平叛的总指挥)
当时有一名叫桓修的官员看出了司马道子的心思,于是向司马道子建言道:“相王,我有一计,不用交锋就能让叛军土崩瓦解。”
司马道子:“哦?有何妙计?快快说来!”
桓修:“殷仲堪和桓玄这些人,历来都唯王恭马首是瞻。如今,王恭已经被杀,这支部队一定会感到沮丧恐慌,所以这时候正是他们心理防线最为脆弱之时!只要能在这时许给杨佺期和桓玄好处,他们的联盟就会土崩瓦解,大人不就可以不废一兵一卒便解决这次的大难了吗?”
司马道子认为此计很有道理,便行采纳,之后封桓玄为江州刺史;召郗恢回朝担任尚书;杨佺期代替郗恢任梁、雍、秦三州大督,兼雍州刺史。至于殷仲堪,则被贬为广州刺史,并勒令殷仲堪撒愣撤兵,然后去广州上任。
数日后,此任命诏书到达了盟军的军营,殷仲堪收到诏书以后极为愤怒,当即便对桓玄和杨佺期下令,让此二人即刻对建康展开进攻,什么刘牢之,什么北府兵!在盛怒之下,他殷仲堪也不怕了。
当时,桓玄和杨佺期正对朝廷的任命感到开心,所以收到殷仲堪的命令以后并没有行动,看似是犹豫什么。此种反应简直将殷仲堪吓坏了,于是他当即放弃攻击建康的想法,然后带着部队如同飞一般向后疾退。而在撤退的同时,殷仲堪还致信于杨佺期与桓玄的部队,信的内容简明扼要,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你们现在赶紧跟我撤退,不然等我回到荆州,你们这些人的家人一个都活不成!全都会因为你们变成孤魂野鬼!”
这话一说,士兵们哪里还敢逗留?于是撒丫子便往回跑。而桓玄和杨佺期呢?他们知道,只有手中有兵,他们才有价值,朝廷才会倚重他们。可一旦有一天他们手中没有了兵,那别说什么富贵的生活了,就是想继续活着都是一种奢望。于是这些人赶紧撤兵,并终于在半路上追到了殷仲堪。
见面之后,桓玄和杨佺期对殷仲堪是一顿道歉,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反正殷仲堪是接受了。
为什么呢?
现在,殷仲堪已经被朝廷贬职,所以需要桓玄和杨佺期的支持。而杨佺期和桓玄呢?则需要殷仲堪的军队为自己的后盾,所以,在相互拥有绝对价值的前提下,三人重归于好。
可当时,他们相互都开始猜忌防备,无法拧成一股绳。如果这样下去的话,最后谁都得不了好。三个人都是聪明人,当然知道这一点,于是相互交换长子为人质,这才算是重新缔结了联盟。
23日,三人联合上表朝廷,质问朝廷为什么独赏杨佺期、桓玄而处罚殷仲堪,朝廷到底安的是什么心?到底是不是真心封赏。当时,刘牢之已经返回了自己的驻地,并且对朝廷诸多防范。所以司马道子一看到气势汹汹的质问信,又懵了,便将所有的罪过都推到了桓修的身上,之后又重新封了殷仲堪为荆州刺史,并对他好言相劝,希望能够求得合解。(司马道子到底是怎么想的?世界上难道真的会有如此害怕打仗的人吗?难道他不知道,你越是忍让,别人就越是欺负你?)
殷仲堪赶紧借坡下驴,接受了朝廷的任命以后便赶紧撤回荆州了。可就在撤退的途中,事情却又发生了波折。那杨佺期性格霸道彪悍,容不得别人半点儿瞧不起。而桓玄呢?又是那种世家心特别重的人。之前,因为三个人都需要相互利用,所以可以勉强融合在一起。如今,事情已经过去了,桓玄对杨佺期那种趾高气昂的态度便逐渐显现了出来。杨佺期最受不了的便是这种态度,于是私自找到了殷仲堪,忽悠他弄死桓玄。
我滴个妈这话一说可把殷仲堪给吓懵了。他手下这俩活宝,怎么没有一个能让他省心?眼前的危机刚刚过去,怎么茬?就要互相掐?这帮蠢货难道就不知道他们三个只有相互紧靠才能依存的道理吗?
基于此,殷仲堪苦苦哀求杨佺期,希望他不要那样做,甚至有这样的想法也不行。杨佺期一看劝不了殷仲堪,便不再进行劝说。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可当几人都回到自己的驻地以后,桓玄却不知从什么渠道得知了这件事情,于是暗地里积极训练士兵,并将庾楷拉到自己的阵营中,准备时刻对杨佺期动手。
东晋的大乱,还远远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