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7
藩镇之乱(2)
同月,王恭已经出兵的消息席卷了整个江南之地,殷仲堪听说这事儿以后慌了。为什么?因为这很明显是王恭不信任自己了。自己之前虽然耍了一个小手段,可都是常年混迹于官场的老油条,这种小手段又怎能瞒得过王恭?所以这一次王恭没等自己便出兵建康,那就是已经不信任自己的表现。如果自己这一次还要拖延出兵,那么等王恭攻陷建康之际,也就是自己灭亡之时。因此,殷仲堪仓促集结士兵,命杨佺期率五千精锐水军为前驱,桓玄为第二军,自己则率两万士兵紧跟着他们顺流而下,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配合王恭攻下建康。(注:杨佺期,汉种,东汉太尉杨震的后代。杨佺期的曾祖父是杨准,而从杨震到杨准,杨氏一族七代都有名望德行。杨佺期的祖父杨林当初因为动乱而死于胡人之手,父亲杨亮无奈,只能效力于北方胡人政权,后来东晋崛起了才南下投奔。杨佺期坚强果敢,统兵作战能力很强,他的兄弟们也一个比一个厉害,所以认为江南这些武将们没有一个比他们厉害,可因为他们过江较晚,没有和当时的大族攀上关系,而东晋的官场又被那些氏族们全部瓜分,所以杨氏一族便和这些东晋氏族们格格不入,便经常被排挤,杨佺期时常因为此事恨得咬牙切齿,更恨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如今,正有靠自己打拼出‘杨氏一族’的机会,所以杨佺期的态度非常积极,甚至可以说是亢奋)
8月,杨佺期以极快的速度到达湓口(江西临川西),王愉没有想到杨佺期会这么快,所以没有防备,被轻松打败,继而狼狈逃往临川(江西临川西)。
而就在这时,桓玄的部队也已经抵达,桓玄见王愉已经战败,遂命所部对王愉展开疯狂追击,最终将王愉生擒。
叛军,首开得胜!
9月,西部战线失败的消息传到建康,大家都认为,应该赶紧将建康四周护住,以应对接下来狂风暴雨一般的攻势,可司马元显却并不这么认为。司马元显认为,殷仲堪所部就是再快,到达建康也还需要一些时日,而哪怕是他们到了,凭借建康一带的守兵也足够抵抗他们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足够他和王恭决一死战。而王恭,才是本次决战的关键!一旦将王恭击败,殷仲堪的部队将不攻自破!因此,司马元显将主力兵团分成两半,一半交给卫将军王珣、右将军谢琰(谢安次子,谢玄从弟,有一定统兵作战的能力),让他们向京口讨伐王恭;一半交给司马尚之,让他带兵讨伐庾楷。
本月初十,司马尚之在牛渚(安徽当涂西北二十里之采石)和庾楷展开了激战。结果,庾楷不是司马尚之对手,被司马尚之打得连番逃窜。那司马尚之用兵鬼得很,在攻击庾楷之前便命一部提前堵住了庾楷和王恭之间的通道。庾楷没有办法,只能率残军往投桓玄。而司马尚之绝不会就这么放过庾楷,所以追着他的屁股就是一顿毒打,不杀掉庾楷誓不罢休。
首胜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建康,朝廷一众文武顿时振奋非常,甚至司马道子都从醉生梦死的床上爬了起来,亲自写诏书,封司马尚之为豫州刺史,封司马尚之的弟弟司马恢之为骠骑司马、丹阳尹,司马允之为吴国内史,司马休之为襄城太守,并让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的军队。
以上任命,可以说是对司马尚之一脉全方位的信任及依靠了。可就在这时,一盆冷水却将这些朝中大员泼得失魂落魄。
16日,桓玄所部进军历阳,于百石(安徽山县西南60里)遭遇司马尚之,于是双方激战。结果,桓玄所部大破司马尚之,将司马尚之逼退。这之后,桓玄再次与杨佺期会师于横江(安徽和县东南,对江南之采石,为津渡处),然后对司马尚之展开总攻击。司马尚之不是二人对手,只能狼狈败走。
这之后,杨佺期和桓玄一路势如破竹,他们先破司马恢之,再破其他守军,所以一路畅通无阻,谁挡谁死。司马元显见此大惊,于是将防线向后收缩,并亲自率建康之军驻守石头,以防殷仲堪的荆州雄兵。至于王珣和谢琰则退回建康以北屯下重兵,以坚壁清野之姿防守王恭。
而当时,王恭的前锋刘牢之也已经抵达竹脉(江苏句容),一路畅通无阻,四方已经对建康形成了合围之势。
至是,联军已占据完全的主动,从外部来看,早晚都会攻克建康,完成大业!可孙子常说,危机之中往往伴随着制胜的可能。而这个可能,便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