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8
第五部南北双雄,乱世争锋(上)
第一章狼群林立,北方乱局
1.1慕容宝之死(上)
再看后燕,上好几回我们说到,后燕皇帝慕容宝回到龙城之后,听说邺城守得还算坚固,便派人前去打探,有要重新南征,夺回失地的打算。可后来慕容德听信谗言放弃了邺城,转而南迁滑台自立为帝。因此,慕容宝南征之计宣告破产。
而直到公元398年正月,慕容宝又按捺不住了,便想南征,光复大燕。
辽西王慕容农见慕容宝又要犯浑,赶紧劝道:“陛下,我方刚刚从中山迁回龙城没多长时间,士兵刚刚安定,这种时候千万不能南征。应该趁着魏人休养生息的时候尽最大的努力平定东北各部,增强我方在东北的凝聚力,抢夺资源,为以后的大战做好准备。”
慕容宝:“那你觉得什么时候才能南征呢?总不能就这么将祖宗的基业给丢了吧?”
慕容农:“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不出一年,东北各部必将臣服于我大燕麾下,再加上休养生息,我想,下一年就是南征的最好时机。”
慕容宝想想也是这个道理,便答应了慕容农的建议,放弃了南征的打算。可还没过几天,突然有来报,说北魏大军已经完全撤出了河北,河北地区现在一片空虚,如果能及时南下,必能收回失地。于是,慕容宝再次集结士兵,准备向南征伐。
慕容农听说以后,吓得冷汗直流,赶紧再找慕容宝,并急谏道:“陛下,我军新败,国力凋零、军队疲惫、力量薄弱。而北魏刚刚大胜,士气正旺,这时候,我们万万不能与之为敌,应该在平定东北以后再静观时机!再说,和魏人交手这么长时间了,拓跋珪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陛下您到现在还不清楚吗?您觉得,这么一个用兵谨慎的人,他会毫无防备就将河北地区都暴露在我们眼皮之下吗?这必是有所图谋,还请陛下三思啊!”
这话一说,慕容宝又犹豫了,可就在他要彻底放弃南征之时,慕舆腾(后燕抚军将军,豪族慕舆氏中人,后兴起的年轻将领,是慕容宝一众心腹之一,很有话语权)却突然站出来道:“陛下,我觉得辽西王说得不对!士兵是什么?老百姓又是什么?他们都是一群最俗的人,是一群只能与国家共享成功,却不能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低贱之人!所以,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只要觉得对,那去做,完全不必顾虑这些百姓的想法。现在各路大军已经集结完毕,您这时候一旦再反悔,试问,您以后还有威严了吗?再说,现在北魏的主力部队确确实实已经撤离了河北,正是一举收复失地的绝佳良机,怎么就不行了呢?因此,陛下您应该立即下定决心,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不应该听取不同的意见,进而被影响心境。”
话毕,慕容宝直接抽出了宝剑,对着众人吼道:“我南征之意已决!有人再敢劝阻的,就地格杀!”
这话一说,慕容农也没法再劝了,只能摇头叹息而已。
公元398年2月17日,慕容宝留慕容盛统管后方,自己亲率几乎全国之兵向南征伐(具体兵力未知)。其命慕舆腾为前锋将军,慕容农为中军统帅,自己则率领其余的部队充当后军,为前军压阵。据史料所载,大军行进每三十里一休,而休息的时候,各个营帐连起来竟然连绵百里而不绝。由此可见,这次出征,后燕军士兵最少也在15-20万之间。
规模大不大?大,可没卵用。就像慕容农之前说的那样,现在后燕的士兵根本就不想战斗,完全没有要战斗的决心,更没有要南征的想法。可人家慕容宝说了,这些当兵的又能怎么办呢?当然要跟着往南了。当时,虽然没有一个人敢明面地说出来,可这种厌战的情绪已经蔓延了全军,是个人都能看出来。尤其是一些将军,心中更是充满了仇恨,不想跟着慕容宝前去送死。段速骨、宋赤眉等部分将军,他们都是已故高阳王慕容隆的老部下,这些人既害怕即将的征战,又对之前慕容隆之死有愤恨之情,还有那么一丢丢的野心。基于此,他们见兵众厌战情绪极高,便逼迫慕容隆的儿子慕容崇作他们的盟主,和他们一起发动了叛变。
当时,所有的士兵都不想打仗,更不想南征,他们都恨透了穷兵黩武还没有一点儿智商的慕容宝,所以反旗一掀,整个后军就全都跟着造反了。慕容宝制止不住,只能狼狈逃往慕容农的中军大营。
当时,慕容宝身边仅剩下十八人而已,慕容农见状大惊,就要出去迎接。可就在这时,他身边的两名将领伸手将他拦住,并规劝道:“将军!军中的士兵们都恨透了慕容宝,没有一个人愿意支持他。现在,慕容宝更是如同丧家之犬,以后,还有谁会支持他?大燕在他的带领下还能有什么前途?不如不接他入营,等他被叛军所杀以后您再力挽狂澜,成为大燕之主!如此,大燕还有救啊!还请…”
“滚!”
未等两名将领把话说完,慕容农直接抽出宝剑指着二人道:“我慕容农对国家忠心耿耿,你二人却劝我行如此颠覆国家之举,尔等难道是要陷我于不仁不义之地?!这话我今天当作没听到,如果再敢言语,定斩不赦!”
就这样,慕容农放弃了一个大好的机会,转而亲自将慕容宝迎回了中军大帐。当听完慕容宝的描述以后,慕容农立即建议慕容宝在事态进一步扩大以前及时向全军发布大赦令,并向士兵们承诺,次日便返回龙城,短期之内不会再行南征。
如此,此次看似可怕的兵变一定会轻松平定。
可慕容宝不知是魔障了还是脑子是真的有病,他竟不听慕容农的建议,依然决定率前、中两军攻击叛军。于是,燕国真正的灾难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