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伐燕(3)
公元396年9月,魏帝拓跋珪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全夺后燕并州,然后暂时休整,开始在并州设置政府,并用并州本地的贤德之士来当官。
同时,他还亲自下访民间,询问百姓疾苦,鼓励百姓种田养桑,所用的政策也皆是一些仁德的政策,所以到9月19日之时,并州已完全被拓跋珪所控制,不管是地盘,还是人心。
与此同时,之前分出去的封真别部兵马也已经连克广宁、军都(居庸关)、渔阳,现在的兵峰已经完全指向了北方重镇,蓟城。什么什么?你说为什么一个负责牵制的部队能够这么肆无忌惮,能够这么势如破竹?那是因为慕容会不但对魏军不设防,还将所有的北部驻防军全都撤了回来,因此,北魏别部部队才能这样顺利。
现在还在忙着内斗,哈哈,自慕容垂以后,慕容氏的权贵们真是越来越有想法了。
同月下旬,巩固了并州统治的拓跋珪继续向东行进,而这一次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举拿下中山,灭后燕之政权。
此消息很快便传至中山,慕容宝闻之大惧,于是赶紧召开廷议,让一众文臣武将们共商办法。有谋臣建议道:“魏军人多势众,力量强大,且多为骑兵,可以纵横千里作战,再加上刚败辽西王,士气正盛,所向无敌,实不能与其在野外交战,更不能将其放入中原。因此,我们应该屯大军于井陉,占据此险要之地来对付他们。(西汉时陈余守韩信之法)”
有谋士说:“魏军绝大部分都是骑兵,不用辎重,来往奔驰彪悍迅速,可他们在马上所携带的干粮不过十天之用。针对于此,我们应该命令各个郡县,将居民全部聚集在一起,集体将它们迁出城池,每一千人组成一个寨堡,并深挖战壕,高筑壁垒,使城中和原野无人无粮。如此,魏军攻克每一个寨堡都将付出惨痛的代价。那么他们不到六十天就会撤军了。”
还有谋士说:“现在的魏军有骑兵数十万人,已经成为天下陆战最强大的作战集团,以此等战力,即便是修建寨堡也挡不住魏军哪怕一次的进攻。这就等于是把兵马和粮食全都聚集在一起等待着魏人的抢夺,那样不但没有益处,还会滋长敌人的声势。不如据守井陉抵抗魏人,这才是真正的上策呀!”
据《方舆纪要》载:“井陉关在今河北获鹿县西十里,山西平定县东九十里。”
《吕氏春秋》载:“天下九塞,井陉为之一,亦曰土门关。”
《地记》载:“太行八陉,其第五陉曰土门关;山势自西南而东北,层峦叠岭,参差环列,放数百里,至井陉县东北五十里曰陉山,其山四面高平,中下如井,故曰井陉。燕赵之间,亦谓山脊为陉。”
由此可知井陉之险要。
同时,井陉还是当初陈余防守韩信的战略要地。要不是陈余不听李左车之言,韩信是绝不能如此轻易便击败陈余的。
综合以上,在兵力不占优的情况下,死守井陉确实是现在最好的办法。可就在慕容宝即将采取此建议的时候,慕容麟突然站出来道:“陛下,魏军现在乘胜而来,气势正旺,和他们正面交锋是无论如何都挡不住的。不如坚壁清野,全面据守中山。如此,敌军必然会出现纰漏,到那时,便是我军一举反击之时!”
屁,这简直是放屁,倾举国之力据一城而防守,试问,魏军四面围城,断绝你粮道,然后分兵略地,你怎么办?!此计简直是不知所谓,我真不知道慕容麟懂不懂兵法。或者,我甚至怀疑他是不是有什么其他的心思。
当时,所有的官员都被慕容麟这个愚蠢的计谋给惊呆了,但碍于慕容麟在后燕的势力强大,也没人劝说,因为他们相信,慕容宝不会这么白痴。可事实证明,慕容宝就是个白痴。因为就在慕容麟说完之后,慕容宝这蠢货想都没想便同意了他的办法。
这还不算,这货不知出于什么考虑,竟然将中山所有的军权全都交给了慕容麟,而真正会带兵打仗的慕容农,则被其安置在了外围的安喜。
10月,探子来报,说燕军根本没有在井陉设置防备,而是收缩防线,将所有的力量全都集中在了中山。拓跋珪闻讯喜不自胜,他就怕敌军将所有的力量全都堆积在井陉,那样他除了强攻就没有任何办法了。如今,燕人自寻死路,这还有什么可说的?
基于此,拓跋珪命大将于栗磾率两万精骑极速越过井陉,然后赶紧占据井陉出口处,并在出口架设壁垒,说什么都不能让燕军将此壁垒占去。(于栗磾,鲜卑种,河南于氏先祖,两晋南北朝第一槊,绰号黑槊将军,有万夫不当之勇。是一个s-级骁将。同时,于栗磾为人谦卑,礼贤下士,头脑冷静,关键时刻又果断刚强,几乎一生都在军营之中生活,所以作战经验极其丰富,是北魏不可多得的大将。因此,他还是一个s-级统帅)
可很明显,拓跋珪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直到北魏四十多万主力部队越过井陉之时,后燕都没有派一兵一卒前来据守。于是,拓跋珪直接率军攻袭常山,意图攻下常山后以此为根据地夺取整个中原之地。
当时,后燕绝大部分战力全都集中在中山,所以常山也没有什么守备,被拓跋珪几日之间便成功攻克。
11月,北魏军几日攻陷常山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后燕,后燕各地因此被北魏强大的战斗力所震惊。于是,这些地方太守、县令们的心态开始转变了,并且转变的非常迅速。他们认为,如果现在在位的还是老雄狮慕容垂的话,百分之百能够抵挡住魏人的进攻。可现在当主的皇帝是个什么货色?就此等货色能挡得住拓跋珪?简直是白日做梦。如果继续跟着这种人的话,自己也早晚会赔掉性命。如此,还不如直接投降北魏,这样还能混个富贵一生。于是,自常山以东,几乎所有的地方全都投降了北魏,成为了拓跋珪的地盘。只有中山、邺城和信都(河北冀县)三大重镇还在死守罢了。
拓跋珪见状,则将四十万大军分成三路共攻三大重镇。其一路为北魏东平公拓跋仪,率五万骑兵攻击邺城。(拓跋仪,鲜卑种,北魏宗室,拓跋什翼犍的孙子,a+级将领)
其二路为冠军将军王建,率数万大军攻击信都。(王建,鲜卑种,北魏外戚,驸马,a-级统帅)
第三路为魏帝拓跋珪,亲率三十余万大军直攻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