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343

参合陂之战(中)

8月,后秦之主姚兴答应了求援的请求,并派遣精锐骑兵前往救援。(注:姚兴害怕后燕灭掉北魏以后会对他动手,所以放弃了与后燕的同盟关系,改为支援北魏)

9月,后燕战船打造完毕,慕容宝就要率大军过河与魏军决战。可就在这时,河面上突然狂风大作,将几十艘战舰一下子全都吹到了黄河南岸。幸好,当时燕军还没有完全登船,登上战舰的只有区区三百人(皆被魏军俘虏),所以燕军损失并没有那么大。

可虽然实力上没有损失多大,心里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要知道,古人都是迷信的,鬼神在其心中无时无刻都占据着极高的位置。如今,开战之前河面上便刮起狂风,这说明什么?说明北魏军有神明护佑啊!因此,后燕军士气大降,人人皆有畏敌的情绪。

慕容宝见状,只能暂时停止渡河的念头,然后率军驻扎在原地,意图等待士气恢复以后再行攻伐。而这一晃,时间便到了10月。

这一次的战斗,慕容宝出征之时是5月,在他出发的时候,已经七十多的慕容垂便开始小病不断,没有什么太大的事情甚至都不会下床,所以慕容垂是非常担心的。而到10月时,时间已经足足过去五个多月了,这五个多月中山发生了什么,慕容宝完全不知道。因此他整日担心。担心什么?担心慕容垂如果突然死了,自己又不在京城,那么很有可能会被有心之人夺去了自己的位置。

基于此,慕容宝如坐针毡,无时无刻不想赶紧解决战斗,然后率兵返京。(注:关于慕容垂的起居情况,京城实际上是每三天就往战场汇报一回的,因为慕容垂也怕这种事发生。可拓跋珪奸猾似鬼,他在后燕军到达五原以后,偷偷命一部游击骑兵封住了从常山到五原的官道,所以凡是后燕的信使全都被拓跋珪生擒。因此,慕容宝才没有收到慕容垂起居情况的信件)拓跋珪呢?通过身在后燕的间谍了解到了慕容宝此时的心境,便命所有间谍四处散播谣言,说慕容垂已经身死,国内有人要谋得皇帝大位。

那慕容宝正是如坐针毡之时,一听此言更是害怕无比。下面的士兵就更不用说了,一个个害怕得不行,生怕自己在前方打仗,后方突然发生变故,让他们进退失据,进而彻底葬送在西部草原。所以士气低上加低,已经完全不复刚往西征时的勇气。

拓跋珪见状大喜,立即分兵布置。时,全国各路援军已经抵达,甚至后秦的大军也已经到达黄河以南,拓跋珪便命一将率五万骑兵驻扎在黄河东岸,又命一将率十万骑兵驻扎在黄河西岸,然后又命一将率七万骑兵不断向东疾进,驻扎在了燕军后方的岸边。至于他自己,则亲率本部兵马在南岸看着燕军,既警戒燕军,又能起到麻痹燕军的效果。

与此同时,拓跋珪还命之前分配出去的那三个军团偷偷建造战舰,准备突然对燕军发动全面的攻击。而直到这时,慕容宝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包了饺子。

当时,曾有一名主管占卜的官员找到了慕容宝,并且言之凿凿地道:“之前臣夜观天象,发现局势已经对我们不利,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大败,而现在能赶紧撤退,事情还有余地,希望殿下能赶紧率军撤退,免去这场浩劫。”

我不知道这名占卜师是真的那么神还是知道了什么。总之,他说的句句在理,完全符合当时的形势。可慕容宝最后却没有答应,因为他虽然心中担心,但并没有确定中山的具体情况,所以不敢也不能轻易撤军。而这,也让他丧失了最后的机会。

就这样,又过去了二十多天,京城那边还是没有传过来慕容垂起居的消息。基于此,赵王慕容麟手下的两名将领认定慕容垂已死,便想在军中发动叛乱,杀了慕容宝,扶慕容麟上位。可谋划未等实施便被慕容宝发现,进而处死了这两个人。

慕容麟有没有参与此事我是不知道,史书中也没有记载。而慕容宝呢?同样没有证据,所以他没有拿慕容麟怎么样。可从此事以后,这两个兄弟开始相互防备,甚至麾下的士兵也开始相互戒备,完全没有一点抗击外敌的心思。

慕容宝知道,以现在这种军心,已经完全没有了和北魏军抗衡的可能。于是他在本月25日烧掉了所有的战船,然后趁着黑夜的掩护撤退回国。

当时,黄河之上的冰还没有冻实,北魏的战船也没有造好,慕容宝认为北魏一定没有时间对自己展开追击,所以直接率军撤退,不留殿后军,甚至不留后方斥候部队,完全舍去了后方的警戒。

就这样,慕容宝走了。可就在数日以后,事情却发生了让人无法想象的异变!

公元395年11月,北方突降寒流,气温急剧下降!更可怕的是,那天狂风大作。无情的狂风伴随着极寒的寒流,只不到一天的时间便将黄河之水彻底冻实,使得北魏人有了渡河的可能。

拓跋珪见状,认为天助北魏,遂选国中两万最精锐的轻装骑兵极速追击,务必要在后燕军离开北魏之前将其追上。至于剩下那二十多万骑兵则继续跟进,只不过速度始终保持在一种“可控”的范围之内。

大暗黑时代——两晋南北朝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32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鸟山居士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大暗黑时代——两晋南北朝史第32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