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
5.3过渡
公元385年2月,前秦益州刺史王广(王广,前秦宿将,益州刺史、安西将军,其他皆不详)见晋军一路势如破竹,料想就凭现在前秦在益州的兵力根本无法对其进行防守,便让一名叫李丕(路人)的蜀地人担任益州刺史,镇守成都,他则带着自己的部队逃出益州,返回陇西了。
3月,吕光已经全面平定西域,于是开始率军东归。本次东归,吕光所得财物无数,需要两万多多峰骆驼才能扛回去,另外所得骏马更是比刚开始西征的时候还要多出一万匹,所统精锐也没有损失多少,甚至比刚刚西征之时更加精锐。因此,吕光所部的战斗力对现在的中原可以说是相当强悍。那么他回到中原以后又要刮起什么旋风呢?我们拭目以待。
4月,东晋孝武帝为了不让谢氏一族在东晋一家独大,乃大力提拔司马道子,使他手中的权利逐渐追上了东晋权臣谢安。(注:司马道子,东晋宗室、权臣,是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第七个儿子,孝武帝同母亲弟,所以得孝武帝器重,放心让其把权。可司马道子根本没有才能,甚至连中庸都算不上,如果硬要评价他的话,那就是两个字—昏庸。为什么?司马道子最器重的几个人都是那种擅长溜须拍马的小人奸佞,司马道子更是天天花天酒地,这不是昏庸又是什么)
最开始的时候,司马道子还能和谢安和平相处,可凡事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这不嘛,相安无事没多长时间,司马道子手下那些心腹就和司马道子说谢安不是什么好东西,谢安早晚要把你怎么怎么云云,总之就是一句话,只要谢安在朝堂上,早晚都会收拾你司马道子。既然这样的话,那为什么不先下手为强呢?
司马道子觉得有理,便与谢安产生了隔阂,且无时无刻不想找机会归拢谢安。谢安是官场老油条,当然发现了司马道子的异状,可他知道,现在最重要的是赶紧趁中原大乱的好时机向北发展,能吞下多少地盘就吞下多少地盘,可不是内乱的时候。基于此,谢安没有回击,而是躲避司马道子,以指挥北伐军为由率军离开建康改镇广陵。从此,谢安便居住于此,算是彻底将朝中的大权交给了司马道子。
同月,晋军彻底攻下成都,并斩前秦益州刺史李丕,将整个巴蜀之地都重新夺回到手中。
8月,刚到广陵没多长时间的谢安突然身患重病,谢安料想时日无多,想要落叶归根,于是请求朝廷允许他回建康等死。朝廷批准。
同月22日,东晋权臣谢安去世,朝廷下令以前大司马桓温的礼节厚葬了谢安。
25日,朝廷任命司马道子兼扬州刺史、录尚书、中外大督,使其彻底成为了东晋军政大权一把抓的第一权臣。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这个男人在继位之初能够勤政爱民,更能小心谨慎地对待一切朝政。可自从淝水之战以后,孝武帝心中的那点儿危机感全都没有了,他开始变得爱喝酒,爱往后宫中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好消息更是一个接一个传到建康。苻坚死了,东晋接连胜利,巴蜀之地打回来了,国境线更是不断向北扩张,这一个接一个的好消息更使得孝武帝丧失了仅剩下的那点儿畏惧感。如今,唯一能牵制他的谢安更是死了个透心儿凉,他孝武帝还怕什么呢?于是,从这个月开始,孝武帝天天沉迷于酒色,将所有的朝政大权都交到了亲弟司马道子手中。而司马道子呢?不愧是孝武帝的亲弟弟,德行和他哥一模一样。这货自成为东晋第一权臣以后也是整日沉迷于酒色,甚至比他哥哥更加夸张。其不但日日酒池肉林,喜爱的女人也个个新鲜无比,什么大姑娘小媳妇的不必多说,这货甚至连尼姑都不放过。那么司马道子一天天这么“忙碌”,他是如何管理的朝政呢?呵,司马道子才没有那个功夫,他几乎将所有的权利都分给了左右“心腹”,哦,就是那些善于阿谀奉承的小人。
这些小人得权以后任人唯亲、上下骄奢。据史料所载,当时的东晋,没有钱就办不了事儿,而有钱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因此,东晋逐渐民穷财尽,从版图上看虽然是天下第一大势力,但五脏六腑已经腐烂不堪,有败亡的趋势。
当时,很多大臣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但因为这些小人把权且睚眦必报,所以大多臣子都不敢言语,只有少数那么几个不畏强权的依然上奏孝武帝道:“如今天下并没有统一,北方的胡人依旧强大,可我大晋的国库却有逐渐衰弱的势头,这可不是好事情。古人曾说,想要一个国家的老百姓贫困不用多长时间,只需要君主三天不作为就够了。如今,陛下享受酒色已经很久了,并且看这架势也没有休止的念头,您如果这样的话,恐怕我大晋就危险了,还望陛下能够赶紧警醒,并及时停止。另外,国亡于腐,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如今,我大晋腐败横行,想当上官的不管你有没有才能,只看兜里的黄白之物够不够就行了。并且这种势头已经蔓延到了民间,现在的百姓已不管田地,纷纷向钱看齐,以斗富为荣。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的话,我大晋就距离灭亡不远了。”
奏章递没递上去?史书没表,史书只说这之后孝武帝还是那个德行,所以东晋朝廷日益腐败,已有败亡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