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
3.4桓温的想法
公元372年6月中旬,东晋庾氏发动政变,意图杀死桓温以后重获当初之荣耀,可行动最终失败,且但凡参加本次政变的庾氏族人全部被斩杀。
23日,简文帝的病情突然急剧恶化,他料想时日无多,更不能将祖宗的基业真的禅让给桓温,便紧急召桓温入京,意图将桓温控制在京城,然后立十岁的儿子司马曜为新帝。(注1:简文帝的儿子,要么就是品德败坏被废,要么就是没长大就夭折,所以现在还剩下的嫡子中,就司马曜年岁是最大的,所以除了立他无人可立。注2:司马曜,字昌明,晋文帝第六子,著名的东晋孝武帝,能力a级,道德品质c级,综合能力b级)
据说,简文帝的召回奏折是一封接一封地发,每天要发四次,并且是天天发,可就这样,桓温依然不肯前来建康。很明显就是在和司马昱对峙。
28日,眼见说话都开始费劲,司马昱料想自己也就在这几天了,如果太子再拖着不立,自己死后势必会造成天下的动荡,整不好甚至真有可能被外姓一举夺取国家。因此,命不久矣的司马昱也不管那么多了,直接在当日立了十岁的司马曜为皇太子,然后立即给桓温写了安抚。其内容如下:
“大司马桓温是我东晋之栋梁,是最忠诚的大忠臣,朕不行了,所以想让桓温来行使姬旦(周公)的权利,代理皇帝摄政。桓公啊,你代理摄政的时候要看好年幼的皇帝,他如果真的具备成皇的潜质,那你就好好辅佐他。可如果这孩子并没有成为皇帝的天赋,那你就废了他取而代之吧。”
岂料这信刚刚写好,还没有发出去便被左卫将军王坦之得知。听说此信内容后,王坦之立即找到了简文帝,夺过这封信便将它撕了。看着悲愤的王坦之,简文帝又岂能不知他的好意?可现在的局势就是这样,他简文帝又能怎么样?于是简文帝叹息一声道:“这天下,原本就来自于意外的命运,现在皇室衰弱,我又有什么办法?连我现在都如此,你又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王坦之愤怒地道:“话不能这样说!这天下并不是陛下您的天下,而是宣帝、文帝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天下,岂能拱手送人!臣冒死罪,今日,陛下必须重新修改奏书,不然臣誓死不离左右。”(注:王坦之,字文度,汉种,今山西太原人,曾为桓温之长史,现为东晋左卫将军,是司马昱身边的近臣)
简文帝无奈,只能重新写了一封书信,不过这一次不再提废立之事,而是让桓温像诸葛亮辅助幼主刘禅一样辅佐司马曜。并且,这信刚刚写完,司马昱就再也支撑不住,于当天便告别了人世。
司马昱死后,群臣皆惧。为什么?因为他们不敢扶司马曜上位呀,天知道这之后桓温会不会在一怒之下攻入建康。而一旦他攻入建康,这些扶立司马曜的人又会不会成为他报复的目标。所以,司马昱死后,没有一个大臣敢扶立司马曜上位。这就使得东晋陷入了没有皇帝的尴尬境地。可总这么尴尬也不是回事儿啊,因此就有大臣试探着道:“这件事我们都做不了主,不如让大司马来建康定夺吧。”
这话一说,满朝皆惊。让桓温来定夺?他他x来了还有司马氏什么事儿了?那时肯定会夺了东晋皇帝的位置。可大家心中虽然不赞成,表面上又不敢多说什么。眼看着继续发展下去局势将越来越恶劣,尚书仆射王彪之终于忍不住了,于是站出来和一众大臣道:“天子驾崩,太子继位,这是上天之法,人间之道,岂能因为畏惧一人便行更改?我们决不能在太子继位之前询问大司马,如果询问,大事就坏了,大晋的社稷也将因此断绝!现在,便主持太子登基上位,有什么责任我王彪之担着!”
就这样,在王彪之的怒吼之下,群臣扶立太子司马曜上位,并昭告天下,大赦天下。
而直到这时,桓温才知道司马昱已经死了,孝武帝司马曜已经正式继位。桓温愤怒,怒到天际!可这时候的他,已经不想再对朝廷动武了。因为桓温也快要到寿了。
其实早在本年年初,桓温就时常感觉自己的身体不对劲,不但呕吐经常发生,甚至几次都吐出了鲜血。因此,桓温料想自己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没错,自己是想当皇帝,可前脚坐上皇帝后脚就死了,那又有什么意思?换句话来说,如果自己的孩子们争气,他还能为后辈们争一争这个皇帝之位,可关键的问题是他的孩子们根本就不争气啊,一个个全都是那些斗鸡走狗的二世祖,最好的也不过是个中庸之才。而造反这档子事儿是一锤子买卖,没有全面的才能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成功的。特别是造反成功之初,想要守住手中的权利更是不易到了极点。如果桓温再年轻个二十岁,不,十岁就够了。如果桓温再年轻个十岁,他不介意做个皇帝玩玩儿,可现在他就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如果前脚当上皇帝后脚就死了,他那些子孙们岂有能力守住皇帝的位置?恐怕用不了多长时间全族都会被灭绝吧。
基于以上,桓温只能长叹一声,继而放弃了他的皇帝梦。
279
3.5平蜀(上)
公元373年2月,已经想开了的桓温进入建康,正式拜见孝武帝。
24日,桓温即将抵达建康,孝武帝下诏令,命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亲自到郊外迎接。
当时,满朝文武都说桓温这次来就是来杀人来了,尤其是王坦之和谢安,这两个之前跟着王彪之扶立孝武帝的领头人,他们俩的命运铁定好不了。因此,满朝皆惧,王坦之更是吓得双腿乱颤。只有谢安,这个之前的大隐士,他淡定自若,根本不见半点儿畏惧。
数个时辰过后,桓温带着大部队抵达建康郊外。他看都不看迎接他的大臣,就坐在马车里走了过去。
进入建康皇宫,百官夹道叩拜,你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大部分官员都吓得汗流浃背,双手哆嗦,王坦之更是紧张到手板都拿反了方向。还是只有谢安,依然风轻云淡,从容应对着各种局面。
桓温见状,遂与谢安对答,谢安呢?条理分明地回答着桓温的各种问题,毫无畏惧之情,并且在最后还加上了一句:“下官听说诸侯有道,贤者之兵只为守护四方,何用走到家里都带着士兵呢?”
桓温一愣,然后哈哈大笑,当即便将那些已经入宫的士兵遣出了皇宫。如此,才使得宫中百官长长舒了一口气,才使得他们知道这次桓温前来好像真的不是搞事的。
拜见孝武帝、宣誓效忠,将这些常规操作做完以后,桓温便按照晋朝礼仪回到了自己在建康的府邸。可刚刚进入府邸,桓温就晕了过去。因为他的病情开始恶化了。
3月,在建康养了14天病的桓温终于有了些许的行动能力,便赶紧率兵返回了自己的驻地。桓温知道,自己已经病入膏肓,再活不了多久,必须在活着的时候将手中的权利分发出去。可同时他又知道,自己的那些孩子没有一个能成的了事。为了使桓氏得以传承下去,桓温没有将手中的权利交给自己的儿子们,而是忍痛将所有的政权、兵权都交给了自己的弟弟桓冲。因为桓温知道,桓冲是桓氏一族中少有的对晋室真正忠诚的族人。而现在这种局势,只有对晋室真正怀揣一颗忠诚之心才有可能延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