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陕城秦军战事频频告捷,符廋一败再败,现在只能龟缩在陕城不敢出来。苻坚见状,赶紧致信于王猛,告诉他这回无论如何都不能再下屠刀了,并下死命令,攻破陕城之后无论如何都要将符廋给押到长安,绝不能自行处置。
王猛无奈,只能答应。
12月,陕城告破,王猛生擒符廋及其家人,然后便将他们统统押往长安。符廋到达长安以后,苻坚亲自接见了他,然后无不哀伤地道:“别人反叛我都可以理解,可你为什么也要跟着反叛呢?”
符廋先是给苻坚叩了三个响头,然后流着泪道:“我本来没有反叛的心思,可兄弟们屡屡谋划反叛之事,并以生命威胁,我害怕被他们杀了,只能跟着谋反。”
“唉~~~~~”苻坚长叹一声,然后和符廋道:“你犯的是诛灭九族的大罪,可我知道你是一个厚道人,况且高祖苻健也不能没有后嗣,这样吧,我只杀你一人,至于你的妻儿老小,我就不杀了,不知道我这样处置你是否满意?”
话毕,符廋一边痛哭,一边磅磅磅地给苻坚叩头,其态度已不言自明。
至此,为祸前秦整整一年的四贼之乱便如此被平息。而在这整整一年的时间里,不管是前燕还是东晋,他们都没有对前秦发动哪怕一丝一毫的攻击。
260
1.6桓温伐燕(上)
慕容鲜卑,哦不,前燕。这个族群在最早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好的族群,他们的人民淳朴友善,他们的贵族善待人民。尤其是在慕容廆当政的时候,前燕更是处在一个最巅峰的时期。可慕容廆死后,前燕的地盘越来越大,人民越来越多,兜里的钱越来越多,这些本来淳朴可爱的人就变了,变得残忍,变得自私,变得骄奢淫逸。
现在的前燕看似强大,可内里却已千疮百孔,非李悝、商鞅、吴起之变法不能解决。据史料所载,前燕的王公贵族们不断强占百姓、土地,以增加自家奴隶、地盘。甚至国家的人口都不及私家人口的总和。因此,前燕虽战力强大,但却税收不足,国库因此空虚。
当时,朝廷有明眼之人都能看出政局不稳,可问题的关键是谁敢说啊?现在的朝廷,十个官中九个都是这群“地主”之一,所以谁要是提出改革,那么就是整个朝廷的公敌,谁就会死无葬身之地。因此,无人敢说,无人敢做,前燕正在一点一点地腐烂。
公元369年3月,东晋桓温见慕容恪已死,慕容垂不被重用,前燕政治又已经腐烂到了一种相当的程度,认为北伐前燕,收复中原的时机已到,遂逼走东晋徐、兖二州刺史,自兼之,然后开始集结士兵,准备随时对前燕发动攻击。
四月初一,桓温集结士兵完毕,遂亲率五万步骑,自姑孰(安徽当涂)出师,并在是月中旬抵达了东晋的兖州。(两晋南北朝时,常有两大势力占据一州的情况,各国都认为自己所占据的势力才是真的某州,于是以此命名。这也就是说,前燕有兖州,东晋也有兖州,不过东晋所占据的兖州只是真正兖州的一小部分而已)
可就在桓温打算继续往北之时,其谋主郗超却急谏道:“大人,北伐路途遥远,汴水又浅,漕运恐怕无法畅通。漕运无法畅通,军粮便供应不上,希望大人能暂缓出兵,等完全解决了漕运的问题以后再行北伐也不迟。”(注1:上一次讨伐前秦之所以失败,漕运便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郗超非常重视。注2:郗超,字景兴,今山东金乡人,东晋著名的书法家、谋略家、政治家、佛学家,是一名a+级别的强大谋士)
郗超的建议是很谨慎的,说得没有毛病,桓温也知道,不过现在的情况容不得拖延,所以桓温哪怕知道郗超说的是对的,他也不能听从了。
6月,晋军抵达金乡(山东金乡),可当时正赶上金乡一带大旱,水路断绝,所以晋军不但漕运上出现了问题,甚至就连引以为傲的水军都无法施展。桓温无奈,只能让人在巨野(山东巨野北)开凿三百里水路,引汶水汇合于清水。一段时间以后,引流完成,桓温这才率军进入清水,准备从清水进入黄河。
郗超见状,赶紧再次劝谏桓温道:“从清水进入黄河,这法子看似稳妥,可实有隐患。试问,如果敌人不与我方在水上交战,而是绕道而后,断去我方漕运,那么我们就无法得到江南的供给,只能依靠抢来的粮食来补给。如此,便落了下成,军心也会因此不稳。不如孤注一掷,直接率大军指向邺城。大人您声威震天,又有精锐军队跟随,所以大军一旦逼近邺城,敌军一定望风而逃。而邺城一旦被我方所攻陷,那么周围的郡县便都会一一归降了。如此,大事可成!此实为上计,还望大人您能采纳。”
桓温:“不行,你的计谋太过冒险,一旦我军兵临邺城,可结果却没有你所料的那般,那么我将会陷入四面重围之中,我是绝不会将自己弄到如此地步的,还是说说其他办法吧。”
郗超:“唉~~~,大人,恕下官直言,在这天下,就没有真正的万全之策,每一场战争实际上都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如果大人一定要稳妥,那么不如驻军于黄河、济水,彻底控制住水陆交通,等到明年春夏,储备充足以后再行北伐。此举虽然会拖延一年的时间,但胜在稳当,可以保证军队的士气和战力。可如果这两个策略大人都不想采纳,一定要按照原计划进行的话,我恐怕大人将输得渣都不剩!”
桓温:“…说下去。”
郗超:“大人北上如果不能势如破竹,那么因为漕运的关系必然会导致粮食短缺,进而让大军士气低迷。敌人顺应这种形势来和我们交战,便能成功将时间拖到秋冬季节。而到了那个时候,别说水路无法通行,就是士兵也不会有半点儿作战能力。要知道,北方的秋冬极为寒冷,我们的士兵都是南方人,他们哪有可能适应得了这种气候?因此,大人您务必要将这些事情都算进去啊。”
郗超说得有没有道理?有!可问题关键掌握到了吗?并没有!那么什么是所谓的“关键”呢?
第一,战力。
桓温认为,此时的前燕一没有名将被重用,二没有多少粮食可被消耗,政治更是腐败到了极点,所以正是一举灭亡的最好时机,不可错过。
第二,人心。
桓温虽然到现在都一直没有表现出自己有什么篡位的野心,可史书上记载得却是明明白白,说桓温早已经有了改朝换代之心。之所以现在还没有行动,其原因无外乎还是没有足够“名望”。什么叫“名望”?灭亡大成那叫“名望”,不过后来讨伐前秦那场大败,几乎将桓温所积攒下来的“名望”全都给败透了。因此,桓温急需一场大胜来重新挽回他的“名望”,进而做那改朝换代之事。因此,别看桓温咋呼得凶,什么灭亡前燕,什么光复中原。可实际上,这厮很有可能来几场胜利就会撤回的。
综合以上,桓温并没有听取郗超的建议,而是毅然决然地北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