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7.5前凉新主
再看前凉方面。
同月,前凉之主张重华病重,他的嫡长子张曜灵当时只有十岁,本不该被立为太子,可现在张重华的身体已经不行了,不立他为太子又能怎么办呢?于是,张重华立张曜灵为太子,并在境内实行大赦。
张重华认为,前凉国中有很多能人,他们足以辅佐张曜灵成年,所以对前凉的未来并不担心,可有些人却不这么认为,相反的,他们还对前凉的前景表示相当的担忧。
为什么呢?
张重华有一个庶出哥哥名叫张祚,这张祚力气很大,武艺高强,并且文武双全,可率兵打仗,可治理内政,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杰出的人才。可内里,张祚却善于见风使舵,左右逢源。可以这么说,整个前凉政权中,几乎大半文武都是张祚的朋友。这种人,如果没有野心也就罢了,可一旦有野心的话,他将是整个前凉政权中最为危险的人物。而他要是没有野心的话,他又为什么要左右逢源呢?所以有那么一些官员对于张祚的为人表示怀疑,便在张重华病重之时建议他,非但不能过于信任张祚,还要将他调离都城,以免造成祸患。
可张重华一直都对张祚非常信任,一听这话便痛声道:“我正要把张祚当成周公来辅佐幼子,你竟然让我将他调离?是你了解他还是我了解他?滚下去!”
就这样,张重华没有听信这名大臣的建议,依然给其重权,打算让他和谢艾共同辅佐年幼的张曜灵。谢艾,自从和后赵的枹罕之战以后便被张重华所重用,手掌军政大权,所以被诸多文武所嫉妒。而且谢艾和张祚还不一样,他不懂得如何笑脸迎人,不懂得如何左右逢源,只知道要为前凉鞠躬尽瘁,所以根本不在乎所谓的人际关系,因此在支持程度上来说,他和张祚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张祚呢,他并不想和任何人去分享辅政大臣的位置,因为他的最终野心根本不是辅政大臣,而是前凉的第一把交椅。因此,自此开始,张祚便各种陷害谢艾,不将他杀死或赶走誓不罢休。
张祚的人际关系是相当可怕的,他想弄谢艾从来不用自己出手,只需要透露出一点意思便会有大把大把的人为他卖命。
果然,自此以后,每天都会有很多官员在张重华的面前诽谤谢艾。张重华晚年有些老年痴呆,更别说现在更是病重的时候,所以大脑时而糊涂时而清醒,根本没法正常思考问题,这便将谢艾从都城之中调了出去,任酒泉太守。
谢艾此时已经看出了张祚的野心,因此一到酒泉便密奏张重华道:“主公,有权势的人一旦当政,那么国家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我谢艾一心为国,从来没有半点儿私心,也更不会做那篡位的事情,所以请求主公能将我调回京中,哪怕只是做一名侍卫,也绝不会眼睁睁地看着我们国家沦陷。”
数日以后,张重华病情加重,眼看就要归西,可就在这时候回光返照,脑袋异常清醒,巧的是谢艾的信件也在这时送到了张重华的手中。看过信以后,张重华觉得谢艾之言非常有理,遂下诏书调谢艾为卫将军,并即刻入京,和张祚共同辅佐政事。
可让张重华没有想到的是,张祚现在就盼着他死,所以早就在其身边布满了眼线,结果那边的诏书一发下来,便被张祚给扣下了,所以一直到张重华死,谢艾都没有收到张重华的诏书。
公元353年11月18日,凉州之主张重华病逝,其子张曜灵继位,称大司马、凉州刺史、西平公。
张祚则假传诏令,出任全国大督、抚军大将军、朝廷第一辅政大臣。而这,不过是一个开始罢了。
一段时间以后,前凉诸多大臣皆在朝堂之上对“垂帘听政”的马氏(张重华的母亲)建议道:“目前天下大乱,胡贼当道,应该立一个年长的人为首才能震慑四方宵小,张曜灵年龄太少,实在不适合做一国之君,张祚年龄大,强悍果断,还有充足的从政经验,应该立他为新一任国君。”
那张祚不仅仅在朝廷一众官员中左右逢源,和后宫中的那些老娘们关系处的更是没的说,几乎年年都会往后宫中投大把的银子,所以在后宫中的评价极高,马氏更是宠幸张祚,一直都将他当亲儿子一样看待,所以当即听从了朝中大臣的建议,便废张曜灵,立张祚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凉公。
而张祚即位的第一天便以手中的权利杀了国家的功臣谢艾,铲除了这个他视为大敌的心腹巨患。那么前凉以后命运又将如何呢?我们拭目以待,现在还是再将目光瞄向殷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