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1.4郭默之乱(上)
话说联军破掉苏峻以后,晋成帝便重赏了相关功臣,并留他们在建康任职。可现在,世道变了,人心,也就变了。
多年以前,大家都以在京中当官为荣,因为他们能够始终屹立在权利的最巅峰。可自八王之乱和王、苏二乱以后,众人了解到,在现在这个时代,只有手中有兵才是王道。所以谁都不希望留在京中。
太尉陶侃以江陵偏远重要为由,在京中待了没几天便带兵回去了。朝中众臣见此,便想留温峤辅助国政。可温峤却以先帝任命王导为辅政大臣为由,拒绝留在京中,继而返回武昌。庾亮虽然演技高超,可最后的结果依然是远镇外藩,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地方军阀。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灭掉苏峻以后,晋成帝依然想要任命庾亮为重臣,始终陪在自己身边,可庾亮却叩头请罪,说自己对不起东晋的列祖列宗,请求远镇他方。晋成帝不允许,乃温和劝道:“这是国家的灾难,并不是舅舅的责任,哪怕舅舅您不动手,他苏峻就不会反叛了吗?”
从此可以看出,晋成帝是真的想留庾亮在建康为心腹,可庾亮主意已定,他现在是宁可隐居也绝对不会再留在建康了。于是,上言晋成帝道:“祖约、苏峻行凶逆之事。这一切的源头都是我,即便将我的肉一寸一寸挖出来也不足以向列祖列宗谢罪,也不足以平天下人之怨。我又有什么脸面立于朝堂之上呢?所以,还请陛下成全鄙人,不要让鄙人继续留在京城了。”
庾亮是真不想留,晋成帝也是真不想让他走,所以哪怕庾亮已经将话说到了这种地步,晋成帝依然没有答应庾亮的请求。无奈之下,庾亮只能使出了他的杀招,慢慢地“逃”出建康,隐居于晋成帝“能够找到”的山水之间。
结果,庾亮谋划得逞,在“逃亡”的路上被晋成帝成功追了回来。这回,晋成帝不敢再逼庾亮了(毕竟是自己的舅父,可用心腹),只能让他出任地方,任豫、扬二州大督,并封豫州刺史,兼领宣称内史,镇守芜湖,使其一下子成为除陶侃外东晋力量最强大的地方刺史。
而这一次,庾亮干脆地接受了任命,没再说那些有的没的。所以说,现在的东晋,看似是由皇帝在做主,可实际上,那些地方的大员们只需要一句话便可能左右皇帝的意志,这真是一个朝代的悲哀,可东晋的皇帝们又不得不这么做。
公元329年4月,东晋一代能臣温峤带着他光辉的功绩去世。温峤这一生基本都在为了大晋奔波,他得到了百姓的爱戴,更得到了东晋皇帝的尊重,所以当温峤死去的消息传到建康时,晋成帝想都没想便要为温峤建造大型墓地,可陶侃却上言道:“温峤以忠诚著称于世,一生未收受一铢钱的贿赂,为的就是让国家富裕安康。所以老百姓过得好,才是温峤一生最大的愿望。陛下如今要为了温峤而劳民伤财,您认为温峤在天之灵会高兴吗?”
晋成帝听从了陶侃的意见,这才取消了为温峤建造巨坟的计划。
温峤死后,司徒王导建议年幼的晋成帝立刘胤为江州刺史,代替温峤原本的职责。(注:刘胤,字成胤,非前赵之刘胤,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刘胤长得非常俊美,性情豁达,乐于结交豪杰,所以人缘极好,得士族尊重,可却贪婪好色,据说家中的不义之财有百万之多)晋成帝不知刘胤为何人,但却信任王导,遂行拜立。可这消息传到东晋各处以后却吓坏了陶侃、郗鉴等地方大员,他们纷纷上奏,认为现在是大难之后,国家纲纪松弛不振,从江陵到建康的三千多里间便有流民数万有余,且大多散布于江州。江州又是国家的南部屏障,非文武双全的强悍之人不能担任。刘胤呢?性格奢侈**,对待政事懒散,只不过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交际草”罢了。如果让这种人管理江州,江州必乱!
这话说得诚恳,可晋成帝根本不听,坚决让刘胤走马上任了。
果然,刘胤上任江州刺史以后,从不管理政事,只是利用手中的权利不断从事商业贩运,赚得盆满钵满,所以江州越发混乱,刘胤手下的那些将领们也嫉妒刘胤嫉妒得眼睛发红。
公元329年12月,晋成帝下诏征身在江州的后将军郭默(路人)为右军将军,让他立即回到建康任职。
郭默想要继续当手握兵权的戎边将领,不想做什么劳什子的京城禁卫官员,所以请求刘胤能动动关系,将他留在江州。
可一向是老好人的刘胤这一次不知是怎么了,也许是郭默并没有给他什么好处吧,这货竟然非常冷酷地对郭默道:“这是朝廷的任命,不是我一个地方刺史能够干涉的,你还遵从了吧。”
就这样,刘胤对郭默下达了逐客令,郭默第一次对刘胤心生不满,亦或者说动了杀心。
数日后,郭默即将启程往建康,可又不甘心,于是再次前往刘胤府中,希望刘胤能“资助一二”,以后在京城也方便双方联系。
这就是公然的索贿了。唐朝老将军郭子仪言:“宁可得罪君子也不能得罪小人”。这是至理名言。他郭默当初在大业的时候就能够弃满城军、民于不顾,现在为地方官员,更是不想遵从朝廷的指令,还公然索贿,所以百分之百是个小人。可刘胤并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没有“资助”郭默,不过在郭默临行前给了一头乳猪和一壶酒罢了。这就有点儿太羞辱人了。郭默因此大怒,当着刘胤使者的面儿将乳猪和酒扔到了湖中,并痛骂刘胤不得好死,二人从此刻彻底地撕破了脸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