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
苏峻之乱(终)
可好景不长,就在联军主力稍有复振之时,东北战场的叛军将领韩晃却突然对大业发动了绝猛的攻势。他趁着主帅郭默放松警惕的时候突然率军突入大业,然后断去了大业的水源,以守势死死将大业的士兵围在内壁。一个人,如果没有食物的话,兴许还能撑个几天。可如果没水,大部分的人绝对撑不过三天。当时,大业的士兵渴死者甚多,有的士兵经不住这种折磨,只能以粪水解渴。主将郭默见状,知道大业无论如何都守不住了,便弃军而去,将大业白白送给了韩晃。
大业,为京口之门户,大业丢则京口危矣。京口,又是联军在晋朝东北方向的重要战略点,一旦京口有失,叛军就能游击到石头北方,既能断绝联军和北方的联系,又能从北方对联军发动攻击,使得联军疲于奔命。因此,当陶侃听说京口有难的时候,便打算放弃石头,转而率大军救援京口。可其长史殷羡却对陶侃道:“苏峻麾下猛将云集,韩晃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领兵作战的能力不比苏峻差多少。我军不善陆战,如转攻韩晃,必迁延日久。苏峻再率石头之军从背后袭击,我等大事败矣!不如集中火力于一点专攻石头,石头一旦陷落,则所有的麻烦都会迎刃而解。”
陶侃:“善!”
公元328年9月25日,陶侃亲督三军从西部狂攻石头。与此同时,温峤亦率庾亮、赵胤从北部率一万多人夹击石头,声势可谓骇人。
可再骇人的声势,在苏峻面前都是狗屁不是。苏峻认为,陶侃、温峤这两股部队,破一便可破全军,而光论战斗力温峤根本无法和陶侃相提并论。因此,苏峻决定先破温峤,继而再破陶侃。
于是,在联军开始向石头逼近的时候,苏峻将八千精锐突骑全都召集在石头的广场。并命其子苏硕和部将匡孝先率两千突骑迎击,自己则好好和剩下的士兵喝几坛子再去杀敌!
没错,苏峻就是这么狂,就是这么嚣张。可让苏峻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儿子和部将太猛了,亦或者说,温峤手下的士兵太弱了。因为苏峻那边刚刚喝完酒,还没有上马,苏硕和匡孝就已经将温峤等人的部队打退了。见此,苏峻猖狂大笑,借着酒精狂吼道:“我那犬子和匡孝都能击败数倍于己的敌人,我反倒不如他们吗?哈哈哈哈哈哈!!”
话毕,未等众人反应过来,苏峻这疯子就骑上了自己的快马,疯狂向已经败退的敌人追去。
见状,吓懵的众人赶紧跟随苏峻的马屁股追击而去,可苏峻的战马是一匹千里宝马,岂是这些人能追上的?据史料所载,当时能勉强跟上苏峻的只有几个轻骑兵而已。
再说苏峻,这莽夫骑着快马很快便追上了逃亡的联军,然后挥起手中大矛就是一顿狂砍猛扎,所过之处残尸遍地,可谓一走一过就是杀人。当时,温峤、赵胤等人也不是没看到苏峻落单,也不是没组织过人马围杀苏峻,可苏峻英勇无敌,其绝强之武勇早就将这些士兵的胆吓破了,所以没有一个人敢回身围杀苏峻。这就让苏峻在联军之中纵横驰骋,温峤是血招没有。
终于,温峤、韩胤等狼狈地逃回了大营,可回头一看,苏峻那疯子竟然单枪匹马地杀到了大营之外,更让人崩溃的是,他还在试图往大营里面突击,好像他一个人就能灭了整个联军一样。见过欺负人的,没他X见过这么欺负人的,温峤怒了,彻底怒了,于是暴吼着命手下将兵回身杀敌,不然定斩不饶。
那些将兵也许是被一向儒雅的温峤给吓到了,也许是被苏峻这种目中无人的态度激怒了,反正别管咋的,他们这次没有违抗温峤的命令,而是抽起家伙便冲苏峻而去。
苏峻虽然喝得有些蒙,但还稍有理智,他知道凭借自己无法全灭这些士兵,便嚣张地狂笑一声,然后调转马头便要和后方的主力汇合,反正这些联军士兵也追不上他,苏峻也不用有所顾忌。
可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只见陪伴苏峻多年的胯下宝马突然马失前蹄,竟然跌倒在了地上,苏峻没有料到这突然的一幕,直接被甩了出去,在地上连滚带爬咕噜了好几圈。见此,温峤疯了,联军的将士们更是疯了。他们不顾一切地鞭打胯下战马,瞪着猩红的眼睛直冲苏峻而去。苏峻也吓蒙了,赶紧站起来冲着自己的战马跑了过去,可他那匹宝马今天不知道怎么了,就是死活不能再站起来,惊慌的苏峻只能拽下身旁的亲兵,打算骑着他的战马逃跑。可就在这时,联军的骑兵也冲到了近前,他们见苏峻要跑,赶紧将手中的战矛冲苏峻投射了过去。
呼呼呼呼~~~~,伴随着无数的破空之声,成百上千的战矛如黑压压的乌云一般压向了苏峻。而就像温峤说得那样,苏峻再勇猛也不过是个人。他,不是神。
就这样,苏峻被成百上千的战矛扎成了肉泥,尸骨无存。三军将士见苏峻已死,呜嗷喊叫的捶打着自己的胸口,并狂呼“万岁”,士气几乎在瞬时之间暴到了极致。而叛军则士气低迷,狼狈地逃回了石头。至此,士气转换,联军从极其被动的局面一举转为最主动的那方,胜利的天平已经完全倾斜到联军一方。用《中国战争史》的一句话说就是:“此诚为极重要之幸胜也!”
苏峻死后,温峤立即传檄天下,所以整个东晋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尽皆收到此消息。
石头方面,众叛军拥苏峻的弟弟苏逸为主,然后紧闭城门,再也不敢走出石头半步。
东北战线,已经快要扫平京口的韩晃第一时间放弃了京口,转回石头以协防。
东南战线,占尽绝对优势的管商突然遭受了四面围攻(三吴地方闻苏峻之死讯皆反),所以一败再败,最终只能在万般无奈之下投降了庾冰。
祖约方面,其见苏峻已死,断定再无胜利之可能,于是背弃苏逸,转投几乎统一了整个北方的石勒(后详述)。
至于其他隶属于叛军的地方,也皆在本年前后投降了联军。
于是,外围再无叛军,联军终于成功合兵一处,将石头团团围住,断绝内外。
公元329年2月,陶侃督联军从四个方向共同向石头发动了决战式猛攻,石头城中叛军的士气已经低至冰点,根本没有抵抗的意志,所以被轻松攻破,叛军上到苏逸,下到普通将领皆被斩杀,无一残留。
至此,祸乱东晋数年的苏峻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注:三吴之地还有些叛军的残余和从石头侥幸逃跑之辈,比如张健和韩晃,但最后皆被东晋朝廷军所灭,后边不再详述)
当时,建康已经被烧成了灰烬,只能用皇帝平时游玩的游园来当做宫室。百姓也已经疲惫,田地荒芜,店铺凋零,经济和农业一片惨淡。温峤认为这种情况的建康已经不适合再当国都,便上奏请迁都往豫章。而三吴的豪杰们,因为他们的家乡就在三吴之地,不想远离自己的地盘,所以不同意温峤的意见,而是建议将国都迁往更遥远的会稽。两种建议就这样相互碰撞,始终无法统一。而8岁的晋成帝在经历了诸多磨砺后虽然已经拥有了和年龄不符的心智,但始终是个孩子,手中的权利还都把持在一众大臣之中,所以他只能当一个旁观者,不能发表意见。
然,就在两派为迁都这码子事儿争论不休的时候,王导却突然插话道:“古代的贤君是不会因为城池的贫、富而迁都的。因为他们知道,只要务本节用,励精图治,哪怕再破败的城池也会成为一方乐土。现在,羯族贼寇(后赵石勒)几乎统一了整个北方,时刻都在等待着消灭我们的时机,我们一旦迁都,那就是向敌人示弱,并丢失了长江防务的第一指挥权。如此,全军畏惧,一旦羯贼来犯,我等必为其所灭。不如继续留在建康,以此窥伺天下。况且,‘建康是帝王的府邸’,这是刘备和孙权都说过的话,我们还有什么可顾虑的呢?”
话毕,众人频频点头,皆认同了王导的建议。因此,东晋皇朝并未迁都,而是继续留都城在建康。
本年3月,晋成帝开始评议铲除苏峻的一众功臣,其具体名单如下:任陶侃为侍中、太尉、封长沙郡公,加授交州、广州、宁州诸军事(基本上把东晋一大半的兵力全都交到陶侃的手中了)。
任郗鉴为侍中、司空、南昌县公。
任温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授散骑常侍、始安郡公。
等等等等等…
总之吧,封赏的人有很多,但凡参加这次讨伐苏峻的都有赏赐,这里只列出几个重要的,其他就不列了,没啥影响。
行了,东晋就说到这吧,为了说完苏峻之乱我都往后越了好几年了,现在赶紧回头去看看中原这些年都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