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好汉,王敦又是陶侃的伯乐、恩人!所以陶侃听说这件事以后没有半点儿反意,反倒要只身前往王敦处向他解释,表忠心。当时,陶侃手下的人都劝陶侃不要去,不然就出不来了,因为这时候的陶侃已经能对王敦形成威胁。可陶侃不听,依然要去拜访王敦。结果,陶侃果然被王敦扣住,并私自降其为广州刺史,另派自己的堂弟王廙为新任荆州刺史。
立了盖世奇功,但结果竟然被降职,陶侃手下那些将领们没有一个服气的,再加上王廙是个彻头彻尾的废物,这些将领就更不服气了。于是,一个叫郑攀的将领投降了杜曾,并率麾下三千部众迎击王廙。
王廙虽然在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但因为能力太过辣鸡,所以被郑攀所败,只能退往江安县(所谓江安即三国时之公丨安丨,地点在今湖北公丨安丨境内)。
这之后,王廙多次出兵攻击杜曾,但都被杜曾击败,无一胜绩,双方遂成大对峙之局。
王敦因此大怒,认为郑攀是接受了陶侃暗中的授意才会反叛,因此命人将陶侃押了出来,身披铠甲,手持长矛要杀了陶侃。陶侃呢?没有半点儿惧色,只是微笑着对王敦道:“我的一切都是大人给的,我的命也是因为大人才能持续到现在。如今,大人不信任我了,想要收回,我自然要还给大人,大人请吧。”
这话一说,王敦直接愣在了当场,一时间竟下不去手了。为什么?因为陶侃表情真挚,不像骗人的样子。陶侃重情重义的名声更是传遍四海。这么一个人,他有可能背叛自己的恩人吗?
基于此,王敦陷入了犹豫之中,最后还是觉得陶侃不会背叛自己,便将他放回去。可过了一会儿又觉得不对,因为自己已经表现出要杀他的样子,和其彻底地撕破了脸面,如今不杀,以后也必成自己的心腹大患,于是又将他押了过来想要杀之,可再见到陶侃以后,王敦又犹豫了。因为江东似陶侃这样的悍将实在是太少太少了,如果以后自己遇到了不可力抗的强敌怎么办,到时候不是还需要陶侃这样的将领为自己带兵打仗吗?想到这,王敦又将陶侃放了回去。可想了一会又觉得不对劲儿…。
总之,王敦押送陶侃来来回回一共四次,每一次都下不了决心。最后,到第五次的时候,没等王敦说话,陶侃先急眼了,他对着王敦严肃道:“欲成大事必善决断,如大人您这样处事犹豫还如何成就大事?!所以,不要再考虑了,士行这条命本来就是您的!”
话毕,陶侃站了起来,直接便往刑场而去!王敦呢?一时呆立当场,不用说,这货又犹豫了。其参军梅陶、长史陈颁见状赶紧对王敦道:“大将军!周访和陶侃都是您的左右手,掌握重兵,且二人是姻亲关系,如果您杀了陶侃,周访必反!再者,陶侃对大将军忠心耿耿,这么长时间您也应该看出来了,不如就让他上广州去吧,他是一定不会反对大将军的。”
到此,王敦才算是彻底了却了杀陶侃之心,并设大宴为陶侃饯行,然后升陶侃之子陶瞻为参军,长留军中(实际上就是将他留在军中充当人质)。
当时,广州名义上虽然是司马睿的地盘,但实际上却被一个叫王机的人所操控。王机是个废物,打仗打仗不行,治理地方又闹得民怨沸腾,所以陶侃根本不鸟王机,直接便要进入广州。
那天,陶侃的心腹们都劝陶侃,让他仔细观察形势以后再进入广州,可陶侃轻视王机,根本没将他放在眼里,大大方方便往州府而去。王机见状,遂命手下一叫杜弘的率队假意投降,实际上却是要在陶侃受降之时将其一举击杀。
可这一切都被陶侃看穿了。陶侃虽然轻视王机,但却知道这家伙绝对不会向自己投降,所以杜弘那边一来,陶侃便知道此为诈降,遂将计就计,在即将受降时突然率突骑冲进了杜弘的大营之中,并在一片混乱之下挑死了杜弘。
并了杜弘的军队以后,陶侃势如破竹,连连攻下广州多地,士兵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王机见陶侃英勇无敌,手下无人可以抗衡,便想要再次向陶侃投降。
可这一次,陶侃不接受了,并放言要将王机扒光了串成人串。
王机吓尿了,竟抛弃了广州,仓皇往交州而逃。可最终,王机不知怎么的死在了路上,于是广州其余各县皆陷入了恐慌之中。陶侃的部将们见大势正好,便皆劝陶侃一举平定广州,可陶侃却笑着道:“王机不得人心,广州没有名将,我的威名也已经打了出去,所以根本不需要再动刀兵,只需要一纸劝降书便可轻松搞定。”
于是,陶侃广散劝降之书,广州竟真的无一地敢于抵抗,陶侃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拿下整个广州。
陶侃的行政能力亦是极强,到达广州没多长时间便连连改革,将广州治理得井井有条,最后甚至做到了无事可做的最高境界。
无事可做怎么办呢?陶侃就每天早晨将一百块转头搬到屋外,在黄昏的时候再搬回来,每天来来往往风雨无阻。他手下的将领们都非常奇怪陶侃的做法,所以问起为何,陶侃回答道:“如今天下大乱,晋室崩坏,而江东却格外强大,所以早晚会收复中原,做重新统一天下之举,到那时,我便有了用武之地,所以我要每天保持最佳的状态,绝不能懈怠!”
那么陶侃真的还会有用武之地吗?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