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2.23悍将陶侃(上)
杂事说完,再说占据湘州的杜弢。
公元315年2月,在司马睿的授意下,王敦遣陶侃、甘卓等出大军讨伐杜弢。
本次,陶侃和甘卓的攻势极其猛烈,只旬月之间便行攻击数十次之多,简直像不要命一般。杜弢抵挡不住,官兵大多战死,只能遣使向司马睿投降。
可这两年杜弢给司马睿找了多少麻烦?如果不是他,襄阳也不能丢!如果不是他,自己也损失不了这么多的士兵。最重要的是,这种城下之盟最容易背叛。如果以后杜弢再反叛的话怎么办?还要劳民伤财的重新征讨?司马睿可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防着他,所以当即拒绝了杜弢的投降请求,反倒是让前线的士兵加紧攻击节奏。杜弢无奈,只能致信于颇有交情的南平太守应詹(应詹,字思远,今河南项城人,文A武B,他忠心卫国,两袖清风,凡治理之地,皆富有且民安,乃楷模级地方行政长官)曰:“我本书生,无意争夺天下,只为活着而到荆、湘之地,可受尽欺压几乎身死,这才聚众以求活路,可实际上根本没有半点儿野心。我是什么样的人,兄长您是知道的。现在,我请求您为我向琅邪王求情,只要能停止对我的进攻,我必为琅邪王马首是瞻,向北平定中原,向西攻伐李雄,我杜弢不会有半点儿犹豫!”
收到信后,应詹觉得甚有道理,因为凭他对杜弢的了解,这小子一旦投降了别人是不太可能背叛的,于是便致信司马睿道:“杜弢我认识,他本是益州的一个秀才,为人谦和,拥有很好的名声,而且没什么野心。之所以现在割据一方,完全是因为被同乡流民所逼迫导致的。现在他走投无路,想要投降,我想心还是诚的。因此,我们应当派使者接受他的投降,使得江、湘地区得以安定。”
司马睿对于应詹还是非常信任的,再加上他也觉得应詹的说法有些道理,便遣使往长沙接受了杜弢的投降。可让司马睿和杜弢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王敦竟然不从司马睿之命,依然命陶侃和甘卓狂攻长沙。
(注:史书言王敦信不过杜弢,觉得他早晚必反,不灭杜弢誓不罢休,所以宁可抗拒司马睿的命令也一定要灭掉杜弢。可我却认为这件事后边应该有司马睿的影子,王敦不过是一个背锅人罢了)
杜弢因此大怒,杀使者后再次宣布独立,于是双方再次战到一起。
公元315年8月,长沙城中的粮食即将告竭,杜弢再无其他办法,只能命王贡(路人)带主力大军出城和晋军决战。
时,陶侃正在营寨之中,见王贡上前挑战,乃于哨楼之上高声道:“杜弢本为益州小吏,因盗用库钱而被免官。后父死而不奔丧,实为狗徒也!卿本佳人,何为随之!难道还想和这个狗徒白头偕老不成!劝你早早投降,也可以谋一个出路,富贵一生。”
最开始,王贡的态度极其傲慢,甚至将脚横在马的上面。可当陶侃吼完之后,他却慢慢地将脚放了下来。通过这一细节,陶侃断定王贡有投降之心,遂秘密遣使往王贡处,向他保证投降之后可以富贵一生。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调侃还将自己的头发削了下来交给王贡。
皮肤毛发受之父母,在古代,将自己的头发交给别人,那绝对比指着天发誓还要让人信服。因此,王贡率部投降。
而杜弢剩下的军队听说主力部队已经全都投降了陶侃,便也四散奔逃,再没人跟着杜弢卖命。杜弢无法,只能弃城而逃,可却在逃亡的路上魂归西去(死因不明,不过无非两个,一是抑郁而死,二是被叛变的随从所杀)。
时,杜弢的全部军队皆在长沙,长沙被攻破的同时也代表着湘州再无抵抗之力,而杜弢的死更使得整个湘州指挥系统失灵,所以陶侃、甘卓毫不费力便平定了整个湘州。
至是,司马睿之版图已有湘州全部、江州全部、广州大部、扬州大部、徐州大部、兖州小部、豫州小部、荆州小部,整体实力冠绝天下。而王敦也因为夺下湘州而被提升为镇东大将军,加授江、扬、荆、湘、交、广六州大督兼江州刺史。
可以说,这时候王敦手中的权利已经不次于司马睿了,所以王敦从此骄纵跋扈,谁都不放在眼里。
再说荆州刺史陶侃。
平定湘州以后,陶侃兵不卸甲、马不停蹄,继续往北攻击杜曾,并势如破竹,连克江陵等诸多荆州重地,甚至杜曾也差点儿被陶侃生擒。
如果继续按照这个套路进行下去的话,荆州亦早晚被陶侃所克。可任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异变就在此时发生了。
101
悍将陶侃(下)
当时,有一个小白脸叫钱凤,是王敦的心腹佞臣,他嫉妒陶侃的盖世大功,便一天到晚在王敦面前诋毁陶侃,说陶侃要取其位而代之。
最开始,王敦还是比较犹豫的,可架不住钱凤一天到晚在身边忽悠,所以慢慢对陶侃产生了怀疑,对他在物资上的支持亦直线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