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48
不过,现在也有学者认为,宪宗时期对河朔三镇的收复,本身也并不十分彻底—不同于被武力征服的淮西和平卢,河朔三镇对朝廷的效忠,是建立在节度使本身或主动(魏博)或被动(成德、幽州)的归附以及大量的金钱赎买的基础上的,三镇内部的文化传统和组织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再次脱离朝廷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我想起了一个段子。
甲:我太穷了,什么时候能发财?
乙:前半生你注定发不了财。
甲:那后半生呢?
乙:后半生你就习惯了。
在此后的时间里,大唐朝廷似乎也习惯了河朔三镇的割据,并将此当成了约定俗成的惯例。
比如,后来昭义(治所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刘从谏去世后,其侄刘稹自立为留后,宰相李德裕力主讨伐,提出的理由就是:泽潞(即昭义)国家内地,不同河朔…
由此可见,河朔三镇的独立地位,在当时已经被视为名正言顺、无可置疑的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和河朔三镇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颇为独特的关系。
一方面,三镇节度使尽管税赋自专,官吏自任,却仍然需要朝廷的认可才能巩固其在内部的地位;另一方面,朝廷也需要三镇为其护卫边防,抵抗契丹、奚等东北少数民族的入侵…
也许,在后来的唐朝统治者眼里,河朔三镇就相当于那时的某种特别行政区吧。
但不管怎么说,李恒在位期间河朔三镇再次脱离朝廷掌控,对唐朝中央政府的威信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这么大的事,当然要有人为此承担责任。
这次,宰相崔植充当了背锅侠。
他被迫离开了相位,接替他的,是工部侍郎元稹。
元稹是唐朝著名诗人,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在现实中,元、白二人的关系也相当不错,他们是同科进士,又都在文坛享有盛名,自然惺惺相惜。
两人的仕途经历也都颇为坎坷。
前面说过,白居易早年因文采出众而受到宪宗李纯的赏识,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大有入相之势,可惜他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不久他就因直言劝谏而惹得李纯不快,最终在公元815年被贬出朝廷,先后担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等职。
穆宗继位后,白居易被召回朝廷,任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要职,眼看着仕途一片光明,可白居易那种刚直的脾气却依然不改—由于对朝政太过失望,他主动请求外放,出任杭州(今浙江杭州)刺史。
与固守价值观的好友白居易相比,元稹则要善变得多。
由于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元稹出人头地的愿望格外强烈。
相传他早年曾寓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有一次,当地驻军发生骚乱,元稹靠着友人的帮助保护了处于危难中的一位远亲,事后便与这位远亲的漂亮女儿崔莺莺热恋起来。
不过,崔家虽然富有,但毕竟已经没落,无法对元稹的仕途有多大的帮助,因此元稹在中进士后便毫不犹豫地甩掉了崔氏,另娶京兆尹韦夏卿之女韦丛为妻。
在元稹看来,这是理所当然的。
娶了高官之女韦丛,世界就在眼前;而娶了普通富家女崔莺莺,眼前就是世界!
从元稹这段经历可知,为了个人的成功,他是可以不择手段的。
当然,元稹虽然渣,但也是个人,与崔莺莺的这段恋情不可能不在他心中留下记忆。
多年后,元稹以与崔莺莺的交往过程为基础,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这也是后来的经典剧目《西厢记》的故事原型。
扯远了,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把镜头对准年轻时的元稹。
他入仕后的第一个职务是左拾遗,属于谏官。
成功心切的他一到任就积极进谏,不料却因锋芒太露而遭到朝中大员的忌恨,被贬为河南县尉,几年后才重获起用,担任监察御史。
正是在这一任上,元稹遭到了平生最大的一次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