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no.335

此次出征的唐军,大多是在淮西战场上久经锻炼的精兵良将,又挟淮西新胜的余威,士气极旺,战斗力极强,自开战以来,一直气势如虹,连战连捷。

武宁节度使李愬率部连克金乡(今山东金乡)、鱼台(今山东鱼台)、丞县(今山东枣庄)等地;宣武节度使韩弘拿下考城(今河南民权);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在东阿(今山东阳谷)大败平卢军,斩杀万余人;楚州(今江苏淮安)刺史李听(李愬之弟)攻陷沭阳(今江苏沭阳)、东海(今江苏东海)、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怀仁(今江苏赣榆)…

别看李师道平时看起来颇为嚣张,可实际上却跟我丈母娘常常购买的那些保健品一样—看宣传似乎是神奇无比无所不能,真到用的时候就会发现完全是屁用没有。

作为一个官三代,李师道生于深宅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从未经历过风雨,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差—套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真的懦夫,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

史载每次只要听到自己的部队有一次失败,李师道都吓得要生一次病—病的严重程度和失败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搞得后来手下人都只能隐瞒战况,让他安心当一只鸵鸟。

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见主帅这么废柴,平卢军本来就不太高的士气自然更加低迷—跟着这样怂的领导,能有什么前途?

谁都看得出来,李师道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平卢军的将领们纷纷开始消极怠工,有人甚至已在为自己准备退路。

李师道对此也有所察觉,心中更加惊惶。

有个幕僚进言说,正在阳谷(今山东阳谷)前线与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对峙的大将刘悟可能有异心,须早做防备。

此时的李师道早已六神无主,听什么就信什么—这时候就是让他给自己注射消毒剂以预防新冠,他恐怕也会照做。

因此,听了幕僚的话后,他马上就把刘悟从前线召回郓州(今山东东平,平卢治所所在地),打算将其除掉。

没想到又有人劝李师道别这么做,说如今大敌当前,没有明确的证据就斩杀大将会动摇军心。

李师道觉得这话似乎也有道理,便又把刘悟放了回去,让他继续领兵与唐军作战。

可刘悟走后没几天,李师道却又反悔了。

因为又有人在他耳边嘀咕,说让刘悟回到军中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李师道闻言又慌了—好像是这个理啊,刘悟这个人确实不能留!

可是,刘悟才刚刚离开,现在要是召他回来,他肯定会怀疑…

怎么办呢?

李师道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想来想去,总算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秘密派人到刘悟的军营中,找到了刘悟的副手张暹,让他把刘悟干掉。

这显然是个馊主意。

因为张暹和刘悟的关系一直不错,要让他杀刘悟,等于是要让两条平行线相交—完全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张暹接到李师道的手令后,第一时间就转交给了刘悟。

刘悟之前其实已有投唐之意,现在见李师道要对自己下手,便不再有任何犹豫,立即决定发动兵变。

他马上召集麾下将领,对他们说:我等在这里拼死拼活地抵抗官军,可李师道却听信谗言,要诛杀我等,实在是让人心寒。况且如今天子要诛杀的,只不过是李师道一人,我等凭什么为其殉葬?我打算回师郓州,奉行天子之命,这样不仅可以免除我等危亡,还可带来富贵,诸位意下如何?

由于李师道早已失去人心,将领们纷纷响应,很快就达成了一致。

当天夜里,刘悟就点起所统的万余兵马,以不亚于用餐高峰期外卖员的速度杀回了郓州城!

no.336

由于事发突然,郓州守军毫无防备,故而刘悟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攻入了节度使衙署内。

李师道走投无路,只好带着两个儿子狼狈躲到了床底下,可没过多长时间就被刘悟的部下搜了出来。

刘悟没有和李师道见面,只是让人给他带话:我奉密诏送你去长安,但你还有什么颜面去见天子呢?(你还是自我了断吧!)

当然,括号里的话他没有说。

因为他觉得,只要是个人,这意思应该都能领会。

可不知是因为太愚蠢导致真的没听懂,还是因为太怕死所以装着没听懂,李师道居然还在那里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苦苦哀求:看在你我多年情,饶我一命行不行?让我干啥我都行,端茶倒水洗尿瓶…

这副怂样,连他的儿子都看不过去了:事已至此,还是速死为妙!

李师道这才住了口。

不过,要让他自杀,他当然是不敢的,最后刘悟只能派人拔刀相助—一刀砍下了他的脑袋。

之后,刘悟将李师道父子三人的首级送到田弘正的军营,向唐军投降。

平卢宣告平定。

之后李纯将原本据有十二州的平卢分为三道,以郓(今山东东平)、曹(今山东曹县)、濮(今山东甄城)三州置天平节度使,沂(今山东临沂)、海(今江苏连云港)、兖(今山东济宁)、密(今山东诸城)四州置兖海观察使,淄(今山东淄博)、青(今山东青州)、齐(今山东济南)、登(今山东蓬莱)、莱(今山东莱州)五州置淄青节度使。

至此,囊括黄河南北三十余州的那些赋税自享、官吏自任、不听朝廷号令的跋扈藩镇全都重新回到了大唐中央的怀抱。

自唐代宗李豫以来近六十年的藩镇割据局面就此告一段落。

分裂动荡已久的大唐帝国,终于再次回到了大一统的轨道上。

李纯实现了他之前几代皇帝都梦寐以求的目标!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元和中兴”(元和是宪宗李纯的年号)!

不过,表面平静的海水,底下往往依然暗流涌动;表面大好的局面,内部往往依然有着一定的隐患。

此时的大唐帝国也是如此。

虽然看起来大唐已经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其实却并不十分彻底—以魏博、成德、幽州为代表的河朔三镇,尽管都已宣布效忠朝廷,可某种程度上依然是换汤不换药—节度使依然还是原先的节度使,麾下的军队也依然还是原先的军队,其归顺要么是出于节度使本人的个人意愿(魏博),要么只是暂时迫于压力(成德、幽州),总体来说并不十分牢固。一旦形势稍有变动,依然有着重新割据的可能!

这一点,李纯也看出来了。

为此,他没有少动脑筋。

经过一番苦心孤诣的思考,他终于有了方案—只要能将节度使的权力限制在一定范围,就可以避免藩镇势力再次做大!

公元819年三月,也就是李师道被平定不久,李纯便采纳横海节度使乌重胤的建议,下令驻守在各州的州郡兵由节度使直辖改由当地刺史掌管,各道节度使只能统领治所所在直属州的部队。

显然,他这是在分割节度使的军权。

在他的设想中,这只是他彻底解决藩镇问题的第一步而已。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他以为的第一步,竟然是他在这方面的最后一步!

他更不会想到,他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这一年,竟然是整个大唐帝国在中晚唐整整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最辉煌的一年!

李纯之所以壮志未酬,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够,而是因为他的寿命不够—在平定李师道实现全国统一仅仅一年后,才43岁的李纯就离开了人世,而且是非正常死亡!

那么,在他生命的最后那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小说在线阅读_第18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云淡心远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第18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