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蒜
此地有农谚:“惊蛰地化通”,意思是说在惊蛰前后,封冻的耕地就能开化解冻;又曰:“顶凌种蒜”,是说种蒜的最佳时机是耕地将化通未化通尚有一丝冰凌之际。每年种植最早的作物就是大蒜,有立春早的年份,不出正月就要开始种蒜,那时连越冬的小麦都尚未返青,田野里还是一片光秃秃的。此地种植大蒜面积不大,但家家都要在菜园里种一畦两畦,主要供自家食用,刨下之后,每一百头编成一鞭,挂在棚子里的墙上,可以吃上一年。到了种新蒜的季节,如果大蒜还多,就留下一两鞭,够吃到新蒜下来即可,剩余的大蒜就背到呈委集卖了,买蒜人多是上年种蒜少了,买回去作种子,一年之中,往往这个季节的大蒜价格最高。此地早年多是种白皮蒜,蒜瓣多且小,剥皮极费功夫,辣味也不足;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多改种紫皮大蒜,此蒜极辣,标准的蒜头是六瓣,因此也叫“六大瓣”。直到如今,市场上出售的大蒜仍是紫皮,但已不止六瓣。种蒜的准备工作有两项,一是准备种子,二是整地。准备种子多是由妇女、老人负责,是把作种子的大蒜掰成瓣,剥去皮,工作不复杂也不累,但因需要剥皮的大蒜数量多,占用时间长,因此也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整地多是由男人做,先翻地,把上年收获了白菜的菜畦,用小车推来粗粪,撒上作底肥,再用铁锨翻过。自留园、自留地的翻耕都是靠人工用铁锨翻,没有牲口可用,更没有拖拉机可用。当地人把用铁锨翻地称作“掘地”,是重体力劳动,操作时要弯腰,双手持锨把,脚用力踩锨头一侧,把铁锨头垂直插入地里,然后用膝盖顶住锨把作支点,双手用力把一锨土翻起来,一锨挨一锨的翻。有人算过,一平方米的地大体要掘四十锨,翻一亩地就要掘两万六千多锨。好在菜园子面积不大,一家也就几分地,但秋天种麦子,每家一、两亩自留地都必须这样一锨一锨的翻过。劳作半日,看看前边翻过地的才一小片,身后大片的地还等着翻呢,没有几分毅力还真坚持不下来。掘一天地下来,腰酸背痛,睡觉翻身都难。把种菜的园地翻过,用铁耙平整,打碎坷拉,之后叠出畦埂,还要事先作出规划,哪畦种蒜,哪畦种西葫芦、哪畦种北瓜…,如此等等。蒜畦一般要靠着北瓜畦,等大蒜收获后,北瓜开始在大蒜畦爬蔓,以充分利用土地;一般在畦埂上也要种上大蒜,这并不影响畦里其他蔬菜的生长,从利用土地的角度说,这可以叫“白拣”。种蒜时,一般家里的几个劳力都要参加,村边的菜园里密密地站满了人,远远看去,很是热闹。在没有机井之前,要先在蒜畦开沟,用水桶从园里的砖井挑水,浇在沟里;等水渗下,把剥了皮的蒜瓣根朝下按在沟里,一条沟按两行,株距、行距都控制在七寸左右,之后覆土。后来有了机井,是把蒜瓣栽在干土里,然后畦里浇水,过一两天,上面再盖上一层粗粪以保湿。种蒜必须浇水,目的是等土干后把蒜瓣固定住;因为蒜瓣出芽的同时,下面要生根,蒜根极粗壮密集,很容易把蒜瓣顶出土来。大蒜出苗后不需要特殊管理,可用二齿小镐松松土,干旱了需要浇水,一般整个生长期浇两三水即可,到麦收过后的夏至节,大蒜就成熟了,蒜秧开始发黄,必须马上刨下来,否则蒜秧一旦干了,蒜瓣就散在了地里,再也收不起来了。也有人家稍提前刨一部分大蒜,制成腌蒜,可长期保存,待哪顿饭没来得及弄菜,捞出几头腌蒜就饭,也就凑合过去了。农家食用大蒜最多的季节是夏天,几乎天天吃凉面条,没有多少油水,只凭大蒜和醋提味。过年煮一大锅猪肉,一家人放开肚皮吃,同时嚼上两瓣生蒜,增香去腻,也极是对味。
间苗
村里人把给庄稼间苗叫作“耪头遍”,锄第一遍的意思。用传统木耧播种,做不到精确点播,技术高的把式拿耧,还可以控制播稀一些,但前提是不能缺苗断垄,技术差的把式为了有把握,就要播的密一些,还说是“有钱买种,没钱买苗”。在出苗不久就要间苗,拖延了时日会影响小苗发育。这一带人们间苗所用工具并不相同,刘庄的人们习惯用短把小薅锄,右手拿着,左手拄一尺半高的木拐,九十度以上大弯腰,真正“面朝黄土背朝天”。初做农活者,耪不上一会儿,就腰酸背痛,劳累不堪;有不远处的村子则用长把小镐,略弯腰即可,用长把小镐虽然轻松一些,但下镐容易偏差,远不如用小薅锄精准.
小薅锄(可惜照片是现代版)
耪头遍的活易量化,人们在地头一字排开,至少隔一垄(行)占一个人,为的是干活彼此不妨碍,耪到头折回来再耪剩下的那个垄,名曰“占甲垄”。一旦耪进地里,人们有快有慢,就逐渐拉开了距离。有极精明的人,占甲垄时要留心选出苗稀的垄,为的是省些力气;其实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只是拉不下脸来罢了。就是有力气小的人落在了后面,临收工,人们也大多会主动帮一把,大家都耪都完了一起收工,即使不肯帮别人的,也要在地头等着,不能提前回家,这是起码的规矩。
给高梁间苗容易一些,因为大高梁留苗极稀,有“一步一棵苗”之说,要把绝大多数的苗去掉,铲苗容易留苗难。小苗都挨挤在一起,很不容易择出单棵,有经验的人,先大体留下一簇,再用锄角剜下簇中其余的苗,最后只留一棵;初学者,要放下锄,用手拔掉多余的苗,自然就慢多了。也因此人们要尽量在苗稀的地方选苗留下。去高梁苗,下锄要深,须连根刨下,否则还会长出二茬苗来。也有在高梁地里间作黄豆、黑豆的,在播种时就同时播下了,间苗时遇豆苗要多留一些,豆类可以密植。
传统的高梁品种俗称“大高梁”,以区别于后来的制种高梁。大高梁秸秆足有一丈多高,结实挺拔,似小竹竿一般,俗称秫秸,人们多用来打箔、搭丝瓜架扁豆架、栽篱笆;还有人将其破成蔑子,编成锅盖;更有手巧人,取秫秸中间的几节,剥下硬皮,破成窄窄的细条,编成鸭蛋大的蝈蝈笼子,若经霜的高梁秸,表皮呈深红色,编出来的蝈蝈笼子精美无比;蝈蝈就在这种笼子里越冬,白天可以揣在怀里,夜间可以捂在热炕头上,隆冬腊月,听几声蝈蝈叫,是农村人的廉价享受。秫秸最上端的一节,格外细长挺直,俗称葶杆,要单独截下来,女人们把它穿成盖帘、芊子,这是农家厨房里必不可少的家什,用来摆放捏出来的饺子,盛饽饽等。还有人家把自制的盖帘、芊子作礼物送给城市里的亲友,当年塑料制品还少,这种礼品很得城市人喜欢。因此,即使后来有了产量极高的矮杆制种高梁,人们还会多少种一些传统的大高梁,只为了用其秸秆。
给谷子间苗最不容易。首先谷子籽粒极小,播种很容易播密了,小苗出土后马鬃一般,很难择开;并且谷子留苗多,不是留单棵,而是留一簇,每簇三五棵,簇与簇间距七寸。当然这是理论上的数据,实际操作起来做不到如此精准,大体掌握即可。但如此一来,给撒赖耍滑之人留下了空间,或簇距留的过大,或一簇苗过多,这会造成谷子生长不良而减产。负责任的队长,耪头遍谷子会仔细检查质量,并格外留意几个滑头做的活。
给棉花间苗最轻松。棉花籽粒大,出苗稀,容易择开;棉花苗刚出土,一棵细身子顶着两片硬币般的子叶,只要把这两片子叶削去,就不会长二茬,薅锄甚至不必入土,齐地皮铲即可。
把地里的庄稼耪完头遍,春季的农活就差不多做完了。如果完的早,麦子还没熟,人们可以轻松几天,或赶集或上庙,一般这个时间正好赶上县城的四月四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