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男婚女嫁之七娘家亲戚的礼物

送走了女方送亲的大车,太阳已经老高了,所有人等开始吃饭,半夜就起身忙活的人们,早已是饿得前心贴后心了。拿了拜钱的近支亲属,除已经赴了大席的之外,余者在屋里炕桌上吃;其他人在院子里放矮脚饭桌,围蹲在桌旁吃。屋内屋外桌上饭菜都一样,都是白面馒头熬杂烩菜,人们也顾不了天气寒冷,一个个吃得热气腾腾。

吃饭的人群里有来帮忙的乡邻,有送了贺礼、贺词的亲友,但多是既帮忙又送礼二者兼而有之的。一般看热闹的街坊大多悄悄走了,回自己家吃饭,有嘴馋的孩子不能抵御美食诱惑,,挤在人群里吃碗杂烩菜,也不会有人计较。

吃饭的人大多是街坊,彼此熟悉,但也有一些外村的生面孔。生面孔或单围一桌,或与大家插在一起吃,这还需要单独叙述。

新媳妇娘家的近支亲属,包括叔、伯、姑、姨、舅等,要各备一份礼品,在送亲大车之后,分别差人送到婆家。这礼品多是两样食材,有一对肘子或两条鲤鱼、一二斤粉条等,装在竹篮里,附着一张红纸礼单,上写某村某亲属送贺礼若干,一个人用胳膊挎了送来。来人不需单独招待,只与帮忙的人等一起蹲在院子里吃白面馒头杂烩菜,走时再给两毛或三毛的喜钱红包。即使如此,挎篮送礼也是美差,多是亲戚自家的半大男孩,舍不得另找外人。

据说在早年间,这礼品是用食摞抬了来的。食摞有五层,每层不能空,因此要备五样礼品。这些送礼的亲戚,之前与男家多不相识,送礼的意义大概是就此认亲,也或有几分为出嫁的闺女撑门面的成分;但礼品送到,出嫁的闺女一般不会亲自过目,娘家更无从知晓详情。因此这礼品多是点到为止,不会很重。后来生活艰难,这礼品就更轻了,以至与盛礼品的巨大食摞不相称,就逐渐把食摞变通为竹篮,礼品只要两种以上即可交代过去。变通之后,婆家也很乐意,抬食摞要两个人,挎竹篮只需一个,这里省去了一半的招待。

吃饭的人群逐渐散去,外村的亲戚也一一送走,当天的婚礼就算结束了。

按俗理,新媳妇前三天要盘腿坐在炕上,不做家务,吃饭也有人给做熟端来。对于整日劳作少有空闲的新媳妇来说,本是好事情,但滋味却未必好受。活动惯了的双手双脚一时无所事事,那双腿长时间盘起来坐着也不大舒坦;加上情绪紧张,饭吃不下多少,为少跑厕所,水也要少喝,几天后回到娘家,因此病倒也是有的。到后来,有人不管这一套,照样下地溜达,看地下脏了拿笤帚扫扫,看桌子脏了也擦擦,到饭时,也与婆婆、小姑抢着做饭、刷碗,如此一来,反得婆家人赞许。这样的人家多了,就成了时尚,慢慢形成新的风俗。

婚礼结束了,看新媳妇的人群却骆绎不绝,周围几个生产小队的人,差不多都要来看看。大姑娘、小媳妇来了要跟新媳妇说上几句话,小伙子们却要尽情耍逗一番。有一拨小伙子专好此道,整天泡在新媳妇身边,斗嘴说笑,甚至动手动脚,新媳妇不高兴也不能翻脸,最多不吭气,躲避一番罢了。此地风俗是逗大不逗小,只有比新郎辈份小的弟、侄、孙等可以逗,但又有娶亲“三天之内无大小”的说法,又给喜欢此道的人开了一个口子。看逗得实在出格了,婆婆出来委婉的说几句,众人不大理会,只有家里有大姑子、小姑子的,护在新嫂子周围,面红耳赤的与众人争吵,人们也多不会认真计较,却不得不收敛一些。

其实这逗媳妇也是有区别的。在德高望众的人家,人们略有分寸,多是动嘴不动手,说笑几句而已;有为人不堪、平日就是大伙耍笑目标的人,早早娶来媳妇,甚至有赖汉娶来了“花枝”,那些还没娶上媳妇人多有不岔,便会穷尽手段,恶斗一番。据说在周围某村,曾有逗新媳妇的,把新媳妇压在身下,上面一个个人继续压上来,谓之“压摞摞”,新媳妇竟被压死。压在最上面的两个人,还被法院判了刑。

到了夜间,还有人“听房”。在困难时期,饿肚子的人多无此心思,进入1970年代,人们渐渐肚内有了食,身上有了衣,此风才渐长。当时院子多没有围墙或大门,听房人夜间出入很是方便。不过,娶亲多在十冬腊月,众人在窗外站不了一会儿,那双脚就冻麻了。屋内土炕上的一对新人,久盼之后终于等到了人生最美的一刻,只是彼此陌生,且不懂要领,新娘多羞涩多被动,新郎多急迫多慌乱,一时难尽如人意,终草草成事,就是闹出笑话也是有的。结婚多少年之后,就这人伦大事,也因多禁锢、少交流、无教材,仍是形式简单,机械重复,仅完成人生作业而已,始终难以进步完美,却也与勉强温饱的物质生活相称。

乡村记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7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春秋客2019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乡村记事第7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