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婚女嫁之四抬催妆送嫁妆
到婚礼前三两天,男方家里就热闹起来,走动近些的街坊都来了,操心出主意,帮忙收拾各种活计,插不上手的在一旁说笑凑热闹。煮肉、蒸馒头、做豆腐、灌肠子、糊窗户、贴窗花、贴对联、贴喜字等等等等;队长指挥,分派诸人跑腿借盘子、借碗、借吃饭桌子、借食摞(食盒)等婚礼所用诸类物件,派大车到附近村子转着接亲戚。一院子热气腾腾,笑嚷喧天,大门口人进人出,附近街上人来人往,多半个村子都能感受到这热闹气氛。
人们日子都过的紧巴,除亲戚、家族近支、极要好的朋友随份子、拿拜钱之外,街坊们大多都不随礼,却时兴送贺词。买来红绿彩纸,求写毛笔字略好的人执笔,众人凑词,有以个人名义写的,但多有以三五人集体名义写的,贺词内容多为百年偕老、夫妻恩爱等吉利词语,更多是伟大领袖的诗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等等,内容却多与婚礼风马牛不相及;有些文才者,会凑首打油诗,加几句打趣戏虐词语在里面,这就有些耐看了,偶尔也有极精彩的戏虐贺词,被以后的婚礼广泛传抄使用,甚至会传为笑料。写贺词也有一定的格式,抬头要写祝贺某某、某某新婚之喜,落款为某某、某某恭贺等。这贺词的多少,也能体现出新郎的为人,得人缘的,众人送的贺词就多,会贴满新房的四壁;有平日与人来往少些的,待到结婚之时,便心中惴惴,唯恐贺词太少丢了面子。
有一青年团的头头,心术复杂些,一姑娘屡屡向其示好,但他另有追求,便撺弄自己一朋友来追这个姑娘,待朋友与这姑娘有些热度了,他的追求却遭了别人拒绝,只好回过头找原来这姑娘填空,竟没费什么气力便得了手,只是把朋友陷在了失恋之中,因此犯了众怒。待这头头与姑娘结婚时,众朋友写贺词寒碜他,是毛语录:“要团结,不要搞分裂;要搞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这老兄却极有度量,竟也把这“贺词”端端正正的贴在了婚房的墙上。好在新娘子认识不了几个汉字,也不明白其中的原委。
正日子的前一天上午,要抬“催妆”、送“嫁妆”。
催妆是男方送给女方食摞,里面装几样食材。食摞是盛食品礼物的大圆盒子,木制,直径约三尺,最底层装木框,上面一层层都摞在木框内,木框上有孔,用来穿扁担,由两人抬着运送。早些时候,多为一对猪肘子、几斤粉条、两条鲤鱼、若干馒头等,后来生活逐渐富裕,小伙子找媳妇日益困难,这催妆的分量也越来越重,肘子换成半片猪肉,馒头换成整袋的白面,整架食摞塞的满满的,却苦了抬食摞的人。这抬食摞的是两个精壮男人,用一条担子穿了食摞,一人抬一头,需二人步伐整齐,担子一步一颤,走不上一二里地,就要停下歇歇。人们老远看见这样重的食摞就知道是抬催妆的,因为别的如其他亲戚送的食摞、还有“白事”送的食摞等东西都少的多,抬起来轻快许多。
女方要等抬催妆的进了村,送嫁妆的才能出发。送嫁妆者多为六个或八个半大男孩,每人拿一样物件,年岁大的背饭桌、背靠山镜,小的搬梳头盒子、拿暖壶,甚至有的只拿一个鸡毛掸子。靠山镜易碎,要稳妥人背,多用大包袱皮包好,挎肩膀背在背上,若人多物少,可包为两份,由两个人背。
一行人说说笑笑就到了男方的村子,比抬催妆的轻松多了。嫁妆送到男家,孩子们被男方帮忙的人们接了物件,招呼到婚房里,上炕围桌坐了吃饭。招待送嫁妆的标准饭菜是“五个盘”,其中有二凉二热四个小盘,多为肉丝炒黄豆芽、炒鸡蛋、凉切猪肝猪耳朵等,中间一个大盘,盛白菜豆腐粉条猪肉片炖的杂烩菜,四个小盘的菜量都不大,大盘的杂烩菜却管够,吃少了再添,白面馒头、稀挂面条也管够。当年最好的饭菜是喜事上的饭菜,而喜事上除八盘八碗的大席外,就属这五个盘最好了,因此平日里是吃不到这五个盘的。这里只管饭不备酒。众人都把肚子吃的鼓鼓的,才打着饱嗝下炕,每人还发一个红纸包,内包五毛钱的“喜钱”,吝啬人家也有给三毛两毛的。送嫁妆是美差,多是关系较好家的孩子,还要早早“申请”,提前跟主家约定好,不然会被别人抢了先。
抬催妆的二人,在女家是同样的饭菜标准,喜钱会多一点,有给到每人一块钱的。
打发送嫁妆的人走了,帮忙的人们也开始吃饭,是白面馒头、大碗的杂烩菜。这天上午厨子已经上班,熬一大锅杂烩菜,招待送嫁妆的五个盘中的杂烩菜也是这锅里的,他们吃剩下的,帮忙的人,还有家里人再吃。如果看菜少人多,临时加盐加水,也就凑合过去,好在帮忙的人都是关系较好的,不会有人计较。
这厨子是本村人,四十来岁,手巧,脾气极随和,又因为是富农成份,对人更谦和几分。因此村里的红白喜事,脱坯盖房,差不多都是找他帮忙,他也是有求必应。一个人忙不过来时,再临时找若干人帮厨。也因此,村里人家办事,饭菜的口味都相差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