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这就是为什么我越来越确信,秦史中商鞅时期的显赫战绩,诸如攻占魏国都城安邑,诸如占领河西地区,迫使魏国迁都等等,都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李斯,赵高这些人做手脚编造出来的。秦始皇烧掉各国史书,秦国史书成为唯一剩下的载体,没有了参照物,李斯,赵高可以大胆的去篡改和编造历史,秦始皇,李斯,赵高这些人都是法家,他们这么做是为了达到吹捧法家先驱商鞅的目的。

击败魏国,迫使魏国迁都是前361年,商鞅来到秦国之前的事情,占领河西地区是前332-330年,秦惠王时期的事情,至于攻占安邑,那是前286年的事情,离所谓的桂陵之战期间商鞅占领安邑已经隔了差不多70年时间了。如果商鞅面对最强国魏国能够取得如此惊人的战绩,秦国的力量却被其他国家的顶尖战略家毫不在意的给完全无视了,这是荒谬的。

按照秦史的说法,魏国从安邑迁都到大梁,是商鞅俘虏公子卬之后,前340年发生的事情。那么在这之前的前353年,孙膑围魏救赵,围攻大梁城,当时的大梁应该还是魏国的一个普通城市,魏国何至于这么紧张,把庞涓率领的主力军都紧急调回呢?这是一个逻辑矛盾。如果我们相信后来发掘出的魏国本国史书竹书纪年的记载,前361年,魏国就已经迁都大梁,那么8年之后,庞涓是在回援被围的都城,这个逻辑矛盾就不存在了。

我的观点是,秦国崛起的转折性事件是秦献公改革,而不是商鞅变法。到了秦献公末年,秦国已经极其强大,取得了如下战绩:击败韩魏联军一次。击败魏国主力军队两次,一次是在石门,斩首六万;一次是在少梁,俘虏魏相公叔座,魏国需要依靠赵国的驰援,才能挡住秦国的攻势。魏国接下来就决定迁都了,让都城远离秦国至少是做出迁都决定的其中一个重要考虑因素。请注意,这些战绩都是秦国独自面对公认的最强国魏国的时候取得的,没有得到来自任何其他国家的实质帮助,当时秦国的盟国只有一个弱小的周国,它只能给秦国提供名义上的支持。

我们还可以把秦献公的战绩和齐国比较一下。齐国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两次击败了魏国的绝对主力部队,这两次战役是齐国崛起的标志。不过,两次齐国都使用了孙膑的巧计,分别是围魏救赵和减灶诱敌,既然使用了巧计,那么齐国真正的硬实力就应该没有达到实际战绩所显示的那种突出程度,应该略为往下估计一点。而且齐国面对魏国并不能保证必胜,围魏救赵的第二年,魏国联合韩国在襄陵发起反击,齐国带着宋国和卫国迎战,结果是齐国战败。

总体来说,秦献公的战绩和齐国的战绩实际上是差不多的,商鞅进行变法之前,秦国已经用足够有力的证据,表明自己是一个可以和齐国相提并论的强国。可是为什么身为当世的两大最强国之一,居然所有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呢?秦献公发起的战役是在西部边陲地区,其他国家比较不容易注意到。而到了商鞅当政的二十年时间里,也就是桂陵,马陵之战期间,秦国在战场上的表现极其糟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商鞅能力很差,有力量他也不知道怎么去运用。二十年的时间足够长了,长到可以给其他国家留下一个根深蒂固的印象,秦国是不行的,关注它还是不关注它,也就是那么一回事。

在秦献公战胜魏国后,周王曾经把他封为‘伯’,在春秋时代这是给霸主的标准称号,这一举动应该提高了秦国的国际声望。巧合的是,后来周王又把秦孝公也封为伯,而秦孝公的表现怎么看也配不上霸主的称号。这证明了其他国家的观点,周国是在假公济私,不顾原则,偏袒盟国,它把秦捧成霸主的事情根本不能当真。实际上,周给秦孝公的封赏确实是毫无理由的偏袒,而给秦献公的则是基本符合事实的,秦孝公拖累秦献公也被各国看低了。而且当时周王的号召力已经远远不能和春秋时代相比,所以,秦献公给秦国挣下的那点名声也渐渐泯灭了。

一个国家被其他所有国家所低估,所遗忘,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表面上这是坏事,但是如果这个国家足够聪明的话,这完全可以变成一种好事。如果你是一个弱国,别人忘掉了你,就不会来侵略你,这是好事。如果你是一个有部分实力的比较强的国家,别人忘掉了你,你可以等着他们在鹬蚌相争后,自己来个渔翁得利,这是大好事。而如果你是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却不可思议的被人忘掉,这简直就是天大的好事了,可以为最终统一天下奠定基础。在战略竞争中,真正的决战来临之前,别人越是低估你,对你就越有利。齐威王的战略完全没有把秦国考虑在内,这成为导致齐国后来失败的一个致命因素。所以,商鞅时代的糟糕表现,反而成为秦国的一个巨大优势,而且秦国也正好有足够聪明的人想办法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聪明人有两个,秦惠王和张仪。

说起秦惠王,大家都会想起他还在做太子的小时候的事情,大概只有八,九岁时候,商鞅以太子犯法为名,处罚了他的师父公子虔和公孙贾,还割了公子虔的鼻子。“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件事被视为中国开始建设法治社会的标志,非常有名。我的看法不同,一个这么小的小孩子能够犯什么不得了的罪过?不可能。这事和建设法治社会毫无关系,公子虔和公孙贾遭到处罚的真正原因不是这个。我认为的真正原因在于,秦惠王是一个很稀罕的,难得一见的政治天才,还在很小的时候,他就看出了商鞅对内对外政策的严重错误,并且提出改进意见。桂陵和马陵之战,秦国的最大敌人魏国被齐国打败,同时又遭到各国围攻,这是秦国扩张势力的两个绝好机会,却由于商鞅的错误被白白浪费掉,秦惠王急了。

一个小孩子,却在那里指点江山,纵论天下,对国家政策提出针砭意见,发表种种成人都难以理解的奇谈怪论,而秦孝公顶多是一个平庸的政治人物,他也理解不了自己的天才儿子的观点,在他看来,这些大人才能说出来的话肯定不是秦惠王自己想出来的,应该是师傅乱教的结果,所以他派遣商鞅处罚了公子虔和公孙贾。后来的事迹表明,秦惠王真的是一个可以做到无师自通的天才型人物,公子虔很倒霉的遇到一个概率极低的事件,因而冤枉地丢掉了他的鼻子。

秦惠王对他手下的大臣和民众一直都很温和,从来没有严厉的对待过谁。那他为什么唯独不肯放过商鞅,把他五马分尸了呢?商鞅这个人的民怨极大,而秦惠王正准备开始发动对外战争,把精力都放在争霸天下的事业上,需要尽量在国内减少矛盾,消除隐患。商鞅已成为造成国内分裂的最大根源,所以他必须死。商鞅被五马分尸后,民众兴奋地互相庆贺,这说明秦惠王达到了他的目的。

战国秘史之最终对决》小说在线阅读_第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xajh200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战国秘史之最终对决第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