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资料有限,所以我们很难还原袁绍内部的矛盾原因,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因为袁绍集团的中央集权并没有充分实现。所以,这几大谋士之间(其实几大家族、集团之间)内哄的无休无止,而袁绍却不能效压制;于是整个集团的合力就难以充分实现;最后就在内哄中走向了灭亡。
袁氏集团内的几大谋士,第一次内哄是袁绍南征时表现出来的。这次内哄,表现的并不明显。因为简单的看,只是田丰、沮授不积极支持、配合袁绍南伐。
更主要的是,因为袁绍后来失败了,所以这常常成为田丰、沮授谋略,比其它人高一筹的铁证。
其实呢?我前面就是一再说了,袁绍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他手下有田丰、沮授这种人。因为,袁绍大举南征曹操,真可谓功败垂成。换且言之,袁绍距离胜利,曾经是那样的接近,如果没出意外,也许胜利者就是袁绍了。
我们必须得知道,袁绍的这些胜利,是建立在田丰、沮授公然不支持、不配合的基础上。如果田丰、沮授积极支持、配合袁绍呢?
袁氏集团的几大谋士,第二次内哄,是在火烧乌巢前不久表现出来的。这次内哄,表现的也并不明显。因为,简单的看,这就是因为许攸的家人贪污腐败、违法乱纪,所以让审配抓了起来。
问题是,在贵族政治下,各大豪门家族贪污腐败、违法乱纪,那是常态。如果你因为一个豪门贵族贪污腐败、违法乱纪就抓他,那通常不过是没事想找茬罢了。因为,用这种理由,抓谁不是个抓啊?
这一点,在光武帝刘秀时代就非常明显了。
有人在闹市故意杀人,却可以逍遥法外,就是因为刘秀姐姐给撑腰。董宣依法办事,刘秀的姐姐就让光武帝杀掉董宣。光武帝刘秀一看董宣,竟然敢对豪门家族依法办事,直接就气得炸了肺,总而言之,拉出去杀了。后来,光武帝消了消气,没有杀董宣,也是逼迫董宣给他姐姐磕头认错。总而言之,法律是给老百姓定的,绝不是给豪门贵族定的。
面对此情此景,光武帝的姐姐还非常不满意。因为,想当年,我们只是普通的豪强,在家乡违法乱纪,也没有官员敢惹啊?现在我们当了皇帝,小小的一个市级官员,就敢管我们违法乱纪,还有天理没有了?
看到了吧,豪门贵族在光武帝时代,就是这样牛逼。面对如此伟大的光武帝,历史书自然是感动的一塌糊涂。总而言之,仁君啊!
话说回来了,在光武帝时代,豪门贵族就这样牛逼,在三国那种年代就更不用说了。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许攸家的人,在后方到底犯了什么罪呢?好像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大罪;如果是耸人听闻的大罪,史书上没有道理不提。
所以,审配抓许攸家里的人,恐怕也就是几大谋士(其实是几大家族)之争的结果。一切是显然的,审配用这种理由法办许攸家里的人,自然是一抓一个稳;问题是,如果许攸用这种理由,法办审配家里的人,估计也是一抓一个稳。
当这个消息,传到前线时。袁绍肯定也是惊得不知如何是好。因为,这是什么时候?这是大敌当前的时候啊!审配这样整许攸,到底是想干什么呢?
但是,袁绍也实在不知该如何是好。因为,现在袁绍批评审配,肯定会得罪了审配;如果袁绍不批评审配,肯定会得罪了许攸。如果各打五十大板,没准会把两个人都得罪了。
你是袁绍,你应该怎么办呢?
袁绍对此,似乎是采取了活稀泥的态度,当然了整体上是偏向了审配。因为,审配的江湖地位,似乎比许攸更高。所以,袁绍觉得,宁可得罪许攸,也不能得罪审配。
问题是,得罪审配自然有可能捅了娄子;得罪了许悠,你就敢肯定不会捅了娄子?
于是,许攸一个想不开,直接就跑到了曹操那里。许攸跑到曹操那里,直接导致了袁绍的乌巢失守。
从整个过程,我们大约就可以看出来。整个官渡之战之所以会功败垂成,开始是因为田丰、沮授不愿意积极支持配合袁绍;后来就是因为审配、许攸在关键时候矛盾公开化了。
当然了,袁绍集团几大谋士的内哄,第三次是在袁绍死后暴发的。这次矛盾更大了。因为,袁绍集团的几大谋士,当时各拥袁绍的一个儿子。这一折腾,袁绍集团直接就分裂了。
到此为止,袁绍集团已到了毁灭的边缘了。更夸张的还在于,他们中间,竟然有人怂恿袁谭向曹操借兵。这种行为,简单的看,简直就是在挑战人类的智商。
面对此情此景,袁绍的两个儿子,也是忍不住哭得泪流满面。因为,不是脑残,谁也知道,兄弟两个人火并到这种地步,那就是没事找死啊。
袁氏两兄弟大火并,竟然能想起找曹操借兵?简单的看,这是何等天才的人物,才能想出这种天才念头?
因为,历史常常写得好像英雄传奇,所以我们总认为,曹操在官渡之战一举打败袁绍,于是就席卷了河北。其实呢?曹操打胜了官渡之战,无非是遏制住了袁绍的进攻势头;如果袁绍集团不发生这种惊人的内哄,最后鹿死谁手,还实在难说的很。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结束,攻破邺城却是公元204年的事。至于灭掉袁尚、袁熙,更是公元207年的事。
曹操集团的中央集权充分实现,一方面是因为曹操敢想敢干,另一方面,多少也有些是因祸得福。
曹操在六七年前,就开始加强自己集团的中央集权了。当然了,因为在此过程中,得罪了大量的地头蛇,所以,曹操阵营的地头蛇很快实现了串联,在这种背景下,曹操率军攻打徐州,却突然听到兖州发生了叛乱,等曹操率军返回兖州时,兖州就剩三个城池,还挂着曹操的旗帜,其它城池,都换成了吕布的大旗。
这也许,是曹操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坎;但是,跨过这个坎后,曹操阵营的中央集权显然得到了充分的加强。因为,在此过程中,曹操阵营内,敢与曹操分庭抗礼、想与曹操分庭抗礼的人,大都被清洗出局了。
在这种背景下,曹操阵营建立了一个以曹氏、夏侯氏、荀氏等颖川籍谋士为中心的权力核心。
相比曹操集团而言,袁绍集团最大的不利在于。袁氏家族,在董卓时代就遭受了一次大清洗,因为,董卓把袁氏家族在洛阳的大佬,直接砍了个精光。接下来,袁绍、袁术兄弟分立,最后袁术一系的败亡,意味着袁氏家族一个重要的枝系,又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样一来,袁绍以血缘、家族为核心的力量相对就要弱一些,在贵族政治渐渐开始出现的时代,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
曹氏家族、夏侯氏家族的关系,比较云遮雾罩,而且从已知的历史资料中,我们也很难推究出,他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紧密的联系。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曹氏、夏侯氏就好像一家人。而且,历史书上写到曹氏、夏侯氏时,就是当宗族对待的。
因为有类似的原因,所以曹操更容易加强中央集权,因为有强大的宗族为核心,他更倾向于敢冒险。
而袁绍缺乏这种强大的宗族力量,所以他的行事比较保守。最后袁绍就通过让三个儿子各领衔一州的方式,实现了袁氏家家族的主导地位。但是因为袁氏集团,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所以这种方法,只会让各大谋士(其实是各种家族、各个小集团),更方便在袁氏集团纵横开合。
在官渡之战开始时,“少府孔融对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这些智谋之士为他策划,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任其要职,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率其军队。恐怕难以战胜吧?’”
其实,曹氏阵营的孔融就是扮演了袁氏阵营的田丰、沮授的角色。问题是孔融的话刚说出口,曹操都没有说话,荀彧就说了,“袁绍兵虽多而军法不严,田丰刚直而犯上,许攸贪心而不正派,审配专横而无谋,逢纪果敢而自以为是,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就可以把他们擒获。”
关键是,孔融再也不敢公然散播这种论调了。
如果曹操与袁绍开战后,孔融之类的人,也是一副宁愿把牢底坐穿,也要誓死告诉大家,敌强我弱,我们与敌人开战,那是自寻死路的样子;或是散心家财,用行动公然告诉大家,敌强我弱,我们此去必败无疑。
我估计曹操也无法撑过官渡之战。
因为,两军作战,士气是非常重要的。在开战后,一方阵营的高级长官,公然散播这种失败的言论,而且还被大家认为他们很有远见,这意味着什么,大家可以想象。
所以,在官渡之战前,曹操不但统一了内部的思想认识。更在官渡这暴发的前一刻,把董承清理出局了。董承的军队,是汉献帝东归集团的主要军事支柱;如果曹操不能有效收编这枝军队,那曹操在前线打仗,这枝军队一旦趁机捣乱,后果肯定是不堪设想的。
其实,在此前,汉献帝还不能算严格意义的傀儡,因为以他为代表的集团内部,还有一枝数量可观的军事力量。而这枝军事力量,一直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但是,等董承被清洗出局,汉献帝的傀儡性质,显然更明显了。因为,随着这枝军事力量被曹操改编,整个东归集团,再与曹操博弈时,就更没有底气了。
当然了,这是因为曹操胜利了,所以曹操在官渡之战前,把董承清理出局,自然成了英明正确的选择。
如果曹操失败了,曹操在大敌当前,竟然清洗内部的行为,肯定就是一种错误愚蠢的选择了。
所以看历史时,如果我们只是拿结果推过程,拿成败论英雄,通常是无法看到事情真相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