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曹操与荀攸在制订这个作战计划时,就知道,前线指挥官,能不能迅速结束白马之战,才是这个作战计划的核心问题。
而且想实现这一点,那是难之又难的。因为,颜良并不是白给的人,只要颜良在白马坚守两三天,甚至只要坚守一天;更甚至而言,只要坚守半天。就可以能等到袁绍援军纷纷赶过来。如果是这样,曹操的这个作战计划,就等于宣告失败了。
所以,这个艰巨的、光荣的作战任务应该交给谁呢?曹操手下的优秀将领,对于这个作战任务,自然是又激动,又是心虚。因为,在此时刻,曹操把这个作战任务交给谁,就表示曹操对他的作战能力绝对信任;但是,谁接到这个作战任务,内心的压力也会很大的。因为,能不能成功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谁的心里也会打鼓的。
最后,曹操选择了关羽。而关羽也没有让曹操失望,更没有让天下人失望。
虽然说,战争的胜利,是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每一场战争结束后,都会论功行赏的;而且总会有人会获得最高的奖赏、荣誉;还有人会获得处罚。
奖赏、处罚的标准,绝不是简单的,你有没有获胜;而是你的表现怎么样。
你胜了,但是你这种胜利,随便拉出一个人也能实现;而换一个优秀的将领,更会把这种胜利继续扩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你只是胜了,却没有让这种胜利得到应有的扩大,也有可能会受罚的。
你败了,但是你这种失败,并不是谁也能实现的。换而言之,换个别人,肯定会败得更惨。在这种背景下,你败了,也可能会受到奖赏的。
关羽此前,似乎没有打过多少漂亮的战役。所以《三国演义》在说关羽早期英雄无敌时,给关羽按了两场子虚乌有的大战。因为什么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那都是不存在的事。
事实上,关羽在此前,跟着刘备那是一再兵败跑路,而且还被曹操俘虏过。但是,没有人敢说关羽不是一代名将。
因为,关羽是失败了、是被俘了。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除了关羽,恐怕没有几个人敢说,自己能把仗打成这样。因为,关羽是败了,但是换你上去,你肯定会败得更惨。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这就好像一个六十公斤的职业选手,面对三五个九十公斤的职业选手围攻。这个六十公斤的选手虽然败得一塌糊涂,但是他只要能支撑一两个回合,还能全身而退,肯定谁也得说,如果公平开战,他肯定就拳王。
因为,在这种背景下,谁也会失败的,除了在文学故事中,现实中的人,绝没有一个人可能取得胜利的。而在现实中,一个人能取得这样的战果,本身就已神奇的无法想象了。
这也就是关羽此前一直没有打过什么漂亮的战役,但是早已名动天下了。而且他兵败被俘后,曹操也认为他是最优秀的将领之一,而曹操手下的大将,也没有一个敢不服关羽的。
而事实证明,关羽就是关羽,只要给他一个好的机会,他马上可以证明,他绝对就是传说中的万人敌。
所以,在白马之战时,曹操让关羽领衔这场最艰巨的、最光荣的任务;而关羽也把这场战役进行的漂亮极了。以至于,当这场战役结束后,曹操论功行赏时,认为关羽在这场战役中功劳最大时,没有一个人发出异议。
所以在白马之战后,关羽觉得,自己可以离开曹操了。因为,他为曹操立下如此重大的功劳,也算对得曹操当初不杀自己的自己情谊,也对得起曹操厚待自己的情谊。
关羽在白马之战中,到底立下了什么样的功劳,因为史料有限,所以我们无法还原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史书上所说的内容,那纯粹就叫扯淡。
“关羽望见颜良的旌旗伞盖,策马长驱直入,在万众之中刺死颜良,斩下他的头颅而归,袁绍军中无人能够抵挡。”
虽然这个内容,是所有正史都采用的,但是我依然可以肯定的说,这纯粹就是文学化的写法。
在英雄传奇中,普通人通常就跟傻子一样,所以我们总认为关羽可以做到这一点。事实上,他是绝不可能做到的。
因为,颜良作为一员大将,就算颜良当时只有率领一个团的兵力。那颜良身边,肯定也有大批优秀的职业军人吧。
关羽骑马冲向颜良,不要说别的了,就等关羽骑马冲到距颜良100米的时候,颜良身边的将士采取措施,也是完全来得及的。事实上,等关羽冲到颜良二三十米时,颜良手下的将士,最少也可以发出一排弓弩了。在这样近的距离内,关羽连人带马,那样大的目标,估计当时就会被射成刺猬的。
更主要的是,就算关羽玩命向前冲,而且出现了奇迹,他躲过了这一两轮箭弩,或是颜良手下的人连一轮箭弩也没有发出。但是,他砍翻颜良之后,又怎么全身而退呢?至于,砍翻颜良,还要割下颜良的脑袋,全身而退。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在关羽割颜良脑袋的时候,甚至只是关羽赶紧返回的时候,就有可能让颜良身边的将士,捅成筛子、射成刺猬了。
历史之所以会写成这样,就我的理解,大约是这样的。白马之战后,曹军的传言是,如果没有关羽就无法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总而言之,关羽太牛逼了;至少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让曹操阵营的将领都觉得,让自己处于关羽的位置上,肯定不如关羽干得漂亮,甚至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都是个问题。
这样传来传去呢?
史官在写这段历史时就犯难了。因为,因为现代的书写、印刷工具太发达了。所以任何一场战役,都可以记录的详详细细,古代却无法记录的这样详细。
更主要的是,古代各种英雄传奇类的军事太多了,如果如实记录关羽在白马之战的表现,人们难免会觉得,这是在贬低关羽。
比如,一个将领率七八万人,打败敌人十万人,在兵员素质、装备没有太大差别时。用现实的角度去看,人们肯定会觉得,这个将领太牛逼了。
但是,在看英雄传奇的人眼中,这叫什么玩意啊。
当然了,关羽率领一枝精锐,在曹军处于优势兵力的背景下,简单干脆的、一举击溃颜良军队;用现实的角度去看,自然是非常牛逼了。问题是,在看英雄传奇的人眼中,这叫什么玩意啊。因为,他们难免会觉得,在这种背景下,换个谁也能行啊。
所以,史官在写关羽在白马之战时的表现时,就用了一种文学化的方式去写了。这种写法,你不能说他不真实,也不能说他真实。
因为,从具体内容去看,这肯定是在胡写;但是从表达的内容去看,却显然是写实的。因为,无论曹魏、还是蜀汉在说起白马之战时,都认为关羽是取得这场胜利的关键人物;稍微夸张一点的说,就是没有关羽,曹操就无法取得白马这战的胜利。
而史书上类似的描写,显然可以让人,更直观的感受到关羽在这场战役中的这种价值。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