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有许多难民归来,关中的将领们大多把他们收容下来,作为部曲。卫觊写信给荀彧说,‘关中土地肥沃,不久前遭受战乱,百姓流入荆州的有十万余家。听说家乡安宁,都盼望返回故乡。但回乡的人无法自立谋生,将领们争相招揽他们,作为部曲。郡、县贫弱,没有力量与将领们抗拒,于是将领们势力扩大,一旦发生变故,必然会有后患。盐,是国家的重要财富,战乱以来无人管理,应当依照过去的制度,设置使者负责专卖,用专卖的收入去购买农具、耕牛,如果有返乡的百姓,就供应他们,让他们辛勤耕作,广积粮食,使关中富裕起来。流亡远方的百姓知道后,必定不分昼夜地争着归来。还应该让司隶校尉留驻关中,主持关中地区事务。这样,将领们的势力就会日益削弱,官府与百姓就会日益强盛,这是强固根本,削弱敌人的好办法。’荀彧把卫觊的建议报告给曹操,被曹操采纳。于是开始派遣谒者仆射主管盐政事务,监督专卖,将司隶校尉的官署设在弘农。关中地区从此受到朝廷控制。”
这是公元199年发生的事。
当然了,曹操在关中地区取得的这些成就,只是保证了,袁绍无法从西部战场对自己构成威胁。因为曹操显然无法利用西部的这些优势,让自己对袁绍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总的来说,曹操在东部战场、西部战场上的这些成绩。保证了曹操可以集中精力,在中部战场(也就是官渡)与袁绍开战。
现在,从曹操、袁绍正面相持的战线上,双方争夺的已差不多了。对此,我们很难说,他们之间,谁拥有更明显的优势。
其实,通过我上面的简单介绍,大家就已可以知道,所谓的官渡之战,比我们通常理解过程,要复杂的多。因为,这是一场在两三千里长的战线上展开的战争。想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绝不可以把目光只盯在官渡那个狭小的地区上,否则,真是死了也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但是,这场战争的复杂性,远比我们上面所说的要复杂。因为,这场战争往复杂了说,那是在几百万平方公里上进行的。
所以,曹操、袁绍的需要考虑的,绝不只是这两三千里长的防线;因为,这只是袁绍、曹操的正面战场。在他们的后方呢?
我的意思是说,曹操必须得防范南线的敌人。说得具体点,在曹操与袁绍相争的关键时刻,南部的刘表、张绣、孙策,突然背捅曹操一刀,曹操当时也存在瞬间崩盘的可能性。
当然了,袁绍的后方也一样存在危险。因为,袁绍打败公孙瓒,是与刘虞旧部(或是打着刘虞旗号的力量)合作的结果之上。所以,袁绍虽然占据了幽州,但是幽州的许多地方,却显然是被刘刘虞旧部(或是打着刘虞旗号)的力量控制着。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袁绍与曹操相争的关键时刻,这些力量突然在后方给袁绍来一刀,袁绍肯定也会进退失据的。
所以,袁绍、曹操当时如果把目光盯着双方接壤的那两三千里地方,同样是死了,也不知道怎么死的。
孙子说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所以,曹操、袁绍之间的战争。在外交上就可能决出胜负的。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当时的张绣,决定站在袁绍一边,那曹操的南线,就丝毫没有安全感了。曹操的幸运在于,张绣坚定的选择了站在曹操一边。
当然了,如果荆州没有出大批地头蛇,愿意响应曹操;曹操的南线,同样丝毫没有安全感可言。刘表在官渡之战时,一直没有什么作为,并不是简单的因为刘表没有进取之心,而是因为,当时的荆州出现叛乱。“长沙郡太守张羡,性格倔强,刘表对他不礼敬。长沙人桓阶建议张羡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联合起来抗拒刘表,派使者向曹操表示归附,张羡听从了他的建议。”
“刘表进攻长沙郡太守张羡,连年不能攻克。曹操正与袁绍在官渡对峙,分不出兵力来救张羡。张羡病死后,长沙人又拥立他的儿子张怿接替他的职务。刘表进攻张怿以及零陵、桂阳两郡,全部平定。”
事实上,刘表围剿张羡的战争,几乎是与官渡之战同步进行的。
当然了,虽然曹操、孙策当时是合作关系。但是,如果不是因为孙策突然死亡。以孙策那种小霸王的气势,谁也也不敢肯定,孙策会不会大举北上的;更不敢保证,孙策能不能席卷中原的。
问题是,孙策在这关键的时候死了,孙策一死,江东的力量暂时需要重新整合,在这种背景下,在官渡之战期间,曹操的南线,总的来说是安全的。
“孙策转战千里,占据了全部江东地区,听说太祖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于是想渡江向北袭击许县。众人听到这个消息都有些害怕。、、、、孙策到了江边,尚未渡江,果然被许贡派出的刺客所杀死。”
曹操南线的安全取得,一方面自然是因为曹操外交的成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机缘巧合。
比如,如果张绣阵营没有贾诩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张绣一系恐怕很难站在曹操一边的,因为张绣以前投降过曹操,还背叛过曹操,并因此杀了曹操的长子。在这种背景下,从常理上考虑,张绣实在没有再投降曹操的道理。
比如,孙策之死,自然不能说完全是偶然的。但是,孙策在那个关键的时刻突然死亡,却显然是偶然的。因为,孙策晚死上半年、甚至几个月,整个官渡之战的局势都有可以发生巨变。
事实上,孙策只要大军深入了中原,就算孙策最后因此败一塌糊涂,但是让孙策这样一搅局,曹操恐怕也会崩盘了。
当然了,曹操的外交优势,并不只是局限于此。在袁绍的后方,曹操也取得外交上的主动权。
因为,袁绍能打败公孙瓒,很大程度是得到了刘虞旧部的支持;或是打着刘虞旗号的地方实力派阎柔支持。
“阎柔从乌丸、鲜卑等地招募士兵,共得胡、汉士兵数万人。这支队伍与公孙瓒所设的渔阳太守邹丹在潞北交战,大获全胜,斩了邹丹。”
“袁绍又因为阎柔受到乌桓人敬重,对阎柔待遇特别优厚,以求得北方连境的安定。”
而阎柔呢?在官渡之战前,显然就公开表示站在了曹操一边。“曹操回军官渡,阎柔派遣使者拜见曹操,曹操任命阎柔为乌桓校尉。”
而且,在官渡之战前,幽州另一个大佬,也旗帜鲜明的站在了曹操一边。
“渔阳人田豫劝告本郡太守鲜于辅说,‘曹操尊奉天子来号令诸侯,最终能够平定天下,应该早早归顺他。’鲜于辅于是率领部下归附朝廷。献帝下诏任命鲜于辅为建忠将军,都督幽州六郡军务。”
“鲜于辅亲自到官渡拜见曹操,曹操任命他为右度辽将军,回去镇守幽州。”
因为,曹操是最后的胜利者。所以,在写整个外交战线上的博弈时,史官必须得写得曹操一直占据主动权。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证明,曹操能打败袁绍,是众望所归的结果,是曹操得道者之助,袁绍失道者寡助的结果。
在这种背景下,袁绍取得的外交胜利,通常就被模糊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袁绍也取得绝不可低估的外交胜利。
对此,只要看一下,曹操在官渡之战时,粮草一直陷入危机之中可以看出来。曹操之所以一度陷入粮草的危机,主要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曹操势力范围内军政大佬、地头蛇,已被袁绍成功渗透了;在这种背景下,曹操自然很难筹集到足够的粮草了。
当然了,更直接的证据,就是曹操打败袁绍之后,从袁绍那里,搜到了众多,自己将领私通袁绍的书信。历史在说到这件事时,大约只是突出了曹操的大度,总而言之,曹操并没有追究这些人,于是把那些书信一把火全烧了。
“曹操收缴袁绍的往来书信,得到许都官员及自己军中将领写能袁绍的信,他将这些信全部烧掉,说,‘当袁绍强盛之时,连我都不能自保,何况众人呢!’”
曹操为什么不追究这件事呢?自然是因为曹操有王霸之气,而更重要的原因,显然也是因为,曹操地盘内私通袁绍的人实在太多了,多的曹操都无法追究了。如果你一旦追究这种事,只会让自己的势力范围内遍布公开的叛乱者。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