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因为,战争的双方,都是大活人;而且双方统帅部的人,都是一流的军事专家、战略专家。你把他们当死人看,怎么能行呢?你派兵四处骚扰敌人,希望让敌人疲于奔命;敌人如果以攻对攻(或是展开相应的报复),你又该怎么办呢?

因为,既然双方有着几千里长的边境线,谁想突破谁的边境线,谁想深入谁的境内,也是小菜一碟。因为,面对几千里长的边防线,谁也不可能防守的面面俱到。

问题是,你突破相关边防线后,既不能巩固相关胜利,更不能扩张相关胜利,就是折腾对方;除了引来报复性的进攻之外,还能有什么呢?到时,双方这样折腾来折腾去,谁敢说自己一定是最后的胜利者。

其实,只要我们能明白这个道理,自然就会知道,为什么游牧民族,通常总会那样牛逼了。换而言之,宋、明自然不用说了。就是汉武、唐宗,谁不是没事就给游牧民族送金钱美女。所谓的和亲政策,只是一种好听说法罢了;事实上就是通过嫁妆的形式,给游牧民族定期交大量的保护费罢了。汉武帝不服,所以和匈奴打了许多年仗,最后依然还得服输。

游牧民族之所以牛逼,自然是因为游牧民族有着骑兵的优势,但更主要的原因却显然是,中原王朝是农业文明,所以有着大量固定的财富存在;而游牧民族那种经济模式,通常就没有多少固定的财富可言。

所以,沿着漫长的边境线,游牧民族无休无止的骚扰中原王朝,对中原王朝的破坏力是惊人的;而中原王朝,沿着漫长的边境线,骚扰游牧民族政权,却很难对游牧民族构成巨大的伤害。

在这种背景下,双方玩这种骚扰战时,优劣之势那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游牧民族是骑兵,人家来去一阵风,等中原王朝反应过来,并集结军队过去时,人家早就跑得连影也没有了。其次,人家深入中原王朝,进入不设防的城镇、乡村,或是没有重兵把守的城镇、乡村,一通折腾,中原王朝得损多少?

反过来说,如果中原王朝无力打造强大的骑兵队伍。就算深入游牧民族的地盘,玩骚扰战,并且取得了点战果、占了点便宜,恐怕也很难全身而退的。因为,对方骑兵大举杀过来,相关军队往哪里跑呢?对此,只要看看李陵据说英雄无敌,却被匈奴人俘虏就可以知道了。

而且,就算中原王朝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队伍,你冲进游牧地区,你能抢点什么?你能破坏点什么?

换而言之,只要中原王朝没有做好战略决战前,就与游牧民族玩这种骚扰战,那是注定有输没赢的。也正因为这种原因,所以中原王朝即使强大时,也会通过给游牧民族送金钱美女的方式,与游牧民族搞好关系;至于弱小时,就更不用说了。

袁绍、曹操之间,并没有这种明显的优劣之势。所以,双方如果就玩这种骚扰战,最后谁会被谁耗垮了,那还真是一件说不准的事。

所以,这种战略构想,自然不能说完全不可行。但是,如果我们认为袁绍这样玩,一定能玩死曹操,那肯定是把曹操当死人看了。

当时的袁绍,拥有明显的优势,虽然袁绍的优势,绝没有如传统史书所说的那样大;但袁绍拥有的优势,应该也是非常明显的。

在这种背景下,袁绍自然更倾向于堂堂正正的与曹操开战。因为,战争的普遍规律就是,处于优势的一方,倾向于想堂堂正正的与敌人打正规战;而处于劣势的一方,才会倾向于想和敌人偷偷摸摸的打游击战。

只要我们知道这个道理,自然就会知道,袁绍选择大举进攻曹操,应该是一种最优的战略选择。

据传统史书所说,如果曹操的整体实力是10,袁绍的整体实力就是50、甚至是100。因为普遍史书一说起官渡之战,就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而且说起双方兵力对比时,总是说袁绍拥兵十多万,曹操只有两万多,甚至是不到一万。

虽然普遍史书都采用这种说法,但是,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显然非常低。对此,我后面会详细分析,这里就不多说了。就我理解,袁绍对曹操的优势,最多也就是,曹操的整体实力是10,那袁绍的整体实力,怎么也得有12、13,甚至15吧。

事实上,曹操在这种背景下打败袁绍,也非常牛逼了;也称得上以少胜多了。仅仅是因为,这样写,实在不足以让觉得曹操英明神武,所以双方的兵力对比,才会越编越神、越编越离谱。

许多时候,人们看书越看越幼稚,就是因为许多事情,实打实的写出来,就已非常惊心动魄、就已是牛逼到天上了,但是人们却认为它平淡无奇、好像是个人就能办到。

比如,曹操以七八万军队,打败袁绍十多万军队,就已称得上以少胜多了。但是,如果历史书真的写成这样,读者们难免会认为,这怎么能算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呢?因为,敌人十多万人,你七八万人,你打败了敌人,这怎么能称得上以少胜多呢?

既然读者的眼光这样高,我们的历史,自然只能写的越来越象小说了。

许多年以后,赵子龙面对数万追兵,敢孤身返回寻找阿斗,并且把阿斗带回刘备身边;这本身已可称得上一身是胆了;如果赵子龙在此期间,曾遇到几百个追兵,赵子龙孤身冲破他们的拦截、并且摆脱他们的追赶,实在也可以称得牛逼到天上了。因为,放到现实中,谁敢说自己有这种胆量,谁敢说自己有这种本事呢?

不要说面对数万追兵了,就是面对几十个黑帮份子追杀,有几个人逃离险境后,会为了救人,敢孤身再返回去?不要说孤身打退几百个全副武装的敌军了,就是孤身与七八个拿着西瓜刀的黑帮分子短兵相接,有谁敢说自己一定能全身而退呢?

问题是,如果实打实的写,谁也会觉得,这实在不足以显出赵子龙的英雄形象。于是,最后赵子龙这段英雄事迹,越写越神、越写越没边,最后就变成了赵子龙在百万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

许多人喜欢说,现在抗日神剧有多神。问题是,现代抗日神剧虽然神,哪个抗日英雄的英雄事迹,比赵子龙这种英雄事迹更神呢?

当然了,现代的抗日神剧中的英雄人物,有谁比萧峰、郭靖、杨过更牛逼呢?

萧峰生擒大辽皇帝,换取辽国三十年不再入侵大宋;郭靖率众守孤城,让蒙古几十年不能南下;杨过一块石头把蒙古大汗打死了,于是蒙古遂许多年,忙于内哄而不能南侵了。

既然,读者看历史、看文艺作品时,就喜欢这种越来越神、越来越没谱的内容;能怪抗日英雄越来越神奇吗?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袁绍为什么选择以官渡为突破口呢?

可以深入敌境的突破口很多。但是,能扩大战果的突破口,却永远也是有限的。能扩大战果的突破口,通常得具体这样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第一、这里是交战双方的交通枢纽所在地。因为是交战双方的交通枢纽所在地,所以进攻一方向这里运送兵力、物资相对容易、迅速;而且取得胜利后,也可以迅速扩大战果,因为趁胜可以把自己的兵力、物资大举向前推进,在这种基础上,自然更容易席卷一大片地区。

泪痕漫评三国那些隐藏在英雄传奇背后的历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26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泪痕春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泪痕漫评三国那些隐藏在英雄传奇背后的历史第26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