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主要的是,人们总以为自己理解了他们的机关,实际上人们根本就不知道人家的机关在什么地方。这也就是,许多人看书时,总是指天划地的以为,自己能如何如之何;问题是,真放到现实社会中,他们马上觉得,自己知道的那点东西,实在都是小儿科的。
表面上贾诩和大家说了实话,其实他根本就没有和大家说实话。类似的技巧,我在韩信背水结阵时就分析了。因为,他们只是把相关技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告诉了大家。表面上,大家知道这个重要环节就能复制他们的成功,实际上,哪有这样简单呢?因为,一切真的就这样简单,别人也不傻子,怎么能显出个他们呢?
贾诩的这番回答,当时就算有一个小学生在场,这个小学生一听,也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因为这太简单。
问题是,一个人就算在事前知道这一切,他也肯定无法复制这种成功。甚至毫不夸张的说,除了贾诩,三国历史上,也未必有人能玩出这种经典战役来。
最初,贾诩认为不可以追击曹军;大家却是要大举追击曹军。
几个时辰后,贾诩一句话,连个合理的解释都没有,就让张绣可以率败军,继续大举追击曹军。
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因为几个时辰前,大家都不把贾诩的话当回事,几个时辰后,大家就把贾诩的话当成圣旨。这也太夸张了吧。难道仅仅是因为贾诩开始判断出,追击曹军大败吗?
贾诩在三国历史上,与其它谋士相比,有着极为鲜明的色彩,那就是贾诩有一种说不出的邪气,但是这种邪气,却并不影响人们对他的尊敬与信服。关键是,他的选择常常是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出手,而且常常可以取得不可思议的结果。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又会说在神话贾诩了。总而言之,贾诩虽然牛逼,也未必就会比郭嘉、周瑜、诸葛亮高啊?
问题是,贾诩能玩的套路,郭嘉、周瑜、诸葛亮还真未必能玩。因为,贾诩当时的套路,不但视全军将士如无物,更视张绣如无物。因为,在整个军事行动,只有贾诩一个人知道全盘计划,就是张绣也一直云里雾里的在折腾。
作为一个谋士,如果敢这样指挥军事行动,本身就需要一种说不出的自信。因为,一个谋士这样玩,本身就需要大哥把他当最亲近、最尊敬的人看待;甚至还需要大哥对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敬畏。否则,他敢这样指挥军事行动,就算胜利了,也可能会被淘汰出局的。
因为,你知道最初的那场追击,是注定要大败的,你为什么坚决劝阻大哥呢?如果一个不小心,大哥在那场战役中交了粮本,你他妈的能负起责?
记得影视圈有一则轶事。有一个大明星拍一场比较惊险的镜头,因为考虑到大明星身价与身份,所以拍摄现场,对这个大明星的安全考虑太过了,所以怎么也拍不出那个惊险效果。最后,导演瞒着大明星,通知剧组不要太顾虑大明星的安全。结果,那个镜头拍的非常成功。问题是,大明星拍完这个镜头后,实在吓坏了,因为当时真的非常危险。于是,这个大明星就问剧组人员,你们刚才是谁负责相关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说,是导演让我们这样做。这个大明星啥话也没有说,因为那个导演的江湖地位更高,但是这个大明星心里会怎么想,肯定想操这个大导演的十八代祖宗。
贾诩当时的所作所为,与此非常类似。事实上,这场战役,按正步走,应该是这样的。那就是,贾诩在开始就把整盘计划分析出来,告诉张绣。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先得打一场大败仗,随后就可以取得一场更大的胜利。
至于如何操作,贾诩应该和张绣一块分析;甚至还与几个高级将领一块分析。但是,贾诩却是谁也没有告诉,通过种种机诈权谋,让事件朝自己预计的方向发展。最后,张绣亲自率领大军让曹操打得大败而回。
其实,类似的玩法,在兵书上那是有说教的。总而言之,指挥军队就应该让将士们云里雾里,将士们如果啥也知道了,常常就无法取得相关的效果了。比如,贾诩在事前,就把整个战略计划告诉张绣,甚至告诉军中高级将领。然后设计一场诈败,就无法取得后来的效果了。
说得简单点,如果张绣联军第一次进攻,只是一个鱼饵,那这个鱼饵是由张绣亲自充当了,而且还差点让曹操吃了。面对这个事实,曹操自然不会怀疑这是一个饵。
事实上,曹操之所以被贾诩算计,就是因为曹操肉肉的胖揍了一顿张绣、刘表联军;所以,曹操才会相信敌人的见识低自己一筹,而且他们被自己大败后,肯定不会继续再追了。因为,张绣、刘表联军的这场大败,是绝对真实,绝不是设计出来的,所以曹操才会坚定自己的判断。
如果当时玩一场设计出来的诈败,是不是一定能瞒过曹操呢?显然是无法确定的。到时,张绣再率军进攻曹操,可能还得再来一次大败。关键是,再来一次大败,曹操自然会知道,自己的机关,对方已知道,自然不敢轻易率精兵先撤退了。
所以,想取得后来的胜利,就得促成一场大败,这场大败必须得败的真实、可信、没有丝毫作做。否则,绝不会让曹操上钩的。
做到这一点,虽然有难度,其实也不大。因为你能预见到这种失败,你就是不说就可以了。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就复杂了。那就是,在军队遭受这种大败后,你让他们继续追击,军队是不是还敢全力进攻呢?
这一点看似简单,问题是,换个别人,他不要说连具体理由也没有讲了,就是你把具体原因分析给大家听,人们也未必会听信他的分析。
但是,贾诩看到张绣军队大败而回时,连个理由都没有给张绣等人,直接就一句话。现在继续追击肯定能大胜,你们抓紧组织进攻。总而言之,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关键是,张绣马上就率军再次进攻曹操,而且依然信心十足的去进攻曹操。
说到历史人物的选择时,我常常认为当事人的选择,通常并没有真正错误的选择。对此,大家总认为,我这种说法,未免太神话古人了。
事实上,能摆在统帅桌案上的几套方案,都是利弊参半的方案。所以,它永远不会有一套无比正确的方案,也不会有一套无比错误的方案。因为,无比正确的方案,统帅有正常人的智商就会选中。至于无比错误的方案,根本无法放到统帅的桌案上;因为,能摆到统帅桌案上的方案,是无数专业人士共同筛选出来的。
所以,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方案,不仅仅是因为它看起来非常美好;更主要的是,是看当事人,能不能有效执行它。如果不能有效执行它,再完美的方案,也是纸上谈兵的东西。
所以,如果不是贾诩拥有棋手一样的威望,可以让张绣的军队近于无条件的听从他的命令。他当时的盘算,在最关键的时候也会夭折的。因为,当贾诩让张绣再率军追击曹军时,张绣等人,都不敢再追击了;或是就算去追击,也是赶鸭子上架,没准还会让曹军胖揍一顿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