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背景下,刘勋就执行了下策,那就是听信孙策的话,与孙策暂时执行睦邻友好的政策。利用这段时间,全力整合自己的势力范围。但是很不幸,孙策就是利用这个机会,突然杀了回马枪,直接把刘勋打得翻不过身了。
当时的孙策,率军假意进攻荆州的黄祖,所以在行军途中,孙策一直关注着刘勋的动向。等他确定刘勋率军进攻上缭后,马上“派堂兄孙贲、孙辅率领八千人驻在彭泽,自己与兼任江夏郡太守的周瑜率领二万人袭击刘勋的根据地皖城,攻克该城,俘虏了袁术与刘勋的家眷以及部曲三万余人。”
刘勋率军回救时,“到达彭泽,受到孙贲、孙辅的截击,大败。刘勋退守流沂,向黄祖求救,黄祖派儿子黄射率五千水军来援助刘勋。孙策再次前来进攻刘勋,刘勋大败,向北投奔曹操,黄射也逃走了。”
打败刘勋之后,孙策又趁胜大败荆州的黄祖。这次战役的胜利,意味着孙策的西部的战线稳固了。
取得相关胜利后,孙策又开始率军进攻江东的另一个大佬华歆了。在进攻华歆时,孙策以政治外交为主,军事进攻为辅。总而言之,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压境后,就派说客去游说华歆。
孙策在江东地区,打败了两个非常牛逼的人物。一个是王朗,一个是华歆。王朗、华歆被孙策打败后,都投靠曹操了。后来,他们成了曹魏开国后的第一代三公。而且拥有极高的政治地位。“当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同是上一朝代的著名大臣。文帝退朝后对身边人说,‘这些三公,都是一个时代的伟大人物,后世大概难以为继了!’”
刘策派去劝华歆的说客,是王朗从前的主要助手虞翻。
虞翻对华歆说,听说你和我以前的大哥王朗齐名,所以我非常景仰你。华歆谦虚的说,我不如王朗。
虞翻说,你说自己不如王朗,这是你的谦虚之词。但是你现在拥有的兵力、粮草,不如王朗在会稽时的兵力、粮草,却显然是事实。孙策当年大败刘繇的场景,你是亲眼所见的;孙策当年打败王朗的事,你也一定听说过。现在你这里的兵力不足、粮草也有限,你困守孤城与孙策打仗,结果是什么,不用我细分析吧?
在江东大局既定的背景下,华歆也知道无法阻止孙策席卷江东了。于是,华歆不战而降了。“孙策随即领军前进,华歆头戴葛巾,身着便装迎接孙策。孙策对华歆说,‘您年高德劭,名满天下,深为远近人心所归;我年幼识浅,应当用子弟拜见长辈的礼节见您。’于是,孙策按照子弟的礼节拜见华歆,将华歆尊为上宾。”
到此为止,孙策已基本平定江东了。这一年是公元199年底,官渡之战已马上就要开始了。现在,就看孙策能不能有效整合江东了。所以,孙策对袁术、刘繇的家属,都给予了优厚的待遇。
“袁术的妻子儿女,投靠袁术从前的部下庐江太守刘勋。孙策打败刘勋,他们又被孙策收容照看。袁术的女儿选入孙权后宫,儿子袁曜在吴国担任郎中。”
“后来孙策西进讨伐江夏,还军路过豫章,收殓并车载刘繇尸骨,为他发丧,好好地安置他的家属。”
“刘繇长子刘基、、、有一次因天气酷热,孙权在船上举行酒宴,在船上碰到雷雨,孙权举伞遮护自己,又命令手下人遮护刘基,其他官员得不到如此优待。”
因为,不论怎么说,这毕竟是一个豪强贵族的社会。所以,孙策必须得明白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江东是豪强贵族们共有的江东,绝不是孙策一个人的江东。因为,孙策年青气盛,所以最初多少有些偏离这种认识,所以他的母亲,用一种极为夸张的方式告诉孙策,你绝不可以偏离这种认识。
“会稽郡功曹魏腾曾经得罪孙策,孙策要杀死他,众官员忧虑恐惧,却又无计可施。孙策的母亲吴夫人倚着大井的栏杆,对孙策说,‘你刚刚开创江南的局面,诸事都还没有安顿,正应该礼贤下士,不念过失,只记功劳。魏功曹在公事上尽职尽责,你今天杀了他,那么明天别人都会背叛你。我不忍心见到大祸监头,应当先投到这个井里自尽!’孙策大惊,赶快释放魏腾。”
当然了,孙策在征服江东时,也是极力表现自己的王者之气。总而言之,过去的恩怨情仇,我绝不会追究的。你们过去和我为敌,这都是各为其主的事,这都是群雄逐鹿的事,我绝不会放在心上的。现在,我们应该抛开过去的恩怨情仇,共同建设我们大家共有的江东。
“乌程人邹佗、钱铜以及嘉兴人王晟等,每人都拥有部众一万余人或数千人,不肯归附孙策。本年,孙策进军讨伐,将他们全部击破,就又挥军进讨严白虎。严白虎战败,逃到余杭,投奔许昭。孙策部将程普请求进击许昭,孙策说,‘许昭对过去的长官有义,对老朋友有诚,这正是大丈夫应有的志气。’于是,没有进军去逼迫许昭。”
经过这样一番折腾,孙策作为江东领衔人物的地物,已无可动摇了。
总的来说,孙策可以称霸江东,主要是曹操愿意与他合作的结果。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当时的曹操愿意与袁术进行一定的合作,孙策能不能打败袁术,实在是一个未知数。
现在的问题是,孙策在官渡之战时死了;如果孙策没死,而且孙策趁曹操、袁绍打得难解难分之际,真的率军北上直捣许昌成功了。那我们再回头看曹操与孙策合作的这段历史,肯定会觉得曹操当时太失策了,而且失策的也太幼稚了。因为简单的去看,在袁术越来越弱的背景下,曹操竟然落井石帮着孙策灭掉袁术,实在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
许多历史,如果拿鸿门宴的思维倒着往回推,当事人肯定都非常愚蠢。总而言之,项羽当时把刘邦杀了,不就没事了吗?曹操当时把刘备杀了,不就没事了吗?袁绍在兖州之乱时,落井下石,把曹操灭掉,不就没事了吗?曹操当时不帮孙策称霸江东,不就没事了吗?
问题是,现实的军政博弈,哪有这么简单呢?因为,项羽当时真把刘邦杀了,恐怕只会败得更快一些、更难看一些,只是刘邦没有这种机会了。
当然了,曹操当时把刘备杀了,刘备自然没有机会与曹操三分天下了,但是曹操恐怕也没有机会统一中原了。
如果袁术在兖州之乱时,对曹操落井下石也是如此的;袁绍当时对曹操落井下石,曹操自然没有机会在官渡打败袁绍,问题是,袁绍估计也没有机会撑到官渡之战时了。
如果曹操不帮孙策称霸江东,孙氏家族自然有可能无法在江东开国立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曹操可以更容易的统一天下。因为,袁术留下来,曹操与袁绍在官渡打得难解难分时,会出现什么后果,恐怕只有天知道。
在官渡之战时,孙策突然死了。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孙策不死,而且在曹操与袁绍打得难解难分之际,孙策突然率军直捣许昌成功了。我估计曹操因此崩盘,也没有什么太新鲜的,因为在前面让袁绍打得捉襟见肘之际,突然让孙策背后来一刀,能不能撑过这个坎,实在难的很啊。
如果曹操因此被淘汰出局了,用鸿门宴的思维分析历史,大家肯定会说了,曹操之所以会失败,那就是因为他太傻了。因为,曹操在南线,放着袁术那种二傻子一样的对手,他竟然不没事偷着乐,却要一心要帮助孙策铲除大草包袁术。世上还有比这更愚蠢的选择吗?
问题是,袁术真是的大草包吗?显然不是的。更主要的是,所有的成功者都是风云际会的产物,绝不是简单的因为,他们比当时的人都聪明能干。因为,整个社会的博弈就是一个无数人共同博弈格局,不论谁,只要被大家都认为是一个最危险的敌人,而且大家都希望把他最先清理出局,他百分之百就会被清理出局的。这绝不是你能力有多强,就可以改变的事实。
对此,只要看一下刘备就可以知道了,如果大家真的都认为刘备是最危险的敌人,而且都希望把他最先清理出局,刘备死十回都是少的。因为,在关键时候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孙权只要拒绝帮助他,都不用落井下石,刘备就会无法撑过许多坎的。
大家看历史时,难免会受鸿门宴的思维,总而言之,你只要及早下手,把最危险的敌人清理出局,最后的胜利就是属于你的。事实上,一个政治人物如果真的这样想问题,肯定死了也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因为,风云际会了,哪个人也有可能成为你最危险的敌人;如果时机不允许,哪个人也可能无法成事的。
最简单而言,风云际会之际,陈胜吴广振臂一呼,直接就把秦帝国捅得砖崩瓦解了;难道秦始皇除掉陈胜吴广,就能改变帝国灭亡的命运?
再简单而言,没有时代大潮的推动,刘邦年近50了,还只是一个沛县的土豪;而风云际会之际,刘邦可以成为与秦始皇相提并论的历史人物。
所以,一个人在做事时,应该把最多的心思,都放在做好自己事上。绝不要简单的以为,把比你强的人锄掉就可以了。因为,你真把心思全用这上面,比你强的人自然有可能会无法取得成功,但是你通常也不会因此取得成功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