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地主老财家的账目被刘伯温料理得井井有条,财主很高兴,很信任刘伯温。他开始让刘伯温参与自家一些事务的决策。开春时节,也是播种时节,鹿山村民纷纷播种下秧苗,地主老财家当然不例外。

就在这个时候,刘伯温提出:“大人,请你把秧苗全部种到山顶上去吧!”秧苗种到小山顶上?这不疯了吗?村民们纷纷嘲笑,认为刘伯温是一个啥事不通的书生。财主满脸写满了问号,对刘伯温说,“将秧苗播种在山顶,秧苗会吸收不到充足的营养,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损失可大了。”

刘伯温拍着胸脯保证说,“你就听我的,一定没问题。”

最后,在刘伯温坚定的眼神中,财主半信半疑地将秧苗种在了山顶上!隔了不久,富春江畔发大水,将村民种在稻田里的秧苗全部淹没。水位不断上升,一直上升到小山顶上。这时候,村民们才想起刘伯温的话来。可是晚了,村民的秧苗泡在水里,全泡坏了。只有财主家的秧苗还在,村民们只得在财主家买秧苗。财主靠卖秧苗狠狠地赚了一笔!

这次临时当“天气预报员”,算是刘伯温“善观天象”的一次演习了。他的这种“善观天象”的本领将在辅佐朱元璋推翻元朝的时候发挥巨大的作用。

这个发挥他作用的时代,即将到来!

刘伯温的深度之旅

离开桐庐之后,刘伯温继续他的旅程,他来到了金陵!金陵就是今天的南京,风水绝美之地。这难道是历史的巧合,难道是刘伯温未卜先知?这座城市,将是朱元璋未来的都城,而辅佐朱元璋的人此刻就在这里!刘伯温踏足此处,他能不能感受到不一样的东西呢?

在中国历史上,金陵之所以叫金陵,是因为当年秦始皇发现东南方向王气太盛,威胁秦王朝的统治,为此,自私的秦始皇铸造了几个金人,埋在此地。因此,这个埋葬金人的地方叫“金陵”。

从三国时代的吴国在这里建都开始,一共有六个王朝定都于此。所以,金陵也有“六朝古都”的美誉。

刘伯温之所以游金陵,那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不留恋山水,而是想找到一条路,一条自己的思想之路。

我们常说,一条旅游线路,就是一条思想线路!一个人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揭示了他的好恶以及他的思想脉络。所以,我们研究刘伯温的“金陵游”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跟着他的“政治思路”在旅游。

历代以来,多少文人墨客不吝为金陵宝地赋诗,留下墨宝,王安石就是其中一位。王安石与金陵渊源颇深,他晚年被罢官之后,就寄居在金陵半山寺。

为什么要挑王安石来说?因为刘伯温在游金陵时,专门写诗批评他!

刘伯温的诗是这样写的:

奸邪变法事多端,气焰兴妖胆自寒。

漫道谄谀堪媚佛,竟将佛作么人看。

还有一首:

王家废寺旧闻名,荆棘花开鸟自鸣。

深夜狐狸穿破冢,佛灯争似鬼灯鸣。

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刘伯温对王安石变法十分仇视,诗中充满了恶毒的攻击。我们今天提到王安石变法,多是从正面的角度进行阐释,不过,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王安石变法是被否定的。长时期的专制,使得中国很难有对政治进行理性辩论的条件,有的是“你对我错,你死我活”。

王安石变法是王安石为北宋开出的处方,有副作用,但不是毒药。任何治病良药都有副作用,只是大小有差别。因此,看待王安石变法,应该坚持用辩证法。

我之所以说这个事情,告诉你刘伯温对王安石的认知,是想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此时此刻的刘伯温,对政治并没有独到的见解。

第二,刘伯温非常传统,甚至迂腐。

刘伯温去半山寺看王安石旧居,是带着幸灾乐祸的心情去的,他想看看变法失败的王安石的落魄下场。不过,斯人已去,身后事任人评说。变法一生的王安石未必像刘伯温想象的那样凄惨。

王安石描述过在半山寺的生活,一代政治家、文学大师在落魄的时候,依旧保持了一颗艺术之心,他词的高度,艺术的境界,恐怕是刘伯温一辈子也无法达到的。在半山寺的生活,王安石怎么写的呢?

数家茅屋临闲水,轻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

看余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闲适而又有些孤寂,这是一个改革家内心最直白的心声。

终其一生,刘伯温也没有达到王安石的境界,他自己的下场也将比王安石惨一百倍,一千倍。

也许,当他再次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他会嘲笑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和可怜。在嘲笑了王安石后,刘伯温在金陵留下了许多诗篇。但是与他之前上任高安时的沿途意气风发相比,刘伯温此时的心情复杂多了,情绪深沉多了。尽管金陵风光绮丽,脂浓粉香,但刘伯温的诗篇却沉郁了,多了萧瑟之感。

比如《钟山十二首》中的第四首:

玄武湖中草自秋,石头城下水长流。

繁华过眼成古今,更与牛羊竞一丘。

《钟山十二首》中的第五首:

春去秋来荣复衰,花残叶落总堪悲。

谁能句曲山中去,乞取茅君一虎骑。

《钟山十二首》中的第九首:

白雁萧萧柿叶红,野花开尽六王宫。

空余一道秦淮水,着意西流竟向东。

而今“牛羊竞一丘”是刘伯温在感叹金陵昔日的繁荣不再,而“谁能句曲山中去”,何尝不是对他自己经历的一种喟叹呢?刘伯温从入仕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八年岁月,在这八年里,他没有建功立业。他不由得对时光飞逝发出了感叹,“石头城下水长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着意西流竟向东”——老子一直就没有走对路!

就这样回去?

就这样退却?

就这样认命?

长江之水拍打着石头城,刘伯温决定不能就这样认命!就在长江边,就在金陵城,刘伯温做了一个不一样的决定——北上大都城!

公元1346年,刘伯温从金陵出发,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如果把他此次北上的目的说出来,请广大的刘伯温粉丝们别骂我。刘伯温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跑官要官!

古时候,对跑官要官,有一个文雅词汇——干谒。

不服气的刘伯温沿着京杭大运河,干谒去了!

干谒之旅

此次刘伯温上京城大都要官的事情,在历史上是有争论的。比如著名学者周群先生在《刘基评传》中说道,“刘基辞官之后,去了武夷山,然后回家!后来他收到京城的邀请,这才奔赴京城。”但是,通过研究

刘伯温的著作,我可以肯定地说,刘伯温根本没有到过武夷山!因此,不管历史如何包庇刘伯温,此次他北上京城的目的,就是干谒去了!

混社会不得不读的一本书:大明神算师刘伯温》小说在线阅读_第1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京城说书匠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混社会不得不读的一本书:大明神算师刘伯温第1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