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鼎立天下》

与此同时,袁绍派出的一支轻装骑兵也驰援乌巢。

乌巢之战,乃是曹操战争的关键之役。曹操看清了这点,而袁绍却没看到。尽管袁绍派出骑兵相助,但人数太少了,无法取得扭转战局的作用。

援兵抵达乌巢时,曹操正对淳于琼大营发动猛攻,淳于琼眼看就要招架不住,突然看到援兵到来,心中一喜。这时曹操部将远远望见袁绍骑兵出现,便说:“敌人的援兵近了,请分出一部分兵力阻击。”曹操置之不理,答道:“等敌人到了身后再说。”曹军上下都明白,此役若不胜,势必面临覆没的危险,故而均殊死搏战,置之死地而后生。

袁绍援兵兵力不够,无法分担淳于琼的压力。曹军终于攻破敌营,淳于琼战死,一万车粮食被放火烧光,还有千余人被俘虏。曹操并不是人道主义者,他把俘虏的鼻子割下来,把俘获的牛马唇舌割下来,然后放了回去。袁军看到后,无不胆裂心惊。

两次偷袭粮食得手,袁绍完蛋了。

试试想,一支数万人的大军,若没有粮食吃,谈什么打仗呢?

更要命的是,袁绍内部再起内讧。

在进攻袁营失手后,力主进攻的郭图不免十分尴尬,可是他不是自我检讨,而是把失利的原因归于张郃、高览两位前线将领。郭图在袁绍面前进谗道:“张郃听说失败的消息,面有喜色。”张郃本来对袁绍、郭图未能听自己的劝谏就十分不满,如今得悉郭图陷害的消息,更加愤怒,他与高览一商量,袁绍就是个庸俗之辈罢了,不仅反了,投靠曹操得了。两人把攻城器械全烧掉,率部到曹军营前请求归降。此时曹操尚未返回,曹仁担心这是敌人诈降的伎俩,不敢开门受降。荀攸说:“袁绍不听张郃的计谋,他一怒之下前来投降,你还怀疑什么呢?”于是曹仁打开辕门纳降。

淳于琼败亡,一万车粮食物资被焚、许攸投降、张郃、高览倒戈——这一系列事件,令袁军上下无不震恐。谁都明白,这场战争,他们已经失败了。再撑下去,只有一个宿命:死亡。此是不逃,更待何时!霎时间,袁绍军营乱成一片,士兵们竞争奔走逃命。

前一天,袁绍还气定神闲。

这一天,他已经无法控制士卒的溃败了。

眼看数万大军土崩瓦解,除了逃命,他还能怎么样呢?

善于把握战机的曹操不失时宜地大举出击,袁绍带着儿子袁谭及八百骑兵,没命地向北鼠窜,渡过黄河,逃之夭夭。曹操一直追到黄河岸边,但已是追不上了。想当初渡河南征时,十万精兵,旌旗猎猎,何其壮哉。沮授曾劝袁绍勿全军渡河深入,否则一旦不利,将没有退路。不幸一语成谶,十万之众,最后灰飞烟灭,只在荒野中多了几万具尸骨。

袁绍逃跑后,其麾下部队共有七万余人投降或被俘,这些人全部被曹操所坑杀,这也是曹操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之一。

那么他为什么要坑杀这些降卒呢?

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没有足够的粮食。曹军的粮食本来就不足,而袁绍的两批共计一万车的粮食也焚毁殆尽,这七万名俘虏要吃什么?其二,倘若七万俘虏没有饭吃,势必会造反,而曹操自己的部队数量比俘虏还要少,留着这些人,必是后患。其三,既然没粮食,大可把俘虏释放,让他们自谋生路。可是这些俘虏都是训练有素的士兵,若放他们回去,无异于放虎归山。

权衡利害之下,“宁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的想法自然出现在曹操脑海中,坑杀是一了百了、最直截了当的解决办法。对精于心理战的曹操来说,坑杀还能起到震慑敌方的作用,袁绍从此要心胆俱寒了,而他的士兵,焉还能顽抗的意志呢?

《鼎立天下》

再来说说沮授的结局。

沮授是袁绍麾下最有才华的人,可惜他的奇谋妙策,袁绍一条都听不进去。袁绍在逃跑时,显然把这个讨厌人忽略了。沮授没能逃脱被俘的下场,当他被抓获时,他强调道:“我沮授不是投降,而是被俘虏的。”失败,也得留下尊严。

曹操对沮授不陌生,两人有过交往,算是老相识。曹操会演戏,他又要演戏了,亲自出门迎接老朋友,笑眯眯地说:“我们天各一方,以致于不能相见,不曾今日你被我活捉了。”这句话,不免有一种自得之神情。他想看到对手匍伏、臣服在其脚下,摇尾乞怜,说些“英明神武”之类的恭维话。

沮授淡淡地说:“袁绍失策,自取败亡。我的才智无用武之地,被你活捉,也是情理之中。”语气平静、从容,只是眼睛里还是闪透着淡淡的忧伤。他能不忧伤吗?打从南征始,他便对这场战争不抱有太高的期望,袁绍的战略根本是错的,战术更是一塌糊涂。如此打仗,岂有不败之理?

这种忧伤被曹操看在眼中。对于普通降卒,曹操是是刽子手,是杀人机器,是地狱恶魔,但有一类人曹操不轻易杀,这便是谋士。谋士是一群智慧高超的人,而世界最终要由高智商的人来把持。英明的领袖未必就是智商最高的人,但他能把智商最高的人聚集在自己的身边,用他们的智慧武装自己。汉高祖刘邦是这样的领袖,曹操同样是这样的领袖。他对沮授敞开大门欢迎:“既然袁绍都不用你的谋略,不如跟我联手,以你我之力,必能平定四方之乱。”

不错,曹操是个好领导,但不是所有的智者都愿意跟随他。陈宫不愿意,沮授也不愿意。沮授的答复是:“叔父、母弟的性命,操在袁绍手中,您还是早点杀了我,让我解脱吧。”曹操杀了七万人,但不杀沮授,非但不杀,还赦免了他,推为贵宾。如此说来,沮授怕是也要知足吧?可是他偏偏要往火坑里跳,不好好当嘉宾,整天想着逃跑,最后曹操发现他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没有价值的人,还留着做什么呢?就这样,沮授最后还是被曹操所杀。

以我的看法,沮授是故意寻死的。凭他的聪明才智,难道看不出来袁绍已经大势去矣,他还想方设法要逃回去干嘛呢?只是因为怕危及自己的家族,袁绍若知他投降,必定要灭其族。在沮授出征前,他把家产分给了族人,可见他家族观念很强,若是他一死,就一了百了。我想,他的逃跑只是幌子,无非想寻死罢了。他死了,家族保全了。这是一个超级谋士最后的一次深谋远虑。

官渡之战,袁绍几乎全军覆没。

这场战争,从建安五年二月至十月,共历时九个月。袁绍投入的兵力十万人,曹操投入的兵力大约两万人,最后结局令人大跌眼镜,强大的袁军灰飞烟灭,仅是被坑杀者便超过七万人。这种结局,可谓意料之外,却又属情理之中。

说是意料之外,因为袁军的战斗力不致于如此不济。袁绍的军事力量崛起于反董战争,后来与公孙瓒交锋多年,终于打垮强敌,同时还扫灭多支农民军武装,可谓是身经百战之雄狮。以这样的精锐部队,在兵力上又有数倍的优势,只要不犯重大错误,不太可能被一举歼灭。可是袁绍偏偏犯下重大错误,而这又是他的性格刚愎自用使然,对于谋臣们的建议,完全当作耳边风,因此失败又属情理之中。

袁绍性格上的弱点,在此役中充分暴露。他能招揽人才,但只是作为摆设,表面上尊敬有加,实际上则是博取“爱贤”之美名。几乎所有能明察秋毫的人都能观察出袁绍谋略平平,智慧一般,只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袁绍当然不会承认自己只是低能儿。人都有打肿脸称胖子的天性,拒绝承认某些致命的弱点,甚至会把弱点当作优点来看待。这些在袁绍身上得到淋漓的体现,甚至我有一种怀疑,他拒绝别人建议,与其说是对计谋的不满,不如说是潜意识中对这些谋士的轻视,只要是他们提出的,他势必要唱反调,却不理会反调到底有没有理。

无论是曹操还是袁绍,都是带着一付面具生活。曹操极力要表现出自己的慷慨与大度,但是他的性格本身并非如此慷慨,他只是能理智地意识到必须慷慨大度,他只是善于克制自己。同样,袁绍在世人面前也装出礼贤下士的低姿态,但是他并不能像曹操那样克制自己的好恶之心,最终在智力角逐的舞台上败下阵来,实在怪不得别人。

鼎立天下——三国的历史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10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醉罢君山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鼎立天下——三国的历史真相第10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