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立天下》
曹操在用人上不拘一格,像荀彧、荀攸、郭嘉等人都有真才实学,当然得到重用,但也有一些人,虽然才能一般,却是声誉很高的知名人士,曹操同样来而不拒。
孔融就是这么一个人。
孔融是属于那种志大才疏的人,这里说的才,不是指文才,而是指实际才干。他很早就成名,还留下一个“孔融让梨”千古流传的佳话,可见是个早慧儿。他的理想很高远,志在靖难,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中兴汉室。可惜的是,他终究是个眼高手低的人,若是坐以论道,他当然属于第一流的人物,若是论及在战场上克敌制胜,决非强项。先前他任北海相时,被黄巾军所围,若不是太史慈与刘备出手相救,恐怕早与刘岱一样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了。不过孔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缺点,由于他是一代名士,也吸引一些人前来投奔,他只会高谈阔论,谈吐倒是十分清雅,时不时妙语连珠。天才也怕入错行,若是他潜心学问,必能成为一代大师,但他偏偏选择了政治。虽然口吐莲花,论及时事,却大而无当,毫无可行性。
其实在孔融身边,也有几个能人,譬如左承祖、刘义逊等人,皆是一时之才俊。但孔融却从来不跟他们讨论政事,在他内心深处有这么一种观念:说政事乃是一种庸俗的事,高雅之人不屑于谈论这种世间俗事。在东汉末年形成的这种清谈时尚,在魏晋时代还要发扬光大。可是前来投奔孔融的人,多是想干出点事业,岂知被束之高阁了。唐太宗说过这样的话:“有才而不用与无才等,用才而不信与不用等。”前半句可用来形容孔融,后半句可用来形容袁绍、孔融。
在东方诸军阀中,孔融的地盘是很小的,只是青州的一隅之地,被袁绍、公孙瓒、曹操等人的势力所包围。左承祖曾劝他投靠强者以自保,自视甚高的孔融不仅未听从,反而把左承祖杀了。此举大失人心,刘义逊等人知道孔融干不了大事,遂纷纷离他而去。
果不其然,袁绍的儿子、青州刺史袁谭把势力扩张到北海郡,发兵大举进攻孔融。孔融坚守了几个月,军队越打越少,最后只剩下数百人。袁谭军以集密箭雨攻城,所有士兵都毫无斗志,而孔融仍然摆出悠闲自得的模样,坐在案几前读书,谈笑自若。这种从容不迫的勇气确实很令人佩服,就像当年孙坚面对董军突袭时那样毫不惊慌,只是孙坚镇定自若是要稳定军心,而孔融则未免有作秀之嫌。
都昌城终于被袁谭军所攻破,孔融这才落荒而逃,妻子儿女都成了俘虏。想摆出儒将的风范,结果只成为笑柄。
在这个时候,曹操伸出援手,以朝廷的名义召他到许都。曹操之所以要救孔融,有个原因是两人是老朋友,以前有所交往,但更重要的是,曹操把持朝政后,希望能尽量吸引四方人才。孔融在当时也是名人,有声望,曹操自然想招来充当门面。不过以曹操的火眼金睛,难道还看不出孔融只是夸夸其谈之辈么?当然不是了,曹操掂量得很清楚,因此让他出任将作大匠,相当于建设部长,专门搞土木工程,没什么实权。
看来曹操确实十分会用人,知道什么人应该放在什么位置。
《鼎立天下》
群雄争霸,表面上看,是争于武力,实质上较量是全方位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争夺人才。人才,就是古人所说的“贤人”。早在春秋战国时,墨子就写过几篇《尚贤》,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王公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除了任用贤良之外,曹操对经济的重视程度,也是其他军阀所不逮。
曹操担任兖州刺史时,毛玠就向他建议:“修耕植以畜军资”,他能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靠的不仅是高人一等的智慧谋略,也靠强有力的经济支持。没有物质基础,军队哪来的战斗力呢?
自黄巾起义爆发以来,整个国家分崩离析。各地纷涌的农民起义以及各路军阀之间的混战,对正常的农业生产起到巨大的破坏作用。像黄巾军、黑山军等农民军,基本上是走到哪吃到哪,所过之处,粮食差不多都要被吃光。而各路军阀也好不到哪去,要战争就必须有粮食,于是四处征收,百姓苦不堪言。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背井离乡,越来越多的良田被抛弃,杂草丛生。粮食问题,已经成为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实力比较强的军阀,如袁绍、袁术等,也倍受粮食问题的困扰。袁绍的军队,不得不以桑椹为食;袁术的军队,不得不在河中捞贝类动物为食。至于平民百姓,更是惨不可言,人吃人的现象比比皆是。放眼望去,从城镇到乡村,一片萧索凄凉。
曹操在经济上的远见是其成功的一大因素。当初他之所以能顺利入洛阳奉迎皇帝,就在于杨奉看中他有粮食;后来迎皇帝到许都,理由还是洛阳没有粮食,而他有粮食。可以说,若没有粮食储备,他“挟天子”的计划都可能泡汤。可是如今许县成了许都,朝廷人员庞大,对前来归附的人还得供吃供穿,粮食问题也渐渐紧张了。
这时羽林监枣祇向曹操提出屯田的主张。所谓屯田,就是由军队开荒垦植。在两汉四百年期间,屯田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在边疆地区,由于转输困难,军队自力更生,搞“南泥湾”工程,比如在西域轮台、车师、西北河湟谷地等地,就有大量军队开垦的田地。但是内地屯田是比较少的,因为和平时代没这个需要。现在已是非常时期,必须要把边疆地区的屯田政策搬到内地。曹操对枣祇的建议十分欣赏,任命他为屯田都尉,同时任命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
与边疆屯田有所不同,内地民力较多,所以曹操的屯田政策是军方主导,百姓耕种。刚开始时是在许都附近开荒,第一年便收获谷物一百万斛。斛是东汉时的一种量器,一斛为十斗,根据现在出土的东汉斛具量算,一斛容积约二十升。屯田政策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曹操遂把这项政策推广到所控制的全部州郡,设立主管屯田的官员。在若干年后,所有州郡的粮仓都装满粮食。
史书对曹操的这项政策给予高度评价:“故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能兼并群雄。”如果说“挟天子以令诸侯”令曹操占据了政治至高点,那么屯田政策无疑让他占据了经济至高点,再加上军事上给力的配合,遂而能成就一代伟业。屯田政策能取得如此成功,与枣祇、任峻两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故而史书称“起于(枣)祇而成于(任)峻”。
不过对曹操来说,要扫平群雄、一统宇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