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立天下》
经此一战,李傕觉得皇帝呆在兵营里不安全,便把他迁到北坞,也就是一座小军事城堡里,门口派卫兵守卫,相当于把皇帝软禁了。得了,反正就这命,皇帝也认了,可问题是你李傕总要提供足够的食物吧。李傕派人每天送两顿饭,饭菜量不足,皇帝当然可以吃得饱,但他的左右侍臣们个个饿得头昏眼花的。
汉献帝着实看不下去,毕竟是落难君臣,感情还是比较深厚的。皇帝不得不放下颜面,求李傕供应五斗大米、五具牛骨。这个要求,实在够低了。不是要求饭菜,而只是大米,自己下锅;不是要求牛肉,而是牛骨,你们吃完肉,把牛骨留给我们熬汤总行吧。岂料李傕大怒道:“我早晚都送饭过去,要米做什么?”一口拒绝了。至于牛骨嘛,倒是送去了,只是全部都是腐臭的。
欺人太甚了!斯可忍,孰不可忍!
皇帝拍案而起,想去痛骂李傕一番。侍中杨琦赶紧拦住,说道:“陛下还是忍忍吧。李傕干下这些大逆不道的事情,一定不会就此罢手的。听说他打算把陛下转移到池阳的黄白城,还是先忍忍吧。”言外之意,这才只是苦难的开始罢了,以后还不知要遇到什么样的事呢,还是别惹火了李傕。
皇帝气得只咬牙,可是咬完牙也只能咬嘴唇了,忍住不吭声了,眼泪差点就掉下来。
如今皇帝有难,臣子也该挺身而出了。
挺身而出的是司徒赵温,他写了一封信给李傕,斥责他“屠陷王城”、“杀戮大臣”、绑架皇帝的罪行,并用《易经》的一句话来警告他,这句话是“一为过,再为涉,三而弗改灭其顶”,意思就是说,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就要遭灭顶之灾。李傕看完后气坏了,这不是在诅咒自己么?他一怒拔剑,杀气毕露。若非其弟李应在一旁苦谏,司徒赵温恐怕身首异处了。
不过也不能说赵温所做的努力全是无用功,过几天后,李傕心里琢磨,这个小皇帝还是有点利用价值,若是太亏待他,便会被自己的对手抓住把柄。故而他改变了做法,每去见皇帝时,装作毕恭毕敬的样子,尊称皇帝为“明陛下”或“明帝”,并以无辜的口吻痛陈郭汜的罪行。汉献帝自知小命捏在李傕手中,也就顺着李傕的意思答话,李傕还自以为博得皇帝的欢心,窃窃自喜哩。
皇帝的处境稍稍改善了,便又着手策划调解李傕与郭汜的矛盾,派仆射皇甫郦前往斡旋。皇甫郦是前车骑将军皇甫嵩的侄子,他先去拜会郭汜,郭汜答应罢兵。紧接着,他又游说李傕,李傕怨恨难平,当初自己老请郭汜喝酒,却被他反咬一口,怒气不消,坚决不同意媾和,还骂道:“郭汜不过是个盗马贼罢了,怎么敢与我平起平坐,我一定要宰了他。你看我兵多将广,搞定郭汜就是小菜一碟罢了。更何况郭汜还擅自劫持公卿为人质,这样的行径,难不成你还要帮他不成?”
真是贼喊捉贼,李傕只字不提自己绑架皇帝,只说郭汜绑架公卿。
皇甫郦耐心地劝说:“以前董卓何等强大,这您也是知道的。但吕布反戈一击,须臾之间,他就身首异处,可谓是有勇而无谋。如今将军身为上将,荣宠不衰,郭汜劫持公卿,您却绑架皇上,究竟谁的罪行更大呢?”
李傕听了大怒,把皇甫郦大骂一通后,逐出营外。
皇甫郦回去后,向皇帝禀告说:“李傕非但不奉诏,还出言不逊。”汉献帝怕这话被人听了,赶紧打断皇甫郦,令他速速离开。皇帝的警觉是对的,李傕很快就派了一位名为王昌的武士前来杀皇甫郦。但是王昌这个人比较有正义感,他知道皇甫郦正直忠心,暗地里放他一马,让他逃命去了。回去后,王昌向李傕禀告:“皇甫郦跑了,没追上。”
《鼎立天下》
调解不成,李傕与郭汜又大打出手。
战局陷于僵持状态,一连打了几个月,双方死亡人数上万。李榷的部将杨奉突然叛变,临阵倒戈,令双方的平衡局面被打破。在这个时候,凉州兵团的另一名重量级将领、驻扎在弘农郡的镇东将军张济赶回长安,为双方调停。
前面说过,凉州兵团在董卓、牛辅死后,群龙无首,山头林立,最重要的将领有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张济实力稍逊,被排挤出朝廷,驻军于弘农;另一位将领杨定则后来居上,开府仪同三公;这是凉州兵团五大巨头。樊稠被李傕杀死后,只剩下四大巨头了。
李傕与郭汜交恶,张济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只要你们打得精疲力竭了,我再从容出来收拾残局,岂非可一跃成为朝廷柱石么?张济此来的目的,决不只是为了当雷锋,他的目的是迎汉献帝到自己的地盘弘农,到时便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资本。
张济先去拜见汉献帝,皇帝仿佛看到救世主驾临。
自从迁居长安以来,这里是是非非,充满血腥的杀戮,汉献帝没有一天过上好日子,时间长了,愈发思念旧都洛阳。如今弘农郡的位置在长安与洛阳之间,若是东行到弘农,就有机会返回洛阳了。
在张济的支持下,汉献帝又派人调解李、郭二人的争端。调停使节前后往返李、郭军营十几次,最后李傕、郭汜同意和解。和解的原因,并不在于皇帝出面斡旋,而是他们两人都担心在一旁虎视眈眈的张济。鹤蚌相争,渔翁得利,倘若他们不停战休兵,打到最后,只能被张济轻而易举地抢走胜利果实。
李榷与郭汜接受调停,约定互相交换儿子当人质。
岂料节外生枝,令来之不易的和平差点泡汤。
事情出在李傕夫人身上,当她得知要把儿子交出去当郭汜的人质,死活不肯。当人质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一旦两方开战,人质必定要人头落地。李傕交不出人质,已经是手忙脚乱了,不想此时其麾下羌胡骑兵又闹事了。先前李傕允诺把宫女送给羌胡骑兵,如今战争结束了,他们便找上门了。这些羌胡人整天到软禁皇帝的北坞门口闹事,高喊道:“天子是不是在里面呢?李将军许诺给我们宫女,现在人在哪呢?”
羌胡人天天闹事,汉献帝胆战心惊,不知所措,自尊心更是严重挫伤。要怎么办呢?想来想去,只有请一个人帮忙了,这个人便是李傕麾下以谋略见长的贾诩。汉献帝派人前去对贾诩说:“您公忠体国,受到朝廷荣宠,如今羌胡聚众闹事,得想个办法解决呀。”
贾诩便想了个办法,把羌胡闹事者召来喝酒,在酒会上忽悠他们,说朝廷打算给他们封爵进赏,宫女与爵位封赏相比,算得了什么呢。羌胡酋长们听后一想,看那个落魄皇帝也不像宫女成群,也就不再坚持,领兵撤去了。
羌胡骑兵一走,李傕的兵力一下子就弱了许多。此时他老婆还不肯交出儿子当人质,让他十分被动。幸好有人提出一个新的办法:既然交不出儿子,不如双方都用女儿为人质吧。说实话,互为人质的情况自古以来就有,但以女儿为人质,确实闻所未闻。但事到如今,也只能变通一下了。最后,李傕、郭汜互交了女儿,算是握手言和了。
军事冲突结束了,权力重新分配。
李榷成了大司马,郭汜成了车骑将军,张济捞了个骠骑将军。此外,其他几个军阀也升官了,杨定为后将军,杨奉为兴义将军,董承为安集将军。这些军阀可不是一条心,个个都有自己的小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