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立天下》
这时的豫章也是一块是非之地。袁术已派部将诸葛玄为豫章太守,这也是个山寨货。刘繇抵达豫章后,便派正宗的豫章太守朱皓发兵攻打诸葛玄。为了彻底打败诸葛玄,刘繇又派人与笮融取得联系,令他兵下豫章,协助朱皓作战。
伪佛教徒笮融是个十足的无耻小人,以前投靠广陵太守赵昱(张昭的好友),便杀了赵昱;后来渡江投靠薛礼,又把薛礼给杀了。如今刘繇要这种人协助朱皓,许劭不无担心地说:“笮融是个没名节信义之人,而朱皓却待人真诚,容易相信人,您应该通知他要防着笮融。”
果不出许劭所料,笮融到了豫章后,便设计杀死朱皓,自己独霸一方。这可把刘繇给气坏了,发兵攻打笮融。笮融既信佛教,当知恶有恶报之理,报应如期而至。他被打败后逃到深山老林中,被当地百姓杀死。
朱皓死后,朝廷又派华歆为豫章太守,继续与袁术对峙。
袁术这个人虽然行军打仗水平一般,但在收编军队上有点本事。他军队的来源五花八门,有自己招募来的部队,有孙坚的旧部,有黑山军,还有南匈奴人。为了与刘繇、华歆等对抗,他又想方设法把汝南、颖川的黄巾军拉拢到自己一方。
在汉末群雄中,袁术有一点比较古怪,他从来不称刺史或州牧,只是别出心裁地自封一个“徐州伯”。在别人为刺史、州牧的头衔争得头破血流之时,他却无动于衷,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袁术内心深处,一直做着一个帝王梦,刺史州牧这种头衔对他来说简直是不足称道,他的理想,大则称帝,小则称霸。
论实力,袁术在诸候中只能算中等,在荆州南阳时被刘表赶走了,到兖州被曹操赶走了,只是靠孙坚、孙策父子的非凡表现,才在诸侯中有点薄面。
我们不禁要问,袁术凭什么想称帝呢?
凭一句流传很久、同时也流传很广的谶言。
这句谶言是“代汉者当涂高”,据说是出自谶书《春秋谶》。所谓的谶言就是预言,在汉代,特别是东汉,谶纬之术大为流行。在《太平御览》一书中,记有汉武帝说的一段话:“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在《春秋谶》中则是这样写的:“汉家九百二十岁后,以蒙孙亡,授以承相。代汉者,当涂高也。”
可见“代汉者当途高”这句预言,在汉代时已广为流传。袁术是个相当迷信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名字与预言暗合。袁术的字是“公路”,“路”与预言中“途”字意思相同。不仅如此,袁术还从家谱学与五行学作为印证,袁氏的先祖出自春秋时代的陈国,据说陈国是舜的后裔,而舜在五行中属土德,汉则属火德。根据五行理论,火生土,也就是火德之后便是土德。袁术惮精竭力寻找种种理论,以证明自己注定要当皇帝取代汉室。
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更令袁术相信他是真命天子。
《鼎立天下》
在孙策攻略江东之时,袁术得到一个确切的信息:当年孙坚攻克开封时,得到了皇帝匆匆西撤时失落的传国玉玺。
这个消息令袁术大为振奋。
那么玉玺在哪里呢?就在孙坚的妻子、孙策的母亲吴氏手中。袁术马上派人把吴氏抓起来,采取威胁的手段,强迫她交出传国玉玺。得到玉玺后的袁术得意忘形,马上把部下召集过来,商议称帝事宜。部下个个面面相觑,没有人敢吭声。称帝意味着什么呢?谋反!那可是诛家灭族之大罪,谁敢附和呢?
主簿阎象鼓足勇气说:“以前岐周从后稷一直传到周文王,累积无量功德,占据天下三分之二的地盘,却仍臣服于殷商。您虽世代显赫,仍不如当年岐周兴盛,汉室虽然衰微,也没有商纣的暴行。”以周文王盖世才华,在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还不敢贸然称王,你袁术才多大一块地盘,却迫不急待要称尊,岂非天方夜谭么?
袁术听完后,半晌说不出话。
但袁术不会轻易放弃的,既然得不到内部人的支持,他转而寻求外部人的帮助。当时扬州有个著名隐士名为张范,袁术想招他入幕府以商量称帝之事。张范有自知之明,不肯前去,又怕得罪袁大人,便让自己的弟弟张承前往寿春以示歉意。袁术见张范没来,不免有几分失望,转而问他弟弟张承:“我所据有的土地广阔,士民众多,想效法齐桓公、汉高祖成就一代伟业,你觉得如何?”
齐桓公是霸主,汉高祖是开国皇帝,袁术不是想称帝就是想称霸主。张承回答道:“关键在于德行,而不在于武力。倘若以德行顺应天下人之愿望,就算只有少量的资本也可以成就霸王伟业。如果只是想僭位夺权,违背天意,那不免被人唾弃,岂能长久兴盛呢?”
又是当头一棒,袁术头冒金星。
如果说部将与张承只是给了袁术一记闷棍,那么孙策无疑是捅了他一刀。
先前袁术不惜绑架威胁孙策的母亲以得到传国玉玺,这件事已令孙策愤怒了,如今又传出称帝的丑闻,孙策的怒火如火山喷发了。孙策少年起兵,就是为继承父亲之遗志,父亲为了国家朝廷,与董老贼浴血奋战,是何等忠义的英雄。董老贼尚且不敢妄称皇帝,袁术居然想捷足先登,斯可忍,孰不可忍。
孙策奋笔疾书,给袁术写了一封信,他写道:
“成汤讨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周武王讨伐商纣时说‘殷有重罚’,此二人都是旷世明君,假使桀、纣没有失道,也没有理由夺取他们的天下。如今皇上并没有过错,只是因为年幼被奸臣胁迫,这与桀、纣无道不可同日可语。董卓贪淫骄暴,尚且没敢自立为帝,天下人已是深恶痛绝,何况您要做的比董卓还过分!我听说幼主明智聪敏,虽然未能恩泽天下,但四海英雄无不归心。您的家族五代承蒙恩宠,没有哪个家族可以相比,更应该效忠守节,以报答王室。时人多被图谶之言所迷惑,牵强附会,只顾讨主子欢心,毫不顾及是非成败,这种鬼话,怎么能听呢?称帝这种事,自古以来都是慎之又慎,岂能不深思熟虑呢?所谓‘忠言逆耳,驳议致憎’,倘若这一番话能有所裨益,那我万不敢推辞。”
这封信,虽然文笔还算恭敬,但态度极其强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