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鼎立天下》

孙策得到周瑜相助后,大举进攻横江、当利,连连击破刘繇的部将樊能、张英等。一年来的相持局面迅速被打破,孙策挥师渡过长江,兵锋所至,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当时江东百姓把孙策称为“孙郎”,郎本是指少年男子,不过在汉魏时,还有一层特殊的含义,就是指风流倜傥的美男子。像周瑜就被称为“周郎”,孙策被称为“孙郎”,因为孙策也是个帅哥,《三国志》称他“为人美姿颜”,现在似乎没有这样形容男人,拿来形容汤唯、全知贤还差不多。像张飞这样目如铜铃的粗人,就不好称为“张郎”了。

当时孙策横扫江东,百姓很害怕。虽说孙氏家族名望很高,但战争杀红了眼,谁也不知道孙策究竟是个好小子还是坏小子,是救世主还是混世魔王。百姓尚且战战兢兢,江东官吏更不用说了,纷纷躲到深山老林去了。

别看孙策还只是毛头小子,他是有志向的,想干大事的。想干大事,就必须得到父老乡亲的支持,否则怎么立足江东呢?又怎么招兵买马呢?所以孙策是有政治头脑的,比起刚出道时要成熟许多。他严令军队禁止打家劫舍,杀人放火,连乡亲们的鸡呀、狗呀,菜呀都不能抢,违令者严惩不殆。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制约下,战士们秋毫无犯,表现出人民子弟兵的本色,百姓见状,担忧与恐惧烟消云散,大家纷纷宰牛送酒,犒劳军队。

孙策所过之地,民心归附,除了军队秋毫无犯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的个人魅力。可以说,孙策是极富人格魅力的人。首先他的形象不错,年轻又有活力,属于阳光男孩,倘若当时有选举,势必得到众多女选民的支持;其次,他有幽默感,史书说他“能笑语”,时不时讲些笑话;其三,他心胸宽广,能听从他人的建议。这点从他向张纮求教、听从朱治建议这两件事就可以看出;其四,他善于用人,其麾下许多将领,后来都成为东吴名将,比如周瑜、黄盖、程普、吕蒙、韩正等。

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却已成为独当一面的领袖人物,孙策可谓是人中之杰矣。正是这种非凡的人格魅力以及正义之师的光辉形象,令江东百姓及士人对孙策十分拥护,尽心效力。赢得民心,是孙策得以立足江东的根本。

不过,刘繇的实力是不可小觑的。

他毕竟是朝廷正式任命的扬州刺史,得到了一些郡县长官的支持。彭城相薛礼、下邳相笮融共同尊刘繇为盟主,联合起来对抗孙策。彭城与下邳都是隶属徐州,怎么跑来趟这浑水呢?

说起下邳相笮融,他倒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名人。提起佛教,我们总是想起慈悲为怀,可是这个笮融就是披着袈裟的恶狼。笮融与其说是信仰佛教,不如说他企图通过某种神力的庇佑,让自己可以为所欲为。表面上看,他果真是虔诚的佛弟子,修寺庙、建佛塔、造佛像,搞得轰轰烈烈。他还不遗余力地推广佛教,命令下邳郡的百姓都得诵读佛经,还从其他郡招来五千多名信徒。每当佛祖生日时,还要搞盛大的浴佛会,耗费的钱财数以亿计。

徐州刺史陶谦也被这个家伙给蒙骗了,还以为他一心向佛,自然是公正无私,遂令他负责监督下邳、彭城、广陵三郡的粮运。岂料陶谦看走眼了,笮融利用此机会,大肆贪污,中饱私囊。后来曹操与陶谦战争爆发,笮融一看大势不妙,遂逃往徐州南部的广陵郡,投奔广陵太守赵昱。赵昱对他好生款待,怎知这个佛教徒贪图财物,居然乘他喝醉酒时,把他一刀结果了,纵兵大掠。当时身为彭城相的薛礼因与陶谦不合,率部撤到长江南岸秣陵,笮融把广陵洗劫一空后,也渡江投奔薛礼去了。如今江东混战,笮融与薛礼便拥刘繇为盟主,联合刘繇共同抗击孙策凶狠的攻势。

《鼎立天下》

刘繇连连兵败后,在牛渚设下一道防线,但很快被孙策所攻破,粮食与武器损失殆尽。牛渚之战胜利后,孙策兵锋直指秣陵城。此时薛礼屯兵于秣陵,笮融则屯兵于城南,但是并未能阻止孙策的攻势,很快被打得落荒而逃。

孙策果然是江东之虎,越战越勇,打败薛礼、笮融后,他又在梅陵之战中大破刘繇军,连下湖熟、江乘等地,一直打到刘繇的大本营曲阿。

正当刘繇焦头烂额之时,正好有一个同乡来看望他,这个人就是太史慈。

太史慈的到来,令曲阿将领为之振奋,有人便建议刘繇,任用太史慈为大将。

究竟太史慈为何方神圣呢,为什么大家认为他是一个可以力挽狂澜的英雄呢?

太史慈与扬州刘繇都是青州东莱郡人,比刘繇小十岁。他从小便十分好学,深受时代思想的影响。我们在读三国史时要注意一点,三国历史之所以伟大,在于人物之伟大,而三国人物之伟大,又与东汉之思想潮流有直接的关系。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名节的朝代,史学家司马光曾说:“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近代思想家梁启超也说:“东汉尚气节,崇廉耻,风俗称最美,为儒学最盛时代。”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背景下,汉末三国的英雄名士,在修养品格上,都有卓著不凡之处。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一书中曾说过一句十分贴切的话:“三国当汉、魏之际,英雄虎争,一时豪杰志义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后人所能冀。”在这些英雄人物中,他特别提到,“太史慈犹为可称”。

自青年时代始,太史慈便表现出卓而不凡的品格,我们可以借用一些史书记录勾勒出他的思想画像:他气勇胆烈,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旦许诺之事,即便是赴汤蹈火,亦在所不惜。

北海孔融也是名重天下的名士,他对太史慈十分仰慕。当时太史慈因为一些事触怒州府,不得不远走辽东避难,孔融与太史慈虽未曾谋面,却时不时派人前去问候太史慈母亲。后来孔融在都昌被黄巾军所围,危在旦夕。太史慈正好从辽东返回家乡,母亲就对他说:“你跟孔北海没见过面,但他一直很照顾我,如今有难,你应该去帮他。”

太史慈在家呆了三天后,就动身前往都昌,乘黑夜溜进城去。见到孔融后,他请求带兵出城杀敌,孔融见敌众我寡,没敢出城,只是坐等援军。等了几天,鬼影也没见着,这时黄巾军已经把都昌城围得水泄不通。孔融心里焦急,想向平原相刘备求助,但敌垒森严,根本就出不了城。

这时太史慈自告奋勇闯出城搬救兵,孔融面有忧色道:“你虽勇气可嘉,但这也太冒险了。”太史慈道:“家母让我前来帮助您 ,就是认为我还有用得着的地方,现在局势非常危急,您就别犹豫了。”孔融想想也别无良策,只得应允。

要突出重围,谈何容易呢?太史慈便想了一个主意。

天色刚亮,他便带着弓箭,跨上战马,打开城门出城了,后面还跟着两个骑兵,每个人手上拿着一个箭靶子。黄巾军一看,敌人出城了,赶紧动员起来备战。岂料太史慈却若无其事地让那两名骑兵把箭靶子插在地上,然后练习射靶子。射完后,拍拍马回城了。黄巾军一看,这位仁兄原来一大早起来早锻炼呢,真有闲情逸志,遂各自回营去了。

在接下来几天,太史慈天天一大早到城外练习射箭,射完就回城。黄巾军也习以为常,见他出城,就懒得理会了。太史慈见敌人已经不再戒备,遂在某天出城后,突然扬鞭策马,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竟从敌人兵营中冲出一条路,杀出重围去了。黄巾军紧急拦截,冲在前面的人都被太史慈射倒,最后谁也没敢追了。

单枪匹马踏敌营,太史慈果然胆力绝伦。

到了平原郡后,太史慈拜见刘备,说道:“我只是东莱一个鄙夫,与孔北海非亲非故,只是志趣相投,所以同甘苦共患难。如今北海被围,孤立无援,危在旦夕。您有仁义之美名,能救人之急,北海先生对您十分仰慕,特派我冒白刃突重围,万死一生前来向您求援,请您定要出手相援。”

刘备听罢,对太史慈不禁肃然起敬,同时又有几分沾沾自喜地说:“名满天下的孔北海居然还知道世上有刘备这个人。”遂派出三千精兵,与太史慈解了都昌之围。

经此一役,太史慈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信义之名远扬。

鼎立天下——三国的历史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6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醉罢君山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鼎立天下——三国的历史真相第6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