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鼎立天下》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曹操自个率领招募来的五千人马,向西挺进,打算攻占成皋。这时有一个人心里过意不去,此人正是陈留太守张邈。张邈虽然也想保存实力,可是他与曹操是老朋友,况且他从青年时代始,就以侠义而闻名。曹操以五千弱旅前去与董卓精锐的凉州兵团交锋,这种勇气把张邈震憾了,自己在江湖上好歹有侠义之名,岂能无动于衷呢?张邈派部将卫兹带一支军队,前往相助。

曹操一路挺进到了荥阳附近的卞水河畔,董卓部将徐荣在此严阵以待。双方在此展开大战,从早上打到下午,兵力上居于劣势的曹军吃不消了。你想想,曹操招募来的五千人,多数都没上过战场,怎么是久经沙场的凉州兵团的对手呢?能坚持战斗一天,已实属不易。到了傍晚时,董军越战越勇,曹军兵败如山倒,只得撤退。

更糟糕的是,曹操的坐骑被流箭射死,他跌下马背,而董军追兵正追上来,情形十分危急。正当此时,曹操看到一张亲切熟悉的脸庞,堂弟曹洪策马扬鞭赶到他面前。曹洪从马背上跳下来,冲着堂哥喊道:“快骑我的马走。”

那一刻,曹操心口涌出一股暖流,但他还硬撑着,不肯上马。曹洪急了,大喊道:“天下可以没有曹洪,但不可没有您。”硬是把曹操架上马。就这样,曹操上了马,曹洪跟在后面跑步。幸好曹洪脚力不错,一路狂奔下来,居然也摆脱了凉州兵团的追击。哥俩人在夜色的掩护下,逃回盟军大本营,沿途收罗了一些残兵败将。

第一战便遭到沉重一击,曹操着实气馁。

当时盟军大本营设在酸枣,曹操回营后,见到其他将领都在设宴喝酒,聚会喧闹,虽然兵营里有十万大军,却没有人想出兵与董卓决战。

看到这里,曹操心里的气就上来了,他大踏步闯入宴会厅,怒气冲冲地对那些正在觥筹交错的将领们说:“董贼就在外面,诸位不图进取,却在这里饮酒作乐,我为你们感到羞耻。”

大伙一听,都放下酒杯,不怀好意地望着这位扫兴的家伙。

曹操视若无人,又说道:“诸公在这里逗留,莫非以为董贼会不战而自亡?如果肯听我的计谋,请袁绍将军兵进孟津,诸位分守成皋、占据敖仓、阻塞轘辕、大谷,这样就可以制贼死命。再让袁术率南阳军队攻入武关,威慑长安,董贼必亡无疑。如今诸位兴义兵,却在这里徘徊观望,徒令人耻笑罢了。”

孔子曾经说过:“知耻近乎勇。”曹操想要激起各路豪杰的羞耻心,有羞耻心就有勇气,就能与董贼一决雌雄。他当然晓得群雄肚子里都打什么算盘,大家都不想第一个冲上前当牺牲品,都想着别人冲杀在前,自己在后面捡胜利的果实。

这番慷慨陈辞有没有作用呢?

很遗憾,根本没有。

曹操的计划是好的,一旦落实到具体部署,各路大神们纷纷扯嘴皮子,谁也不当先锋,最后不了了之。袁绍作为盟主,既指挥不了别人,自己也不愿带头出击。盟主都这样想,遑论他人?

此时的曹操虽有心力挽狂澜,无奈所部伤亡惨重,已无力再战,只得离开酸枣,前往扬州招募新兵。

关东义军的这些首领们,坐吃山空,终于把粮食耗光了。

没粮食自然没法打仗了,大家便纷纷撤退。

一个更危险的情况出现了,义军内部开始出现内讧,自相残杀。

兖州刺史刘岱与东郡太守桥瑁不和,两人势同水火,刘岱索性先下手为强,杀死桥瑁。桥瑁是第一个倡议讨伐董卓的地方官员,可是他没死于战场,没死于董卓之手,而是被盟友给害死了。

后来曹操在他著名的诗歌《蒿里行》中,表达了自己对关东义军首领的强烈不满: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鼎立天下》

五、立帝风波:袁绍导演的闹剧

看到关东义军联盟自相残杀,董卓自然在一旁偷着乐。

这可是分化瓦解联盟团结的最佳时机啊!

董卓派出几位高级官员动身出发,打算游说关东诸将,这几位高级官员分别是:大鸿胪韩融、执金吾胡毋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瓖。岂料四人刚刚到了河内郡,袁绍便已吩咐河内太守王匡,将这三个人抓起来,吴修、胡毋班、王瓖三人就地正法,只有韩融因平常口碑不错,得免一死。看来董卓判断完全失误,关东诸将虽然不和,在反董卓这一点上,却是一条心的。

董卓不由得大怒,派出精锐的凉州兵团,袭击河内太守王匡,王匡势单力孤,哪里是对手,被杀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此时关东盟军面临一个大问题,没有一个中央领导,一盘散沙,袁绍名义上是盟主,实际上他哪来的权力呢?大家想了个点子,干脆啊,我们不承认董卓立的刘协,另立一个皇帝。

这个建议一出,许多人拍手叫好。立一个新皇帝,造一个新朝廷,那么在座各位岂非都是新政府的大功臣么?到时高官厚爵岂非唾手可得,过过三公九卿之瘾,岂不快哉?想象过去,多么美好啊。

那么要立谁当皇帝呢?

大家认为幽州牧刘虞,算是皇族中的佼佼者,可以立他。

说起来,刘虞确实是汉室中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

刘虞是在公元前187年(汉灵帝中平五年)时被任命为幽州牧,即幽州最高军政长官。州牧是刺史的升级版,最初是王莽时代设置的,到了东汉时又改为刺史。直到东汉末年,汉灵帝才又在若干州设立州牧一职,权限较刺史要大,而刘虞就是第一批州牧中的一人。

当时幽州正值张纯之乱(参考前文刘备事迹),兵灾十分严重。幽州是汉帝国的北界,与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部落相临,不仅要对付内乱,也要防备外敌,财政支出巨大。以往朝廷每年要从青州、冀州等地调拨二亿钱巨资补贴幽州。自从黄巾事变后,这笔钱就没下落了。刘虞到了幽州时,这里已是穷得叮当响。

州政府没钱,又要平乱,又要御边,对刘虞可真是艰巨的任务。

刘虞不愧是出色的政治家,他以身作则,扔掉华丽的锦衣,身穿破衣服,脚穿破草鞋,带领幽州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他力行节俭,饮食简单,每餐就一盘肉;在施政上相当宽仁,经济政策是促生产,励农桑,同北方少数民族建立贸易市场,发展商业,在渔阳郡开发矿产与盐产。

经过数年的奋斗,幽州这块北大荒之地,变成了北大仓。张纯之乱平定了,与北方游牧民族也没有爆发大战事。经济繁荣,粮食价格每石降到三十钱,这是和平年代的价格,不要忘了此时可是乱世。当时战乱频频的青州、徐州两地百姓纷涌入幽州,人数竟然达到一百万之多。刘虞对这些流亡者来而不拒,让他们能在此安家立业,同时也补充劳动力的不足。

于是乎,幽州成了乱世中国里的一片净土。

董卓上台后,为了嬴得声望,极力拉拢刘虞,把他提拔为“大司马”。在汉代,大司马等同于大将军,名义上是全国武装力量总司令,只是刘虞远在幽州,这个总司令当然只是虚衔罢了。

关东群雄兴义兵伐罪京师,刘虞更是成为两派人马争夺的对象。

董卓想征召刘虞入京,出任太傅,凭借其名声重振朝廷的威望。可是从洛阳到幽州之间的地盘,多数落入反董卓势力之手,因此朝廷发往幽州的征召令,最终并没有落到刘虞之手。

与此同时,关东诸雄开始考虑另立朝廷,拥刘虞为皇帝。

鼎立天下——三国的历史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2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醉罢君山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鼎立天下——三国的历史真相第2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