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鼎立天下》

他什么也没做,只是冷眼旁观,十分低调。

在隐居数年后复出,曹操比以前更加成熟了,不似当年那么锋芒毕露。因为他认识到,有些事既然不可为,不妨暂且隐忍,静观其变,耐心等待局势明朗化。在董卓与袁绍之争中,他既不站在董卓一边,也不站在袁绍一边,保持中立。董卓擅权后,暴虐无度,为所欲为,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

曹操的判断是,此时朝廷日衰,政令难出洛阳,举国动荡,暴动纷起,地方州郡的军事力量兴起,改变了光武帝以来地方武装薄弱的局面。州牧、郡守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初露端倪。在这种情况下,董卓虽操纵政府,势力亦不过局限于帝都,加之废立皇帝,独揽大权,暴虐无度,实是自取灭亡。

既然看清了董卓自取灭亡,曹操就不可能跟着他混,他果断地扔了骁骑校尉的信印,逃出京师。董卓得悉曹操逃跑的消息后,大为震怒,向全国发文,通缉曹操。

曹操打算逃回老家,为掩人耳目,他只得改名换姓,不敢走大道,只走小路。几天下来,风尘仆仆,饥肠辘辘,正好行经故人吕伯奢之家,便前去投宿。不巧吕伯奢并不在家,他的儿子们见曹操乃是父亲故友,便留他过夜。然而,就在这天夜晚,留下一桩千古难解的疑案:吕家几遭灭门的血案,杀人者正是曹操。

这件事扑朔迷离,难辨真相。

一种说法是,吕伯奢的儿子伙同宾客见曹操身上有些银两,财迷心窍,动了劫财之心,要抢曹操的马匹及财物,曹操奋起反击,手刃数人。按这种说法,曹操杀人,乃是不得已之下的自卫,因为一旦马匹钱财被抢走,他就死路一条了。

另一种说法是,吕伯奢的儿子们要盛情款待曹操,厨房里忙个不停,叮叮当当响。曹操方被董卓通缉,疑鬼疑神,以为吕家人想暗算他,故而先下手为强,在夜晚上血洗吕家,杀八人后逃走,还留下一句狠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后来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采取后一种说法。

究竟是自卫还是误杀呢?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是杀了人,而且杀了好几个,杀完人后跑了,这几点可确认。至于其中的真相,在陈寿写《三国志》时就弄不清楚了,更不用说两千年后的我们。

从洛阳到谯县,一路上充满危险。董卓以朝廷命令下达的通缉令已到各郡县,曹操虽小心翼翼地避开大道,仍有被抓获的危险。

当曹操路过中牟时,当地一个亭长发觉他鬼鬼祟祟的,就把他抓到县衙。此时县衙已经接到朝廷的通缉令,倘若认出此人是曹操,势必要将他捆绑押送回洛阳。县令听说亭长抓到一个行踪可疑之人,便派了一名功曹前去审理。该功曹见到曹操后,一眼就认出此人便是朝廷布告悬赏缉拿的罪犯,可是他没吭声。

这名功曹为什么不抓曹操领赏呢?

史书并没有给出解释,我想大概他对曹操不畏强权、抑制恶势力的英雄之举有钦佩之心。如今天下大乱,像曹操这样敢作敢为、有魄力的人,一定会成为光芒四射的豪杰,他怎么能把这样的人抓了向朝廷领赏呢?

功曹就向县令报告说,所抓之人,只不过是个平常的过路人罢了,没有什么过失。县令一听,好吧,那就放人吧。

就这样,曹操得以躲过一劫,安全返回家乡谯县。

曹操是个实干家,你董卓要抓我,我当然不能坐以待毙了。如今天下已是大乱,有兵就是草头王,曹家三代荣华富贵,积累的钱财不在少数。曹操决心已下,变卖家财,在陈留郡招兵买马。这年头,只要肯花钱,要招募一支军队并不难,战乱已令无数人穷困潦倒,参加军队至少还有一碗饭可吃,总比饿死强。

就这样,曹操招募了一支五千人的队伍。

与此同时,山东反董卓联盟也在悄然孕育中。

《鼎立天下》

四、反董同盟:雷声大雨点小

对于政坛暴发户董卓,显然许多人是不服的,凭什么由他来领导国家呢?

率先发难的人是东郡太守桥瑁。他伪造了一份假称是朝廷三公发出的文书,分发到全国各地。在这份文书中,揭露董卓的罪恶行径,并号召各州郡兴义兵,讨伐董卓。桥瑁不过是区区太守,怎么胆敢伪造三公文书呢?

事实上,他幕后老板正是被董卓逼出京师的袁绍。

袁绍家族显赫,他又曾担任过司隶校尉,在政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董卓为了安抚袁绍,以朝廷名义任命他为勃海太守,同时又密令冀州牧韩馥密切监视袁绍的一举一动。岂料袁绍并不吃董贼这一套,他指使桥瑁发出讨董文告,显然是下了决心,要与董卓一决雌雄。

冀州牧韩馥也收到这份文书。他原本是朝廷御史中丞,董卓夺权后,提拔他出任冀州牧,目的就是监控袁绍。但是韩馥并非董卓心腹,当关东讨伐董卓呼声四起时,他不得不要选择究竟站在哪一边。韩馥把几个心腹召集过来开会,征求大家的意见,是要帮助袁绍呢,还是帮助董卓。从事刘子惠说:“我们应该响应号召起义,但这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袁绍或董卓。”

这番慷慨激昂的话,令韩馥脸上流露出不自然的惭色。

刘子惠接着说:“起兵这件事,风险很大,我们不要强出头。现在应该先派人到各州郡侦察,若是其他州起兵了,我们就跟风。冀州的军事力量,在诸州中是比较强大的,到时建立的功业,肯定也是最大的。”

韩馥十分满意,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我就不当这出头鸟。那么谁会率先起兵呢?还用说吗?当然是袁绍了。于是韩馥写了一封信给袁绍,在信中大骂董卓一番,最后他说:“您要起兵,我就跟您干。”

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新年伊始,关东群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所谓关东,就是函谷关以东。

自春秋战国始,函谷关与崤山便以险峻而著称,战略位置相当重要。崤函以东,称关东或山东,崤函以西,称关西或山西。董卓来自凉州,又占据洛阳,关西基本上在他掌控之中;但他对关东的控制力显然是不行的,这最终导致关东诸雄群起而攻之。

关东诸州郡拒绝服从董卓,各地纷纷起兵对抗朝廷,主要起事者有如下几人:勃海太守袁绍、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内太守王匡、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此外还有从京城逃出来的曹操、袁术等人。这些义军队伍,有的数千人,有的数万人。

在这些人中,袁绍名气最大,因而被诸豪杰推选为盟主。袁绍自己也不客气,自封为“车骑将军”,领袖东方群雄。在汉代,“车骑将军”是非常设的官职,位比三公,权力与大将军相当,只是大将军一般由外戚担任。

鼎立天下——三国的历史真相》小说在线阅读_第2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醉罢君山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鼎立天下——三国的历史真相第2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