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辛弃疾如抓兔子似的,一把揪住张安国的衣领子,“啪”地一下把他甩飞数丈,配合默契的王世隆迅疾抽出绳索,将张安国绑于马背之上!
这一切,发生的太快了,在场的人,无论是张安国的部下,还是那几位刚才陪张安国把酒言欢的金兵将领,全都惊得目瞪口呆,眼珠子差点没掉地上!
那几个金将愣了一会儿,大脑似乎反应过来了,他们抽出钢刀试图救回小伙伴,哪知辛弃疾出剑的速度要快得多,但见几道寒光,那几个金将全老实了。
辛弃疾仗剑高呼:“谁再敢动弹,让他脑袋搬家!”
此言一出,再加上辛弃疾那强大的气场,在场者全吓得魂飞魄散,无人再敢靠近。济州还有几万士兵,都是被迫给金人打工的汉人,他们被辛弃疾的豪气和杀气震得灵魂颤抖,决定全体追随辛弃疾投奔南宋。
辛弃疾押着叛徒连夜南归,最终把张安国押送到临安,这个卖主求荣的家伙最终被南宋朝廷砍了脑袋。
勇闯虎穴,来去如风,剑气无双,生擒贼首,吓呆群敌,自己毫发未损,还招降了几万人!辛弃疾把他的“青兕”风格发挥到了极致!此番壮举传遍天下,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士兵百姓,无不为之振奋,辛弃疾人气飙升!
这一年,辛弃疾年仅二十三岁,堪称大宋最杰出青年也!
(五)
辛弃疾出名了,他摇身一变,从叱咤江湖的大侠和山寨部队的秘书转型成为南宋的政府官员,一连串的官位落到他脑袋上,诸如副市长(江阴签判)、第二首都的监察长官(建康通判。建康即南京,是仅次于杭州的南宋第二都城)、市委书记(滁州知州)、省检察院院长(提点江西刑狱)、中央特派员(湖南安抚使和江西安抚使)……
这些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辛弃疾可是很当回事的,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都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废寝忘食,那股热情劲儿,不亚于他挥剑砍人的时候。而且他秉性刚直,浑身都是“青兕”的牛脾气,不管同事和上司怎么说怎么想,他都不搭理,永远坚持自己的风格和原则,满脑子都是抗金、抗金、抗金……
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辛弃疾以其军事天才写了一本名曰《美芹十论》的书要献给宋孝宗。他的这部大作,看书名,有点像吃货风格,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舌尖上的美味呢,其实这书都是军事内容,讲的是如何收复中原的策略。
辛弃疾极其热情地写完了书,又极其热情地把书呈上去,结果呢,朝廷反映冷淡。辛弃疾毫不泄气,三年后他又写了本《九议》,继续狂侃打仗的事儿,结果依旧没人搭理他。
别看南宋朝廷在抗金问题上表现得颇为软蛋,但对付自己人可是相当强硬的。朝廷一琢磨,那辛弃疾不是有军事才能吗?不是特想打仗吗?正好,就让他去江西镇压匪冦叛乱吧,这拨匪冦可是让官兵头疼很久了。
其实辛弃疾对剿匪灭寇这活并不感冒,多年来,他一门心思都是“攘外”,现在倒好,朝廷放着那么严重的外患不让他去“攘”,偏偏让他来“安内”,实在是让人郁闷。不过既然上头发话了,也不能不听命令,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淳熙二年(1175年),辛弃疾带着他心爱的宝剑来到江西,很努力地砍向一帮散发着茶叶清香的匪寇们。看到这,有人要问了,这匪冦怎么还带茶叶味呢?告诉您,其实他们造反前的职业就是种茶叶、卖茶叶的,之所以正经买卖不干混起了黑道,也都是被朝廷给逼的——重税盘剥坑死人啊!
朝廷给这帮勇猛的茶农和茶商起个相当响亮的称号——“茶盗”或“茶寇”。
“茶寇”的带头大哥叫赖文正,组织能力很强,他一声召唤,便有数千号兄弟踊跃加盟。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自备大刀和板斧,出没崇山密林,纵横各州府县,先在湖北打得风生水起,又转入江西、湖南和广东。朝廷派官兵屡次围剿,都被他们打得屁滚尿流,赖文正威震八方,官老爷愁得哇哇直哭。
就在赖文正以无敌之姿笑傲江湖之际,他的克星突然降临了。
辛弃疾来到江西后,发现当地官兵实在烂得可以,都是一帮被“茶寇”吓成严重心理阴影的老弱病残,如此部队,能打胜仗才怪。
辛弃疾干脆把这帮不顶用的官兵一脚踢开,自己招募新兵,再严加组训,很快便打造出一支“死士”,也就是敢死队。他们少而精,但个个武艺高强,行动迅猛,又擅长玩命,战斗力丝毫不亚于当初辛弃疾勇闯金营带领的那五十个骑兵。
战斗开始了,辛弃疾拔剑而起,率敢死队员们和挥刀抡斧的“茶寇”杀作一团,正所谓“亲提死士与之角”!
辛大侠的剑法出神入化,凌厉无比,招招致命,任凭“茶寇”如何刀砍斧剁,也敌不住他。再加上“死士”们也皆非等闲之辈,“茶寇”很快就败下阵来。
只玩暴力砍人,不是辛弃疾的风格,高智商的他一向注重暴力和忽悠相结合。
把“茶寇”杀败后,辛弃疾又走起了“温柔风”——这就和他的词一样,能豪放又能柔情,他放出话来,说只要投降的就优待。已被打残了的“茶寇”没那么坚强,都不想死,于是乎,赖文正就向他当初带头造反一样,又带头投降了。
朝廷耗时半年、动用近万人的军队都没搞定的“茶寇”起义,不到两个月就被辛弃疾和他的敢死队灭了个一干二净。这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南宋朝廷乐坏了,他们对辛弃疾“安内”的本事大为欣赏,正巧湖北和湖南也有好几拨盗匪相当猖獗,朝廷干脆又把辛弃疾派去执行新的剿匪任务。
可怜的辛弃疾,一身武艺和满腹韬略无法用于对付万恶的侵略者,却全都用来摆平黑社会犯罪团伙。明明是拥有武将的本事,可偏偏被派去干武警的活,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辛弃疾无奈,只能再次挥起宝剑。事实证明,没有敌手能在辛大侠面前坚持几个回合,很快两湖一带的盗匪便被辛弃疾砍了个精光。
虽然辛弃疾砍人够狠,但他的脑子始终清醒,他早就看出来了,这年头之所以盗匪泛滥,还不都是“逼上梁山”的?!如果当官的不那么折腾老百姓,谁吃饱了撑的去铤而走险呢?!
辛弃疾越想越憋得慌,牛脾气又上来了,他再度发挥文采,写奏章上书朝廷,说贪官污吏压迫穷苦百姓才会导致他们被迫转行,变成盗匪,今儿灭了这拨,明儿又闹起了那拨。要想彻底不让他们闹腾,那就得善待百姓,严惩腐败。
此番言论,可谓真知灼见,辛弃疾的政治智慧尽显无余。朝廷觉得辛弃疾说的很有道理,下令嘉奖。辛弃疾有点兴奋,他又给朝廷写了一份奏疏(给朝廷提建议上瘾了……),请求建立一支新的地方军队来维持湖南治安。朝廷挺开明,不但批准了,还让辛弃疾亲自来搞。
辛弃疾更加兴奋了,一腔热血烧得滚烫,他于淳熙七年(1180年)夏开始筹建新军,一口气招募了两千步兵和五百骑兵。经过一番精心打造,声威赫赫的“湖南飞虎军”诞生了!《宋史》赞誉这支军队“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