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李景达是亲弟弟,要是论关系的亲近,除了李璟的儿子,谁也比不过他,而且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主帅必须要有相对独立的指挥权,才有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李璟安排自己的亲信担任监军,摆明了对自己的亲弟弟不放心。
而且,这种不放心倒不是对李景达军事能力的不放心,因为李璟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弟弟在打仗方面是个什么货色,他此举主要是出于猜忌和提防心理。
那么李璟的这种防范心理又是从何而来呢?
这话还要从李昪讲起。
李昪一共有五个儿子,李璟为长,但李昪最喜欢的却不是这位长子,原因是他认为李璟文人气息太浓,无论是长相,还是气质都跟英明神武的自己有着很大的差距。
相对来说,李昪对次子李景迁和老四李景达十分钟爱,先后动过立老二和老四为皇储的想法,只不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如愿罢了,最终还是长子李璟继了位。
李昪的眼光是相当准确的,他的长子李璟确实是一个善良仁厚的好人。
出于对父亲意愿的尊重和对兄弟的笼络,李璟没有把曾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兄弟们全都铲草除根,以绝后患,反而是继位后在父亲灵柩前立誓起盟,把三弟李景遂、四弟李景达(二弟李景迁英年早逝)全都封了王,并且约定兄弟相继,兄终弟及。
按照这个盟约誓言,李璟如果死了,皇位是不能传给自己儿子的,而是要传给自己的三弟李景遂,如果三弟干了几年又死了,那皇位又要传给四弟,也就是李景达。
虽然如此约定,虽然誓言很感动,但李璟的心里对两个弟弟们却始终不能绝对放心,毕竟人心隔肚皮,做人不能太过实在,还是保留一些的好,派李景达统帅援军,又派亲信陈觉监军,这一看似自相矛盾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他矛盾的心态。
古语有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大敌当前之际,不去考虑如何反击,克敌制胜,还要费尽心机去限制统帅的权力,束缚将领的手脚,将帅如何能发挥能力?
实际上,关于主帅和监军人选,时任南唐中书舍人的韩熙载也表示了不同意见,他上书表示朝廷应该充分信任统帅李景达,派陈觉担任监军纯粹是多此一举,完全用不着。
但作为皇帝的李璟却不这么想,防御后周固然重要,但防范兄弟也不可怠慢,至少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决不能放松其中任何一手,所以李璟不顾大臣们的反对,还是坚持任命了主帅,委派了监军。
虽然李璟这一辈子的确犯过很多错误,但事实证明,这将是李璟犯下的最为严重的错误之一,因为不光他任命的统帅李景达是个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那个监军陈觉更是错误到家的人选,此人除了是他自己的亲信以外,其他方面一无是处。
陈觉在南唐朝廷上下的口碑很差,可谓声名狼藉,身为五鬼之一的他没有任何的打仗经验,再加上一个长于深宫的李景达,这真可谓是一对匠心独具的黄金搭档。
李景达和陈觉率领的左路军是南唐反击的主力,他们的任务本来是北上救援寿州,但当大军从瓜洲渡口过长江后,迎面他们就碰上了还在六合的赵匡胤。
这个时候的赵匡胤也是刚刚完成督战任务归来,部队还驻扎在六合,没来得及撤走或采取下一步行动,结果这支部队转瞬之间就变换了角色,两天前还只是监督前线作战的督战队,面对的是自己一方的战友和逃兵,现在突然形势急转,变成了迎战敌军的先头部队。
这种突然的角色转换还是小事,最重要的是赵匡胤的部队只有区区两千人,他即将面对的敌人却足足有三万人,差距非常之悬殊。
然而,古今中外历史上无数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争案例都告诉我们,决定一场战役胜负结局的并不是人数的多寡,而是交战双方将领的水平和士兵的素质。
如此看来,依仗软弱无能主帅,外加奸佞擅权监军这对搭档的水平,南唐军队想要打胜仗,恐怕只能指望后周军队主帅的水平比他们更差劲了。
但很不幸的是,他们遇见的并不是希望遇见的人,而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杰出的名将之一。
按照当时的形势而言,赵匡胤是有多项选择机会的,至少他可以选择撤回滁州或者悄悄转移,以这两千骑兵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南唐军队根本追不上他,何况赵匡胤在六合督战的任务已经完成,面对数量十多倍于自己的精锐敌军,即便是撤退,或是转移来保存实力,相信柴荣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且,碰巧的是,李景达大军也很配合,他们留给了赵匡胤撤退或转移的机会和空间。
可能是情报部门的工作不到位,李景达过江之后,对距离自己不远的这支后周骑兵部队并不是十分了解,连这支部队有多少人马也没摸清楚。
所以,出于稳妥起见,李景达便没有轻敌冒进,也没有立刻整军发起进攻,而是在距离六合二十里处停住了前进的脚步,传令诸军扎下营寨,设立栅栏,固守不进,摆出了一副严防死守的姿态,就这样一直呆了好几天。
在这几个夜晚,赵匡胤如果想趁夜组织一支只有两千人的骑兵部队撤退或转移,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不过,赵匡胤并没有选择撤退或转移,因为他从南唐军队主帅李景达迟滞不进的奇怪举动中敏锐的察觉了对方的胆怯和谨慎,同时也捕捉到了新的战机,他打算玩一次大冒险游戏,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
然而,当手下部将忍不住这种等待,强烈要求主动出击进攻时,赵匡胤却拒绝了。
部下很不理解,面对敌人三万大军,既不主动进攻,又不转移或者撤退,难不成双方就这样死死硬靠下去?靠到一方忍不住了,率先采取行动?
赵匡胤并没有让他们疑惑太久,他很快就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敌军之所以设置栅栏,摆出一副严防死守的姿态,那是因为不了解我们的底细,不知道我们到底有多少兵力,所以他们不敢贸然进攻。我们也不能冒然主动攻击,因为敌众我寡,一旦我们主动进击,敌军就会发现我们的真正兵力,自然就不再惧怕,然后利用兵多将广的优势将我们围歼消灭。故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到他们先沉不住气,主动来进攻,我们再集中兵力,全力出击,一定可以击败他们。”
高明,实在是太高明了,面对十数倍于自己的敌军,这是一战破敌的惟一良策。
果然,在对峙固守了几天后,李景达和陈觉好像也回过味儿来了。因为如果双方就这么僵持下去,谁也不撤退,谁也不主动进攻的话,赵匡胤是不着急的,反正他没有其他任务,能牵制住这三万人就已经是很大成功了。
相比来看,李景达和陈觉同志就没有这种耐性了,因为他们的任务是救援寿州,要是这么一直耗下去,别说解寿州之围,自己这三万人马的后勤补给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李景达的大军必须要打跑赵匡胤这条拦路虎,才能顺利通过六合,解围寿州。
而要打跑赵匡胤,唯一的选择就是主动进攻。
终于,李景达作出了决定,他命令大军毁弃栅栏,拔营而起,亲自指挥全军整装,浩浩荡荡地向六合发动了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