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的利益就是国家的利益,老百姓富裕了,国家自然也就富裕。虽然这最终还是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但郭威能如此顺应时代发展,实在是应该大大夸赞的。
由于郭威在位时已经是五代的后期了,和前期有所不同的是,后周之前的几个朝代内部的军事斗争非常激烈,大镇叛乱已经是家常便饭。
不高兴了就造反,高兴了也造反,反正就是想混水摸鱼。
而后周存在的十年中,除了郭威刚即位时发生的兖州慕容彦超叛乱之外,基本就没再发生过重大叛乱事件。
当然,这也与前几个朝代的统治者对老百姓视若牛马,对老百姓的疾苦不管不问,从而给了心怀二心的藩镇以可乘之机有关。
老百姓对统治者非常失望,这也是藩镇造反的社会基础之一。
郭威一反前几个朝代的横征暴敛,接连对社会民生进行改革,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存条件。而做为明君,郭威已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认可,藩镇们便师出无名,即使不顾民间意愿造反,结果也只能玩火自焚。
藩镇们不再是个顶个的刺头,辽国那边耶律璟就知道喝酒、睡觉,郭威便可以腾出手来对某些不象话的人士进行整顿了。
头一个开刀对象就是开国重臣王峻。
与郭威出身微贱不同,王峻的出身可以说是比较下贱,他曾做过后梁权臣赵岩姐夫的娈童。(即男伴)
后来,梁朝灭亡,王峻流落江湖,最后跟了刘知远,并与郭威的交情极好。
汴梁事变时,王峻的三族也被诛灭,刻骨铭心的仇恨让王峻死心塌地的为郭威谋智。
史称王峻为:绸缪帷幄,赞成大事,峻居首功。
由于功劳极大,所以王峻在朝中的地位也十分显要,位居中枢,是郭威的左右手。可王峻却因为居功自傲,越来越不把郭威当回事儿。有一次,王峻居然强行要求郭威罢免宰相范质和李谷,改任端明殿学士颜衎和枢密直学士陈观。
人事决定权是皇帝的私物,岂容他人染指?
但是,郭威由于碍于王峻的面子,所以只好说:“事关重大,让朕考虑一下吧。”
可王峻却不依不饶,口出不逊,骂了郭威几句。甚至郭威准备吃午饭了,王峻还在一边叽叽歪歪,直到郭威饿的不行了,才勉强答应,王峻这才回去。
王峻明显是要在朝中树立自己的党羽,任用私党,这些人当上宰相,是听郭威的还是听他王峻的?
广顺三年(公元953年)二月,忍无可忍的郭威将王峻软禁了起来,然后召集以冯道为首的重臣,老泪纵横的说道:“王峻眼中无朕,屡次弄权,彼若成事,朕将何往?”
冯道的为臣哲学向来就是谁占上风谁就是正确的,所以当然支持郭威。
德高望重的老太师一发话,众人自然也就跟着劝郭威杀掉王峻,绝除后患。
不过,郭威到是个重感情的人,虽然王峻对他不敬,但他也没忍心下重手,只是把王峻贬为商州司马。
而王峻被贬到商州后,越想越后悔,由于气病交加,不久便死了。
当然,虽然整倒了王峻,但郭威的麻烦却并没有结束,开国功臣王殷成了郭威第二个开刀对象。
王殷和王峻同是开国功臣,级别自然也是不相上下,以宰相身份坐镇魏州,都统河北诸道,名副其实的杜重威第二。
前面说,王峻虽然对郭威不服,但也只是弄权而已,但王殷可不一样,在河北经常打着各种旗号捞钱,这郭威岂能容忍?
当初,杜重威这个草包没什么胆子,可王殷的胆子倒是不小,甚至想要对郭威下手,每次朝见郭威的时候,都带着几百个侍卫,搞的郭威经常担惊受怕,万一王殷在朝上翻脸不认人,自己不就玩完了?
所以,郭威一狠心,便趁王殷再次上朝的时候,伏兵殿中,一举将其拿下,流放登州。
郭威这时的身体已经很糟糕了,也知道自己恐怕是时日无多,为了给继承人柴荣留下一个好局面。所以王殷刚出汴梁城,就被郭威派人在城外找个好地方给砍了。
整倒了王峻、王殷不久后,郭威病倒了。不过,由于有柴荣在身边,大事一体可兹问柴荣,郭威倒可以安心养病。
柴荣熬到这一步太不容易了,养父对他恩重如山,岂敢懈怠误事?更何况,柴荣也明白这是养父故意在给自己压担子,要历练历练自己,便在府中认真办事,使得汴梁城中四民安然。
后来,柴荣原先在魏州的部下曹翰还私下跑到汴梁来见柴荣。曹翰是柴荣的心腹,在屏去闲人后,曹翰便对柴荣说:“殿下主持京务,是为百姓之福,但现在还不是殿下施展大志的时候。百善孝为先,圣主有恙,大王做为皇嗣,为什么不入大内侍奉圣主,以慰天下人心?”
柴荣这才悟起:“非汝言,吾几大误!”
急忙入宫亲自伺候养父,郭威看到养子来为自己调药,泣不成声。
到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郭威病情不断恶化,甚至在拜祭太庙时,都要别人扶着,最后只得让柴荣代自己行礼。
在临死之前,郭威把柴荣叫到榻前,嘱咐了最后一件事。
“当年我西征李守贞时,看到唐朝皇帝诸陵因为内藏宝物,而遭盗窃,我活着用不着那些东西,死后更不需要,只在我陵前刻上一块碑,上写:周天子平生好俭约、遗令用纸衣、瓦棺,嗣天子不敢违也,这样就可以了。”
然后又重咳了几声道:“你必须按我说的去做,如果你不听,我在地下也不会保佑你!”
后周显德元年正月十五日夜,郭威病死于滋德殿,享年五十一岁。柴荣在大行皇帝灵前继位,尊郭威为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庙号太祖。
实际上,五代到了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统一的苗头,虽然在郭威时期并不明显,但郭威的改革却对柴荣、赵匡胤的统一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郭威和柴荣一样,扎在五代里头实在有些委屈,五代十国的历史环境非常恶劣,郭威能在四面受敌的情况下启动统一的进程,能力自是不用多说。
薛居正先生对郭威的评价相当精彩:鲁国凶徒,望风而散,并门遗孽,引日偷生。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首先借用一下***同志的《沁园春·雪》来开始下面的内容。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四大金刚作为明君的标杆,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宋祖赵匡胤之前,还有一位周世宗柴荣,且雄才大略与千古一帝的气质,和上述这四位比起来,只在其上不在其下。
但只可惜由于在位时期实在太短,只有短短五年。不过,柴荣也只用了五年,就把自己的名字深深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之上。
说到柴荣,不得不提及另外一个人物,那就是《水浒传》中那位著名的小旋风柴进柴大官人,以及杨家将中的柴郡主。书中说柴进是大周柴世宗的嫡派子孙,名头很响。
好了,废话先说到这,下面进入正题。至于从哪说起呢?从郭威的皇后圣穆皇后柴氏开始说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