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但这么打仗可就不同了,非但可以拿工资,还能顺便捞点外快,最后回去了又能领赏,实在是发家致富的好买卖。

这种作战方式还有一个专用名词:打活仗。

跑出来混的,背井离乡,都是不容易的,无论是官军还是义军,求的就是一个“利”字。如果真的把义军平灭了,官军兄弟们基本上也都要去喝西北风了。

因为活仗好打,且经济效益显著,所以大家都喜欢打,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打来打去,敌人越打越多,局势越打越恶化,直到高骈的出现。

高骈之前镇守的是有着天府之国之称的西川,他是个不缺钱花的主,所以他不会打活仗。然而,张璘可不是这么想的。

黄巢这些年走南闯北的,好东西可是没少抢,所以他便花了大价钱用贿赂张璘,据说黄巢给的钱,按张潾的工资计算,够领几辈子了。

黄巢肯这么下血本,目地很简单,他不要张璘弃明投暗,也不要他让开大路,他只要张璘不作为:”张将军,你不要打我了,你先数着钱休息一下。我正在跟你的上司高骈联络招安事宜,到时,我们就是同事了。”

张璘欣然接受了,不用替人办事,就能收钱,何乐而不为呢?

稳住了张璘,接下来就是高骈了,黄巢知道搞金钱政策对高骈来说肯定是行不通的,于是,他选择了投降。

『峰回路转(一)』

在中国古代,投降对农民起义军来说其实是一种潮流,王仙芝同志就是这种潮流的忠实拥戴者和实践者,黄巢大王曾经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农民反地主最本质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想当地主,从古至今都是。

比如说一个叫张三的农民组成了农民起义军,占据了一块地盘,为了养活起义军,为了吃饭,他便开始抢地主。可问题是地主家又没摇钱树、聚宝盆,想有多少就有多少,地主家的抢完了怎么办?

怎奈何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这时候手中只有土地的张三同志,便开始将土地分给农民,然后收租,进而变成地主。

中国两千多年的农民起义,为的就是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

能吃上皇粮,有稳定的工作,鬼才愿意造反!

既然这帮人造反的动机很明确,所以相关政府有时候为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便会出榜招安。甚至本来满口污言秽语,恶贯满盈的贼寇投降之后,遥身一变都能成为天子朝臣。

不过,这绝对不会是发家致富的好办法。因为投降有风险,选择需谨慎!(参照宋江招安后的后果。)

这个道理黄巢明白的很,可黄巢还是给高骈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开头是黄巢对高司令员无限的敬仰之情,一切的烘托到位之后,黄巢提出,我要向您弃械投降,我实在是走投无路了。在最后,黄巢还不忘提了一个看上去很厚颜无耻的要求:请高司令员在上头为我美言,帮我求一个节度使做做。

信很快送到了高骈的手上。

黄巢玩投降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前年他在福州时就玩过这招。所以,高骈实在没有任何理由相信黄巢。

可他偏偏还是信了。

在打开黄巢的信之前,高骈是满脸不屑,玩诈降就真的这么好玩吗?一次不过瘾还来第二次,看来黄巢真的是了无新意,本事也稀疏的很,逃跑,钻山沟,诈降,无非就这三招嘛,高骈甚至都不想打开信看,想学李迢拿去擦屁股。

但好奇害死猫,高骈最终没忍住,折开了黄巢的信。当看到黄巢低声下气的求他做中间人,以求混个节度使时,高骈甚至以为黄巢是在逗他,可仔细又一想,继而哈哈大笑。

当年,秦始皇接到前线大将王翦的书信时,打开一看,是王大将军在为自己求田宅。那会儿,秦始皇亦是这样欣然大笑。

王翦与黄巢都使用了同一招:提要求。这是一个很好的计策。即使是在生意场上,也很适用,因为跟对方提要求,会让对方觉得你有诚意;在公司里,跟老板提要求,会让老板觉得你对公司有希望。

高骈完全相信了黄巢是因为走投无路,不得不投降。

高骈在遥想着未来,黄巢投降了。一个大厅,他坐主位,黄巢坐陪,两人把酒言欢,仁兄贤弟和谐无间。自己自当是春风满面,黄巢则该满脸馅笑。而桌上摆着的是黄巢节度使的任命书,自己怀里亦揣着皇上的嘉奖令。

想了一会儿高骈觉得不对,结局不应该是这样的,于是他想到了更好的剧本:依旧是一个大厅,他坐主位,黄巢坐陪,两个把酒言欢,自己志得意满,黄巢满脸馅笑。只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高骈一摔酒怀,顿时,四下里冲出伏兵无数,将黄巢当下擒住。那会,自己仰天大笑,黄巢脸如死灰,恐惧颤抖。

没错,这是最佳结局!

想到这里,高骈马上修书二封,一封回复黄巢,接受投降。另一封,则是送去长安的奏报,内容除了报告黄巢请降之事外。他还提了一个要求,一个致命的要求。

本人说过,唐朝的诸道兵马都是喜欢打活仗的,因为经济效益十分的显著。高骈在淮南一带一再打败黄巢,于是,人们争先恐后的赶到淮南,想发比战争财。高骈恐怕这些军队会瓜分他的功劳,为了避免别人不和他抢功,所以他立即上奏朝廷声称:“起义军很快就会被平定,不用烦劳诸道兵马了,请回吧就。”

朝廷自然很乐意黄巢能够投降,只要他能不再闹腾,多大的官都没问题!

同时,因为卢携的关系,朝廷更相信高骈,有他在,应该没什么问题,便批准了他的奏请。因为黄巢在福建的时候曾被朝廷拒绝过,所以诏令诸道兵马北归也能表示朝廷招安的诚意,以此打消黄巢心头的疑虑。

朝廷内僖宗和田公公很高兴,卢携就更别说了,那叫一个美,诸道兵马或许没什么功劳,但他们也高兴,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打仗不是?现在不打了,或许以后还同朝为官,称兄道弟,多好的结局。

黄巢见诸道兵马已经北渡淮河,尽皆散归,而且义军也恢复了作战能力,立即抓住时机,与高骈绝交,并且出战,一举斩杀张璘,大败淮南诸兵。

七月,黄巢率军从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北渡长江,义军一时兵势甚盛。黄巢的旧将毕师铎向高骈进言说:“朝廷把安危倚仗于您,如今贼众数十万乘胜长途驱进,有如进入无人之境,倘若不及时占据险要之地攻击贼军,让他们越过淮河,就再也没有办法制服他们了,必成中原之大患。”

黄巢今非昔比,再也不是会被一、两座孤城挡住了,征战了大半生的高骈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但他见诸道兵已经北归,张璘又战死,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自知独木难支的他,无力无天,也不敢轻易出兵。只是命令诸将严加戒备,采取自保策略,并且上表朝廷告急。

宋辽金夏———刀笔间的抗争》小说在线阅读_第2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风潇晓客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宋辽金夏———刀笔间的抗争第2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