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立后梁
后梁朱晃,原名朱温、朱三、朱全忠,生于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十月二十一日夜砀山县(今安徽省砀山县)午沟里。
朱温的祖父朱信、父亲朱诚,都以在家教书为业。朱诚早亡,留下三子:朱全昱、朱存和朱温。三子年幼,其母王氏无力抚养,携带三子投靠萧县人刘崇为生。唐末黄巢起义后,朱温与二哥朱存一起投奔了起义军,在义军转战过程中,朱存战死,朱温因战功被晋升为队长。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二月,黄巢攻陷长安,命朱温领兵进驻东渭桥(今陕西省高陵县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二月,黄巢任命朱温担任东南面行营先锋使,领兵攻克了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中和二年(公元882年)二月,黄巢任命朱温为同州防御使,命其进攻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反被唐河中(治所今山西省永济市)节度使王重荣击败,九月,朱温见黄巢政权大势已去,遂投降了王重荣,唐僖宗任命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赐名朱全忠。中和三年(公元883年)三月,唐僖宗任命朱全忠为宣武(治所今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四月,黄巢逃离长安,七月,朱全忠领兵进入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时年,朱全忠三十二岁。
当时,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刺史秦宗权与黄巢余部合兵一处,一起包围了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僖宗任命朱全忠为东北面都招讨使,解救陈州。同年十二月,朱全忠领兵进入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兼并了古代谯郡之地(即今安徽省亳州市一带)。中和四年(公元884年)春,朱全忠领兵会同唐河东节度使、沙陀人李克用的沙陀骑兵共解陈州之围,李克用在王满渡(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以北)大破黄巢军,黄巢部将霍存、葛从周、张归厚、张归霸向朱全忠投降。五月,朱全忠企图刺杀李克用未果,双方遂结下深仇。九月,僖宗加封朱全忠为检校司徒、同平章事,封沛郡侯,食邑一千户。
僖宗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到三年(公元887年),朱全忠一直在与秦宗权鏖战,其间,他还趁机袭占了滑州(今河南省滑县),又派兵长途奔袭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招募将士。他的官位也一路攀升,僖宗相继加封其为检校太保、检校太傅、检校太尉,兼任淮南节度使。到光启三年,朱全忠又与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朱瑄、兖州(今山东省兖州市)朱瑾兄弟反目。
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一月,唐僖宗任命朱全忠为蔡州四面行营都统,三月,唐僖宗驾崩,唐昭宗继位。四月,魏博(治所今河北省大名县)兵变,朱全忠派遣朱珍领兵北上,不久,魏博军推举罗弘信为留后,罗弘信向朱全忠求和。同时,李克用派兵南下,进攻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朱全忠派遣丁会等将救援,解了河阳之围,朱全忠顺势任命丁会担任河阳留后。兼并洛阳、孟州之后,朱全忠除去了西顾之忧,得以全力对付秦宗权。九月,朱全忠见秦宗权不足为虑,且军粮不足,遂撤军,并把兵锋转向了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的时溥。
唐昭宗龙纪元年(公元889年)二月,蔡州内乱,秦宗权被擒,朱全忠将其献给朝廷。昭宗加封朱全忠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晋封东平王。次年(大顺元年、公元890年),昭宗听信宰相张濬之言,发兵讨伐李克用,任命朱全忠为河东东面行营招讨使。朱全忠派遣李谠领兵进攻泽州(今山西省晋城市)、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结果战败。期间,魏博留后罗弘信投靠了李克用,朱全忠转兵进攻魏博。次年年初,罗弘信求和,朱全忠同意,从此,魏博开始听命于朱全忠。下半年,朱全忠仍与徐州的时溥交战,夺取了宿州(今安徽省宿州市),招降了徐州将领刘知俊,并击败了兖州(今山东省兖州市)的朱瑾。
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朱全忠亲征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遭遇斗门惨败,此后,他卷土重来,命令朱友裕领兵终于拿下濮州(今山东省鄄城市),遂转兵讨伐徐州。次年,攻陷徐州,斩杀了时溥,继而移兵兖州、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
乾宁元年(公元894年),朱全忠亲征郓州,取得鱼山大捷。次年,朱全忠又派遣朱友恭领兵讨伐兖州,八月,朱全忠亲征郓州。三年,李克用派遣部将张污落率领一万骑兵意欲救援郓州,罗弘信向朱全忠求救,六月,在洹水一战中,朱全忠部将葛从周大破河东军,生擒李克用之子李落落。昭宗加封朱全忠检校太师、守中书令。四年,朱全忠大举讨伐朱瑄,相继占领了郓州、兖州,斩杀了朱瑄,赶跑了朱瑾。九月,朱全忠率领大军南征杨行密,结果遭遇清口(今江苏省淮阴市西,故泗水注入淮河河口)大败,不得不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