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怀贞领兵不分昼夜,对潞州城发起猛烈的进攻,但经过半月的进攻,却一直未能攻下,只好构筑堡垒、开挖“蚰蜒战壕”(像蚰蜒一样弯曲、交错的战壕),将潞州与外界分割开来。听说潞州危急,晋王李克用任命蕃汉都指挥使周德威为行营都指挥使,率领马军都指挥使李嗣本、马步都虞候李存璋、先锋指挥使史建瑭、铁林都指挥使安元信、横冲指挥使李嗣源、骑兵将领安金全领兵救援。周德威,字镇远,小名阳五,朔州马邑人。他非常骁勇,擅长骑射,智勇双全,胆量气度均过于常人。起初担任李克用帐下骑兵都督,此后因战功被晋升为内衙军副。唐末,朱温大将氏叔琮领兵进攻太原,其部下猛将陈章曾放出大话要活捉周德威,临阵,周德威身穿便装,趁陈章不备,将其生擒,由此名声大振。此后,周德威又多次击败朱温军队,因功被李克用任命为代州刺史。史称,他“性忠孝,感武皇奖遇,尝思临难忘身…身长面黑,笑不改容,凡对敌列阵,凛廪然有肃杀之风。中兴之朝,号为名将。”李嗣本,雁门人,原本姓张,李嗣本从小是追随李克用,逐渐立下战功,被提拔为军中校尉,此后因功被晋升为义儿军使,遂赐名李嗣本,后因战功历任威远、宁塞等军使、马军都将;史建瑭,字国宝,其父史敬思,是李克用军中的一员猛将,经常冲杀在前,史称“勇冠诸军”,曾在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苦战从大梁救出李克用,而自己则被汴军所杀。史建瑭因父亲的门荫而在晋军军中任职,曾与李嗣昭一起进攻汾州,他率先登上城墙,生擒叛将李瑭,被晋升为检校工部尚书。安元信,字子言,代北人。自幼追随李克用,唐末,吐谷浑酋长赫连铎领兵骚扰云州,李克用命令安元信领兵抵御,结果兵败。安元信担心李克用惩处,遂投奔定州王处存,被王处存提拔为突骑都将。后来,王处存去世,其子王郜继位,汴军进攻河朔三镇时,王郜自知不敌,逃奔太原,安元信也随之逃回。李克用对其既往不咎,任命其为铁林军使。李嗣源,原名邈佶烈,其父李霓,是李克用之父李国昌手下爱将,李霓死后,李嗣源又当了李国昌的亲兵,不久被李克用收为养子。等李克用当上河东节度使后,李嗣源统领侍卫骑兵。李嗣源为人谦和,沉默寡言,众将聚会时,总是自夸战功,唯独李嗣源沉默不语,最后说:“你们是在用嘴巴打敌人,我是用手来打敌人的。”此后,李克用因李嗣源的战功,授予其属下五百骑兵为“横冲都”,作为自己帐下亲兵,李嗣源也因此被人称为“李横冲”。光化元年(公元898年),李嗣昭领兵东出太行,朱温派遣部将葛从周迎敌,晋军失利。葛从周也是当时名将,《玉堂闲话》记载,当时河北有句谚语称:“山东一条葛,无事莫撩拨!”《清异录》也称:葛从周在阵前,东南西北,像神人一般出没,晋军称他为“分身将”。这时,李嗣源率领本部骑兵赶到,高喊:“我只杀葛从周一人,其余部众不要妄动!”遂突入梁军军中,所向无敌,梁军这才退去。此战,李嗣源身中四箭,血流遍体,回到晋阳后,李克用感叹道:“我儿乃神人也,没有我儿,差一点让葛从周取笑了!”这一战也让李嗣源名闻天下。天复年间,朱温发兵围困太原,李克用与众将商议弃城逃往云中,李嗣源苦苦相劝,才坚定了李克用固守太原的决心。安金全,代北人,出身边将世家,一直担任李克用的骑兵将领,屡立战功,因其经常截获梁军的侦察骑兵,梁军的侦察骑兵一提起安金全就非常害怕,把他比作鬼将,称其为“安五道”。
晋王援军来到潞州附近后,在高河(今山西省屯留县东南)构筑营垒,分兵进攻泽州(今山西省晋城市),朱温派遣左神勇军使范居实领兵救援。范居实,绛州翼城人。起初在朱温军中担任队将,曾屡立战功,历任左厢都虞候、郑州马军指挥使、河中马军都指挥使、左神勇军使等职。
八月,康怀贞派遣侍卫骑兵将领秦武领兵进攻晋军高河大营,结果被晋军击败。八月十二日,朱温将康怀贞降级为行营都虞侯,任命亳州刺史李思安接替康怀贞担任潞州行营都统。李思安,陈留张亭里人。起初,在汴将杨彦洪手下担任骑兵,朱温当上宣武节度使后,在一次阅兵时发现了他,将其改名为李思安,字贞臣,予以重用。李思安擅用长枪,所向无敌,经常于万众之中取敌人之首,如入无人之境。因功被朱温提拔为诸军都指挥使、亳州刺史。史称,李思安“为性勇悍,每统戎临敌,不大胜,必大败。”
李思安率领河北藩镇的军队西进,来到潞州城下,又在康怀贞构筑的工事上再修双层围墙,既防备城内守军突围,又抵御外面晋王的援军,号称“夹寨”。梁军虽然把潞州围得水泄不通,但自身的军粮很快就成了问题。朱温调集山东(崤山以东)的百姓给梁军运粮,但周德威每天都要派遣骑兵截杀这些运粮队,李思安又从东南的山口构筑了一条甬道,一直通到夹寨里面。周德威与晋王援军不分昼夜前去进攻,推倒围墙,填埋壕沟,一昼夜之间往往会进攻数十次,弄得梁军疲于奔命。周德威还派人严密监视着梁军夹寨,一旦发现夹寨之内的梁军出外砍柴,总是被晋军截杀,于是,梁军也紧闭营垒,不敢出战了。
十一月十一日,后梁夹马指挥使尹皓领兵进攻晋军的江猪岭(今山西省长子县西)营寨,将其攻克。尹皓生平不详。同月,见潞州之围迟迟未解,晋王李克用命令李存璋率军西进,进攻晋州(今山西省临汾市),以牵制潞州的梁军。十二月十九日,朱温下诏命令护国(即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市)、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两个军镇出兵救援。二十四日,晋军又分兵东进骚扰洺州(今河北省永年县东南)。
就在双方战事进入僵持之际,到开平二年(公元908年)一月,晋王李克用头上出了毒疮,生命危在旦夕,周德威等人奉命撤离高河,退守乱柳(今山西省沁县东南)。晋王李克用命令弟弟、内外蕃汉都知兵马使、振武节度使李克宁,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吴珙,掌书记卢质拥立其子、晋州刺史李存勖继位,他对众人说道:“此子志向远大,一定能完成我未竟的事业,你们要好好辅佐、教导他!”李存璋,字德璜,云中人。李克用初起时,李存璋就与康君立、薛志勤等人追随李克用,因战功历任万胜、雄威等军使、义儿军使、教练使等职。吴珙,生平不详。卢质,字子徵,祖父卢衍,唐刑部侍郎,父亲卢望,唐尚书司勋郎中。卢质从小聪慧,擅长作文,后在李克用手下担任掌书记。
一月十九日,李克用对李存勖说道:“嗣昭困于重围,我再也见不到他了啊。等把我埋葬之后,你与周德威等人一定要竭尽全力,速速把他救出来!”又对李克宁等人说道:“我把亚子托付给你们了!”说完就去世了,终年五十三岁。李克用比朱温年轻三岁,时年朱温五十六岁,四年后,朱温被弑,终年六十岁。
亚子,是李存勖的小名。据《北梦琐言》记载,这个小名还源于唐昭宗。还是在十三年的唐昭宗乾宁二年(公元895年)时,李克用领兵讨伐王行瑜,时年十一岁(虚岁)的李存勖也在军中,李克用命其进京告捷。唐昭宗一见之下,大惊失色,说道:“此子长相非同寻常!”遂拍着李存勖的脊背说道:“孩子将来长大之后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到时候不要忘了对我家尽忠尽孝。”又有人称,当时昭宗还说:“这孩子可谓是亚其父亲了。”因此,当时的人们就称呼李存勖为亚子。李存勖时年二十四岁。李克用除了诸多养子之外,还有八个亲生儿子,李存勖是长子,次子李存美、三子李存霸、四子李存礼、五子李存渥、六子李存乂、七子李存确、八子李存纪。其中,李存勖、李存霸、李存渥、李存纪是同父同母兄弟,均为曹夫人所生,其他四子生母不详。
《五代史阙文》记载,民间传说称,李克用在临死前拿出三支箭交给李存勖,说道:“你要先讨伐刘仁恭,不打下幽州,就不会对付河南(指后梁);一支箭是要讨伐契丹。耶律阿保机与我把臂为盟,结为兄弟,发誓要恢复唐朝社稷,现在却背叛盟誓,投靠奸贼,你一定要讨伐他;最后一支箭就是要灭掉朱温。”李存勖将这三支箭藏在宗庙之内。司马光认为,根据《旧唐书,契丹传》记载,潞州被围时,李克用还请契丹人出兵,耶律阿保机也答应出兵相救,只因后来潞州之围解除而没有发兵。《广文》记载,李存勖继位后,刘守文进攻刘守光,刘守光还屡屡请求李存勖出兵相救,李存勖还派五千人马相救。因此,他认为李存勖当时并没有与契丹、幽州为敌,认为是后人在李存勖取得成功之后,为了夸耀李存勖而杜撰的。
说到这三支箭,我们就说说契丹。
先秦时期,漠北生活着匈奴和东胡,此后,东胡被匈奴击败,退往大兴安岭山脉的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了乌桓和鲜卑,其中,乌桓人居住在大兴安岭南段,鲜卑居住大兴安岭中段和北段。三国时,曹操击败乌桓蹋顿,乌桓灭亡,居住于大兴安岭中段的鲜卑人开始南下到饶乐水(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西拉沐沦河,《读史方舆纪要》称潢水,古时亦称滥真水、托纥臣水、吐护真水),占据了乌桓故地,形成东部鲜卑。居住于大兴安岭北段的鲜卑人逐渐西迁到蒙古高原西北部,形成北部鲜卑。南北朝时期,东部鲜卑形成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三部,慕容部击败段部和宇文部;北部鲜卑形成拓跋鲜卑,建立了北魏。宇文部被击败后,残余部众逃至松漠之间,又逐渐恢复了元气,形成了以库莫奚部(即后来的奚人)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契丹就属于其中的一员。北魏建立之后,才号称契丹,此后,契丹联合慕容部击败了库莫奚部,并从库莫奚部中分离出来,游牧于潢水和土河流域。他们与库莫奚(后来称为奚人)、室韦同源,库莫奚在契丹西部,今河北、山西北部,室韦在契丹的北部,今内蒙古与黑龙江结合部。按:《旧五代史,外国列传一》称:“契丹者,古匈奴之种也。”《后周书》称,契丹出自炎帝。
契丹先祖奇首可汗生了八个儿子,形成了契丹古八部: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吐六于部、黎部。长期以来,契丹都是一个相对弱小的部落,依附于强盛时期的中原王朝或者成为北方强大游牧民族的附庸,在北齐和隋朝时期也都曾受到过中原王朝致命的打击。在南北朝后期,契丹人受到突厥人的打击,古八部瓦解,到隋朝时,形成十部,名称逸失。到唐朝,契丹部众又形成了以大贺氏为核心的新八部:达稽、纥便、独活、芬问、突便、芮奚、坠斤、伏部。新八部建立以来,与中原王朝保持了密切联系,唐太宗采取了设置羁縻州的形式将契丹纳入大唐的版图,赐契丹首领窟哥为李姓,在契丹设置松漠都督府,册封窟哥为松漠都督府都督,并在契丹八部之上建立八州,将原八部酋长任命为州刺史,隶属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都督府管辖,此后,契丹历任首领都以得到大唐皇帝的册封为合法首领,唐太宗所赐旗鼓也成为契丹首领权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