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六百四十四、中唐文学(3)

说到了柳宗元,就不得不说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素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并称为“刘柳”,与白居易并称为“刘白”,又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由于刘禹锡也是永贞革新的王叔文一党,二王八司马事件后,他也被贬为朗州司马。

一直到元和十年,在被贬十年之后,刘禹锡和柳宗元才回到了长安,等待新的任用。当时的宰相是武元衡、韦贯之、张弘靖三人,武元衡是刘禹锡的政敌,再加上刘禹锡写了那首《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令武元衡大怒,再将其远贬为播州刺史。柳宗元因播州偏远,刘禹锡又有老母,恳请以自己的柳州来换刘禹锡的播州,再加上裴度向宪宗说情,才将播州改为连州。元和十四年,刘禹锡母亲去世,又惊闻好友柳宗元去世,“惊号大叫,如得狂病”,悲痛之极。刘禹锡在洛阳给母亲服丧三年后,穆宗长庆元年又被任命为夔州刺史,后调任和州刺史。文宗大和元年,刘禹锡被免官,回洛阳闲居,不久,在宰相裴度、窦易直的推荐下,他又被任命为主客郎中、分司,次年回到长安,他深恨武元衡、李逢吉二人,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一诗。当时裴度本欲让他当上知制诰,但由于这首诗的出现,刘禹锡再次与显官失之交臂,被任命为集贤殿学士。大和五年,六十岁的刘禹锡被外派担任苏州刺史,后又调任汝州刺史、同州刺史,此后升任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去世,终年七十一岁。

刘禹锡诗文俱佳,题材广泛,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名诗有:《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闻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竹枝词》诗二首:“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秋词》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浪淘沙》三首:“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莫道谗言如浪深,岂有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

说完了刘禹锡,就该说说他的好友白居易和元稹了。

白居易与刘禹锡同岁,字乐天,太原人,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与元稹经常唱和,世称“元白”。

白居易自有聪慧过人,心胸开阔。十八岁时,投文著作郎顾况,顾况先看其名字,说道:“米价正贵,居也不易。”见其首篇诗作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当即大为赞赏,说道:“能说出这种话,居也容易!”(《幽闲鼓吹》)

贞元九年,柳宗元、刘禹锡同年登进士第,一个二十一岁,一个二十二岁,同年,十五岁的元稹登明经第,当然,明经与进士有天壤之别。虽然白居易与柳宗元、刘禹锡年龄差不多,但他到贞元十六年才考上进士,比二人整整晚了八年,到贞元十九年才与元稹(时年二十五岁)一起通过吏部考试,被授予校书郎这一官职,而当时柳宗元已入仕十一年,被晋升为监察御史里行了,相对于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元稹属于仕途上的晚辈,当永贞革新时,白居易、元稹的名位都还不高,未能引起王叔文集团的注意和提拔,这也让他们躲过了一劫。

宪宗即位后,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被贬,白居易、元稹通过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被授予盩厔县尉,同年写成长诗《长恨歌》。元稹则留在朝廷,但不久就因得罪宰相杜佑、郑余庆、郑而被贬为河南县尉。与元稹相反,元和二年,三十六岁的白居易却受到宪宗的赏识,被调回朝廷,担任京兆府考官,考毕,授予集贤殿校理。这一年,白居易好事连连,他与杨虞卿堂妹杨氏结婚,弟弟白行简也高中了进士。元和三年,牛僧孺、李宗闵等人及第,极言朝廷弊端,受到朝廷权幸的痛恨,都没有根据惯例留在朝廷为官,而外派到各地幕府,白居易上书极力替牛僧孺等人辩护,受到权幸们的猜忌。同年,比白居易小七岁的好友元稹受到宰相裴洎的提携,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元和六年,白居易辞官归洛阳服母丧,元稹则被外派担任江陵府幕僚,直到元和九年讨伐淮西吴元济之战打响后,元稹进入山南东道节度使严绶幕府,在白居易服丧期间,失去了生活来源,非常贫困,元稹时常拿出一部分工资接济。同年,白居易补官,担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宰相武元衡被杀,白居易上书强烈要求缉拿凶手,宰相张弘靖、韦贯之认为白居易越职言事,且有传言白居易的母亲是赏花时落井而死的,可白居易还写了赏花、新井诗,有损名教,应贬出京师当刺史,而中书舍人王涯又落井下石,认为白居易所犯罪行,就不该治理一方,遂改为江州司马。元和十一年,四十五岁的白居易来到江州,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三十八岁的元稹则调任通州司马。两位好友一南一北,但都彼此挂念,将对方的诗歌写于墙壁或者屏风之上,遥相挂念。元稹在通州四年,与白居易唱和之诗“里巷相传,为之纸贵”。元和十四年,白居易改任忠州刺史,元稹改任虢州司马,献诗于宰相令狐楚,受到赏识,同年,柳宗元病故。次年,白居易、元稹均被召入京师,令狐楚被贬,与元稹交恶,而白居易则担任了主客郎中、知制诰。穆宗长庆元年,是元稹、白居易得势时期,元稹与宦官魏弘简交结,担任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白居易为中书舍人,元稹与李德裕、李绅关系很好,号称翰林院“三俊”。在讨伐王庭凑之战中,裴度与元稹交恶,元稹想利用李逢吉打击裴度,但将李逢吉召回朝廷后,反而利用元稹和裴度的矛盾,令人诬告元稹想派人刺杀裴度,由此将二人均贬出了京师。在元稹与裴度二人的斗争中,白居易与二人的关系都不错,处境尴尬,遂自请离开京城,遂被外派为杭州刺史,两年后,又被改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而元稹则被调任浙东观察使。次年,白居易又被调任苏州刺史,文宗即位后,白居易被召入京师,担任秘书监,后转为刑部侍郎。大和三年,五十八岁的白居易辞职,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再不出来为官了。同年,元稹被召回京师担任尚书左丞。大和五年,元稹去世,终年五十三岁。白居易撰写墓志铭,元稹家人馈赠白居易六、七十万钱作为润笔费,白居易全部捐赠于香山寺。自大和三年退二线之后,白居易一直在洛阳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侧身于牛李两党之间,虽然有更多的牛党色彩,但与两党人物都交往,期间,他写了《醉吟先生传》以描述自己的生活:“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游之外,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与嵩山僧如满为空门友,平泉客韦楚为山水友,彭城刘梦得为诗友,安定皇甫朗之为酒友。”就这样过了十七年闲适的生活,到会昌六年,与李党的李绅一起去世,终年七十五岁。

细说隋唐五代史——四百年的壮美与苍凉》小说在线阅读_第75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迅发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细说隋唐五代史——四百年的壮美与苍凉第75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