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四十一、名臣背影
而我们将大中三年作为中晚唐界限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一年,一代名臣李德裕去世了,虽然当时的人们还不知道李德裕的死意味着什么,但后世的人们会清楚地看到,正是宣宗抛弃了李德裕,唐朝也失去了最后一次中兴的机会,让大中政治日益混乱,慢慢将唐帝国引向灭亡的深渊。
回顾李德裕的功绩,就不能不回避牛李党争。这场持续了四十余年的政治争夺战,开始于宪宗朝,到唐穆宗、唐敬宗二朝为牛党得势之时;文宗时,党争最烈,两党互有起伏;唐武宗时,为李党全盛时期;宣宗时,为牛党全盛时期,宣宗以后牛李党争不复载于史册。关于牛李党争,历来众说纷纭,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李党是进步的,牛党是保守的,正如那次文宗曾经意味深长地询问牛僧孺:“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太平?你思考过该怎么办吗?”牛僧孺却认为,现在这种情况就好,牛僧孺的回答代表了牛党的基本政治理想,就是没有政治理想,得过且过,只要个人能得到权位即可,为了个人私利不惜排斥异己、打压中伤,至于如何才能消除藩镇割据,恢复中央权威,完成中兴大业,缓和社会矛盾,这都不是他们最关心的事,这群尸位素餐之人与以天下为己任的李德裕相比,高下立判,不言自明。当然,两党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这只是限于党首和核心人物而言,又只是局限于对他们政治理想的评价,至于两党外围人物以及他们具体人的个人品行又都千差万别,不可一概而论。仅就政治理想和政治作为而言,牛党人物乏善可陈,看看他们的传记几乎是毫无作为,无事可书,而与之相比,李德裕却是一位思路清晰、志向远大的能臣,可以设想,如果宣宗抛开对武宗的个人恩怨不谈,以国家大局为重,继续重用李德裕以及武宗的政策,宣宗口口声声要达到其父皇宪宗时的元和中兴,应该是能够做到的。
回顾李德裕的生平,可谓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他抑制宦官、外戚。早在穆宗时,“帝怠荒于政,故戚里多所请丐,挟宦人诇禁中语,关托大臣。”还是翰林学士的他就建议:“旧制,驸马都尉与要官禁不往来。开元中,诃督尤切,今乃公至宰相及大臣私第。是等无佗材,直泄漏禁密,交通中外耳。请白事宰相者,听至中书,无辄诣第。”
文宗时,李德裕入朝拜相,树立宰相权威,严明朝廷纪律。史称:“故事,丞郎诣宰相,须少间乃敢通,郎官非公事不敢谒。李宗闵时,往往通宾客。李听为太子太傅,招所善载酒集宗闵阁,酣醉乃去。至德裕,则喻御史:‘有以事见宰相,必先白台乃听。凡罢朝,由龙尾道趋出。’遂无辄至阁者。又罢京兆筑沙堤、两街上朝卫兵。常建言:‘朝廷惟邪正二途,正必去邪,邪必害正。然其辞皆若可听,愿审所取舍。不然,二者并进,虽圣贤经营,无繇成功。’始,二省符江淮大贾,使主堂厨食利,因是挟赀行天下,所至州镇为右客,富人倚以自高。德裕一切罢之。”
此后,李德裕又受到李训、郑注等人迫害而被贬出京师,甘露之变后,文宗谈及宋申锡,意识到宋申锡是冤枉的,继而又说李德裕也是第二个宋申锡,此后,有人提出文宗对待李德裕和李宗闵的态度不同,文宗驳斥道:“他李宗闵是推荐郑注之人,李德裕是要杀了郑注的人,你说现在应该给谁加官?”又指着内门和窗户之间说:“这就是李德裕指斥郑注的地方。”
在地方:
穆宗时,李德裕第一次担任浙西观察使,“德裕自检约,以留州财赡兵,虽俭而均,故士无怨。…南方信禨巫,虽父母疠疾,子弃不敢养。德裕择长老可语者,谕以孝慈大伦,患难相收不可弃之义,使归相晓敕,违约者显置以法。数年,恶俗大变。又按属州非经祠者,毁千余所,撤私邑山房千四百舍,寇无所廋蔽。”
敬宗即位,“侈用无度,诏浙西上脂朅妆具…又诏索盘绦缭绫千匹,”李德裕冒着得罪皇帝的风险,上书抗旨,理由是:“比年旱灾,物力未完…愿陛下师二祖(太宗、玄宗)容纳,远思汉家恭约,裁赐节减,则海隅苍生毕受赐矣。”这颗诚心既出于爱护君王,又出于爱护百姓,难能可贵。
“时帝昏荒,数游幸,狎比群小,听朝简忽。李德裕又上《丹扆六箴》,表言:“‘心乎爱矣,遐不谓矣’,此古之贤人笃于事君者也…”
文宗即位,李德裕又被逐出朝廷,担任西川节度使。李德裕接手的是一个刚刚被南诏劫掠过的西川,他建设筹边楼,探察敌情,整顿军队,构筑堡垒,移风易俗,最终促成了吐蕃维州大将悉怛谋投降。
武宗时期,是李德裕大展宏图的一段时间,只可惜只有五六年时间。其主要功绩如下:一是加强相权。一开始,他就建议武宗要“辨邪正,专委任”,他指出怎么才能区分正人和小人?关键就在于:“正人一心事君,无待于助。邪人必更为党,以相蔽欺。”他还提出,让政在中书,才是治国之本。当时,武宗时常出外打猎,李德裕又屡屡劝谏。二是反击回鹘。李德裕态度坚决,他征调六镇兵力,让石雄奇袭乌介可汗,并将太和公主夺回。三是平定泽潞。李德裕采用灵活的策略,分化瓦解河北藩镇,最终平定了泽潞之乱,维护了朝廷权威。四是抑制宦官。他曾与枢密使杨钦义、刘行深商议,不许监军宦官干预军政,终武宗一朝,宦官始终不能干政。五是精兵简政。李德裕为精简机构,命吏部郎中柳仲郢裁减州县官吏,罢斥冗吏两千余人。六是储备物资,为收复河湟积极准备。七是坚定灭佛。长期以来,李德裕一直就对旁门左道不以为然,曾建议朝廷禁止王智兴私自剃度僧人,揭露亳州妖僧散布“圣水”的谣言,劝说敬宗佛老祈福、长生之法不可信,在武宗会昌灭佛中,李德裕积极支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雁过留名。李德裕做过的事就在那明摆着,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三任浙西,江淮大治,一镇西川,蜀地安定,讨平泽潞,消灭杨弁,功劳很大。他气宇轩昂,特立不群,嫉恶如仇,李家在东都南郊有平泉别墅,环境优美,李德裕未出仕时,经常在那里读书,等到为官之后,为国忘家,三十年不曾在踏足过一次;他还非常喜欢读书、写书,以记载往事,奖善惩恶,后有《次柳氏旧书》、《御臣要略》、《代叛志》、《献替录》流行于世。一些偏袒牛党的人对于李德裕的功劳装作视而不见,至于牛党人物究竟干出了点什么,他们翻烂史书,也找不出一件两件,传记中映入眼帘的还是政争而已,因此,李德裕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也在情理之中。
《旧唐书》的作者刘昫曾感慨地写到:“德裕以器业自负,特达不群。好著书为文,奖善嫉恶,虽位极台辅,而读书不辍。德裕特承武宗恩顾,委以枢衡。决策论兵,举无遗悔,以身扞难,功流社稷。及昭肃弃天下,不逞之伍,咸害其功。臣总角时,亟闻耆德言卫公故事。是时天子神武,明于听断;公亦以身犯难,酬特达之遇。言行计从,功成事遂,君臣之分,千载一时。观其禁掖弥纶,岩廊启奏,料敌制胜,襟灵独断,如由基命中,罔有虚发,实奇才也…功成北阙,骨葬南溟。呜呼烟阁,谁上丹青?”李商隐评价道:“成万古之良相,为一代之高士。”范仲淹评价道:“李遇武宗,独立不惧,经制四方,有相之功,虽奸党营陷,而义不朽矣。”欧阳修赞叹道:“赞皇(指李德裕)文辞甚可爱也。其所及祸,或责其不能自免,然古今聪明贤智之士不能免者多矣,岂独斯人也欤!”范祖禹评价说:“李德裕以一相而制御三镇,如运之掌,使武宗享国长久,天下岂有不平者乎!裴度之相宪宗,李德裕之相武宗,皆有功烈,为唐贤相,大中以后无能继之者。”叶梦得认为:“李德裕是唐中世第一等人物,其才远过裴晋公,错综万务,应变开阖,可与姚崇并立,而不至为崇之权谲任数。唐人房乔、裴度优于德量,宋璟、张九龄优于气节,魏郑公、陆贽优于学术,姚崇、李德裕优于材能,姚崇蔽于权数,德裕溺于爱憎,则所胜者为之累也。”
赵秉文认为:“肃代有一颜真卿而不能用,德朝有一陆贽而不能用,宣朝有一李德裕而不能用,自是以还,唐衰矣!”王夫之认为:“唐之相臣能大有为者,狄仁杰而外,德裕而已。武宗不夭,德裕不窜,唐其可以复兴乎!”
这些确论庶几可以告慰赞皇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