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九十三、平定沧州
当朝中因刘蕡对策而闹得沸沸扬扬之际,前线还在激战。
大和二年三月二十三日,武宁节度使王智兴率军进攻棣州(今山东省惠民县),焚烧了三面的城门。闰三月一日,魏博节度使史宪诚向朝廷报告称,他已经派遣自己的儿子、副大使史唐、都知兵马使亓志绍率领两万五千人马直扑德州,协助朝廷讨伐李同捷。当时,史宪诚本意是想帮助李同捷,但史唐哭泣着苦苦劝阻,并请求父亲发兵讨伐,史宪诚不得不接受了儿子的建议,站在了朝廷一边。
然而,朝廷的攻势进展得并不顺利,这都是因为成德节度使王庭凑在暗中支持着李同捷,他偷偷向李同捷派去了增援部队,又给李同捷送去了食盐、粮食,文宗得知后非常恼火,决心一并讨伐王庭凑。七月二十日,文宗召集百官商议此事。宰相以及以下百官都不敢提出异议,唯独卫尉卿殷侑认为:“王庭凑虽然支持叛贼,但只露出一点蛛丝马迹,并不敢明目张胆地与朝廷做对,应暂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集中兵力全力对付李同捷。”文宗最终决定采取折中方案,一方面取消了分兵讨伐王庭凑的计划,另一方面给王庭凑敲响警钟,于八月十六日下诏公开王庭凑的罪状,并命令与成德镇相邻的各道严加戒备,暂时等待王庭凑改过自新。九月四日,王智兴上奏称已攻克棣州。新任横海节度使李寰从晋州率军东下,一路上军纪废弛,所过之处为非作歹,来到前线后又拥兵不战,一味向朝廷索要军饷。七日,文宗改任其为夏绥节度使。
等了近一个月,王庭凑毫无改悔之意,文宗遂于九月十一日下令免去王庭凑的一切官爵,命令各军开始讨伐成德镇;加王智兴为司徒,以夏绥节度使傅良弼为横海节度使。
十月,魏博军队在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击败横海叛军,并攻克了县城。十一月一日,易定节度使柳公济上奏称攻克了横海镇的坚固寨(今河北省青县南),又在坚固寨以东击败了横海叛军。当时,黄河南北各藩镇的平叛军队一直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他们像前几次平藩作战一样,取得一点小小的胜利,就向朝廷虚报战功,以求朝廷的厚赏,而朝廷方面不得不竭力予以满足,只是苦了江淮地区供应赋税的百姓,江淮地区因之更加萧条了。傅良弼行至陕县去世,朝廷遂又改任左金吾大将军李祐担任横海节度使。十二月六日,王智兴上奏称,武宁兵马使李君谋率军渡过马颖河,攻克了无棣(今山东省庆云县)。
各路唐军一起朝横海、成德压来,李同捷逐渐难以招架,而王庭凑又自顾不暇,无法分兵救援,于是,王庭凑想出了一条离间计,派人引诱魏博大将亓志绍反水,杀掉魏博节度使史宪诚父子,夺取魏博镇。亓志绍竟然被王庭凑说动,遂率领本部两万人马撤出战斗,回师反攻魏博镇。前线情况瞬息万变,亓志绍的倒戈令朝廷大吃一惊,十二月二十六日,文宗急忙派遣谏议大夫柏耆赶赴魏博安抚,并派遣义成镇和河阳镇的军队前去讨伐亓志绍。三十日,史宪诚上奏称亓志绍领兵进驻永济(今山东省冠县北),并向朝廷告急求救。文宗又下诏命令义成节度使李听率领沧州各道的军队讨伐亓志绍。
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一月,亓志绍的叛军联合成德的军队劫掠了贝州(今河北省清河县)。义成镇的三千平叛军队原来驻扎在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奉命移防禹城(今山东省禹城市),途中,军队哗变,一哄而散,横海节度使李祐率军将他们消灭。李听和史唐一起进攻亓志绍,将叛军击破,亓志绍率领五千残兵败向镇州逃去,投靠了王庭凑。卢龙节度使李载义上奏称,他的军队攻克了沧州的长芦(今河北省沧州市)。二十三日,昭义镇上奏称,亓志绍叛军剩余的一万五千人向昭义镇投降,已将他们安置在洺州。
二月,横海节度使李祐率领各道平叛军队向李同捷叛军发起猛攻,唐军击败横海叛军后,又乘胜向德州(今山东省陵县)发起进攻。武宁镇的捉生兵马使石雄作战勇敢,爱护士兵,而节度使王智兴却非常残暴,不得人心,将士们暗中打算赶走王智兴而拥立石雄担任节度使。王智兴得知这一消息后,借石雄立功之际上奏朝廷请求任命其为刺史,二日,朝廷遂任命石雄为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史宪诚见李同捷大势已去,想想自己原先的做法,唯恐朝廷会秋后算账,史唐遂建议父亲入朝。十六日,史宪诚派史唐携带奏表前往长安,并请求朝廷另行派来节度使,直接控制魏博。
石雄离开武宁镇后,王智兴下令把军中素来与石雄私交好的将士全部杀死,此次自相残杀一共诛杀了一百多人。四月九日,王智兴上奏称石雄散布谣言,动摇军心,请求文宗杀了石雄。文宗明知石雄是冤枉的,但他又不得不顾及到王智兴的面子,遂免去了石雄的死刑,终身流放至白州(今广西自治区博白县)。
四月十九日,李载义上奏称攻破了沧州的外城。此时,李祐的军队又攻克了德州,城中将士有三千人逃奔了镇州。李同捷给李祐写信请求投降,李祐将这封书信交给了朝廷。当时,由于前线迟迟没有进展,文宗非常着急,就任命谏议大夫柏耆为德州行营诸军计会使,与判官沈亚一起赶赴行营督战。柏耆到任后,作威作福,夸大其词,胁迫众将,令众将非常厌恶。等到李同捷向李祐请降后,李祐派大将万洪率军进入沧州,从李同捷手中接管了沧州防务。然而,柏耆却怀疑李同捷是诈降,擅自率领数百骑兵突然闯入沧州,找个借口诛杀了万洪,将李同捷及其家眷一起逮捕,押往京师。
四月二十六日,他们行至将陵(今山东省陵县以北),有人传言王庭凑将发兵救出李同捷,柏耆遂斩杀了李同捷,将其人头送到了长安。李同捷之乱历经三年零两个月,最终才被李祐平定。五月十二日,朝廷加封李载义同平章事。
众将历经三年才平定了叛乱,可是,柏耆却在最后径直入城,拿下李同捷,夺了众将之功,这让众将非常不满,争先恐后地上书找文宗说理。五月十三日,文宗不得已,将柏耆贬为循州司户,杜亚为南康县尉。当初,李祐已经患病,当他听说柏耆擅自诛杀了万洪,不禁大惊失色,病情开始恶化。文帝说道:“李祐如果死了,就是柏耆杀的!”不久,李祐果然死于军中,同时,宦官马国亮又进言说柏耆还截留了李同捷原来霸占的王稷之女、奴婢九人,还私吞了很多珍宝,文宗遂于六月二十五日下令将柏耆赐死。
平定李同捷后,朝廷亟需处理的还有成德的王庭凑、魏博的史宪诚和已经打下来的横海镇。三年的讨伐战争,朝廷方面已经是精疲力尽,虽有战胜之威,但却实在无力继续作战,对付王庭凑。六月八日,文宗下诏称:“镇州四面行营各回本道休息,但要严加戒备,保护辖区,不可与王庭凑来往。如果王庭凑归顺朝廷,需要专递奏章,才可以接受,除此之外,一律不得接受。”王庭凑也瞅准了朝廷想要一个台阶下,如今李同捷已经被消灭,如果朝廷死下一条心,以倾国之兵压到自己头上,成德镇也难以支撑下去,于是,他也开始通过邻近各道向朝廷传达归顺朝廷之意,不久,河东节度使李程就上奏接到了王庭凑的奏疏,声称请求把景州交还朝廷;又上奏称亓志绍已经自杀。到八月二十五日,文宗终于下诏赦免了王庭凑及其将士们,恢复了他们的官爵。
对于首鼠两端的魏博节度使史宪诚,文宗则采取了另外一种策略。史宪诚在平叛之初暗中支持李同捷,其后在儿子史唐的劝阻下,才勉强加入到平叛战争,可是,不久手握魏博重兵的前线大将亓志绍却被王庭凑说动倒戈,回师魏博。虽然亓志绍在各路唐军的打击下被打败,但经过亓志绍这一番折腾,史宪诚的实力却大大削弱了,这其实对于朝廷来说也算是件好事。趁着史宪诚兵微将寡之际,文宗决定分割魏博镇,彻底把魏博镇重新纳入朝廷麾下。六月十三日,文宗以史宪诚为兼侍中、河中节度使;以义成节度使李听兼任魏博节度使;又把魏博镇的相州、澶州、卫州三州分割出来,以史孝章为节度使。然而,事情却没有按照文宗计划的方向发展。六月二十五日,文宗派遣的中使来到魏州,传达了将史宪诚调离魏州的命令,与此同时,从贝州前线撤下来的新任节度使李听大军也回到了馆陶(今河北省馆陶县),准备等史宪诚离开魏州后,再入城接管。城内的史宪诚不敢违抗诏命,将魏博仓库内的金银财宝扫地无余,想全部带到河中,这让魏博军民非常恼火。二十六日,魏博镇发生兵变,将士们杀死了史宪诚,拥立衙内都知兵马使何进滔为魏博留后。李听得知魏博内乱后,立即率军推进到魏博城下,但何进滔闭门不纳。七月,何进滔率领魏博叛军出城迎战,突袭李听。李听毫无防备,所部大败,四散逃走,败兵昼夜兼行,向浅口(今河北省馆陶县西北)逃去,一路上丢盔卸甲,伤亡过半。昭义镇出兵相救,李听才侥幸逃出一命,回到了总部滑台。经过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文宗重新拿回魏博的计划彻底泡汤,只好接受现实,八月五日,文宗下诏承认何进滔为魏博节度使,又把相州、澶州、卫州三州还给了魏博。
沧州经过战乱之后,非常萧条,白骨遍地,田野荒芜,活下来的百姓不足十分之三、四。八月六日,文宗任命卫尉卿殷侑为齐州、德州、沧州、景州节度使。殷侑到任后,与士兵们同甘共苦,招抚百姓,劝课农桑,流民渐渐恢复农业生产。殷侑到任之初,本镇三万军队的衣食全靠朝廷供给,一年后,本镇田租赋税能解决一半;两年时,本镇已完全能够自给自足;三年以后,沧州镇已逐渐繁荣,仓库充实起来了。